Workflow
债券市场制度型开放
icon
搜索文档
债市机制优化大年:从市场运行到规则共建的考量
上海证券报· 2025-10-21 02:13
流动性机制的完善,成为今年债券市场制度建设的突出亮点。 9月26日,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中央结算公司、上海清算所联合发布通知,明确境外机构投资者 可在银行间市场开展债券回购交易,初期先行参与买断式回购,后续将逐步引入质押式回购。 境外机构债券回购交易正式启动,集中债券借贷业务上线运行,"北向互换通"延长至30年期利率互换并 引入1年期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参考利率合约……今年以来,银行间债券市场基础设施建设迎来 多项制度创新。综合来看,这些举措在流动性管理、风险对冲、市场互联与制度型开放等层面协同发 力,标志着我国债券市场机制建设正加速提质。 这些创新还将进一步完善市场运行框架,提升交易效率与风险管理能力,推动债券市场在更高层次上实 现高效运行、稳健发展和有序开放。 机制创新促进市场流动性提升 债券回购交易是国际市场上广泛应用的流动性管理工具,此次开放将令境外投资者更便利地管理人民币 债券头寸。长期以来,境外机构虽然可以投资人民币债券,但因缺乏回购机制,资金流动和杠杆管理受 到限制。此次机制落地,意味着境外机构能够像境内投资者一样,通过"持债—融资—再投资"的循环, 实现资金在债券市场的再利用。回购机 ...
投资范围扩大程序简化 债市制度型开放更进一步
新华网· 2025-08-12 14:26
债券市场开放政策 - 人民银行、证监会、外汇局联合发布公告进一步便利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中国债券市场 统筹同步推进银行间和交易所债券市场对外开放[1] - 境外机构投资者入市程序进一步简化 新增产品无需逐只备案 已备案产品可归并至法人层面[2] - 境外机构投资者可直接投资交易所债券市场或通过互联互通方式投资 两种方式均无需另行办理备案或审批手续[2] 投资范围与制度安排 - 境外机构投资者可投资范围扩展到交易所债券市场 可自主选择交易场所[1][2] - 坚持穿透式数据和信息收集 探索建立健全兼容多级托管的包容性制度安排[2] - 境外机构投资者可自主选择债券登记结算机构或境内托管银行提供债券托管服务[2] 市场现状与规模 - 截至2022年4月末中国债券市场余额为138.2万亿元人民币 自2016年起稳居世界第二[3] - 共有1035家境外机构投资者进入中国债券市场 总持债规模为3.9万亿元人民币 较2017年末增长225%[3] - 彭博、摩根大通和富时罗素三家国际债券指数供应机构均已将中国债券纳入其主要债券指数[3] 政策影响与意义 - 体现"一套制度规则、一个债券市场"原则 统一资金跨境管理[1] - 提升债券市场流动性与稳健性 有利于扩大资本项目流入 促进国际收支平衡[1] - 提升金融体系应对国际复杂局势的能力 支持构建高水平金融开放格局[1][3]
推动债券市场向制度型开放转变
新华网· 2025-08-12 14:20
中国债券市场对外开放进程 - 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是外资投资中国债券市场的核心驱动力 [1][3] - 债券市场总规模截至2023年5月末位居全球第二 较2012年末增长4.3倍 [1] - 境外机构托管余额达3.74万亿元人民币 占市场总量2.7% [1] 对外开放阶段与渠道演变 - 2002-2009年主要通过QFII渠道投资 额度有限 [1] - 2010-2014年银行间债券市场向境外央行等机构开放 [1] - 2015年后准入条件放宽 2017年7月"北向通"启动标志性突破 [1] - "债券通"实现境内外交易平台与结算系统双向对接 覆盖1038家境外机构 [2] 市场结构与投资偏好 - 境外投资者主要持有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 [3] - 信用债市场外资占比偏低 因境内外评级体系差异及未纳入全球指数 [3] - 境外机构类型随便利化措施推进呈现多元化趋势 [2] 短期影响因素与长期潜力 - 中美利差倒挂与人民币汇率波动影响短期外资持债规模 [3] - 实际利率角度中美利差仍处高位 因美国通胀高企 [3] - 人民币债券占全球储备比例约7% 较其他主要货币有提升空间 [3] 未来发展重点 - 需完善信用体系改革 风险对冲工具及金融基础设施 [3] - 推动由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制度型开放转变 [3] - 金融高水平开放将促进债券市场成熟化发展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