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债券
icon
搜索文档
你抛美债,我抛中债!外资接连减持中国债,大量资金流向美国?
搜狐财经· 2025-10-03 00:37
全球资本流动概况 - 2025年全球债市出现外资“双向抛售”现象,连续三个月减持中国债券累计3700亿元,同时疯狂扫货美国国债,7月单月净买入582亿美元,将美债持有量推高至9.159万亿美元的历史峰值 [1] - 资本流动呈现分散化趋势,2025年上半年资金不仅流向美国,还分散至加拿大、日本、德国等市场 [12] 美国国债市场动态 - 美国国债的外国持有量在2025年7月飙升至9.159万亿美元,单月净增582亿美元,日本和英国是购买主力,日本持仓达1.151万亿美元,英国以近9000亿美元规模取代中国成为美债第二大持有国 [3] - 资本涌入美债的核心驱动因素包括特朗普政府“解放日”关税政策引发的市场恐慌,以及市场预期美联储9月降息25个基点带来的债券价格上行和资本利得机会 [5] - 美元在全球贸易结算中占比仍超70%,其主导地位和美债的流动性、规则透明性,使其成为资本动荡中的默认避险选项 [7] - 美国面临债务利息支出占GDP3.2%、每百天增发1万亿国债的结构性压力 [12] 中国债券市场动态 - 境外机构在2025年5月至7月累计减持中国银行间市场债券3700亿元,5月单月撤资900亿元,8月再减1000亿元,总持仓压至4万亿元左右的五年低点,但该规模仅占中国债市总规模25万亿元的2.3% [7] - 减持主要集中在同业存单和政策性金融债,同业存单规模下降13%,政策性金融债减少约5%,这类品种波动较大适合短期套利 [9] - 2025年对冲后的人民币债券收益率转负,促使机构获利了结,但央行级投资者并未撤离,主权基金仍在增配人民币资产,看重其与美、欧、日债市接近零甚至负相关的对冲价值 [9][10] 政策与结构性趋势 - 中国央行于9月26日批准外资参与在岸回购,并扩大香港离岸人民币债发行渠道 [12] - 人民币跨境支付规模从2010年月均2000亿元跃升至2025年的1.4万亿元,人民币资产正从可选项变为必选项,反映全球储备多元化趋势 [12] - 中国同期减持美债257亿美元,持仓降至7307亿美元的2009年以来新低,部分出于稳定汇率需求,部分源于贸易摩擦下外汇积累放缓 [12]
1170家境外机构进入中国债市 持债总量约4万亿元
中国经营报· 2025-09-27 04:01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8月末,共有来自80个国家和地区的1170家境外机构进入中国债券市场,持 债总量约4万亿元人民币。 据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三部门介绍,近年来,中国债券市场对外开放取得积极成 效,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中国债券市场的数量和持债规模扩大,通过债券回购业务开展流动性管理的需 求不断增加。 其中,中国人民银行有序推动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回购业务对外开放,自2015年起,支持境外主权类机 构、境外人民币业务清算行和境外参加行在银行间市场开展债券回购业务;2025年,与香港金管局共同 推出以"债券通"北向通债券为标的的离岸回购业务。 9月26日,三部门联合发布公告,支持可在中国债券市场开展债券现券交易的境外机构投资者开展债券 回购业务。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报) ...
外资对中国债券态度转向:是什么信号?
搜狐财经· 2025-09-26 13:32
转折开始于 2024 年,外资全年净流入中国债市 416 亿美元,一改此前颓势。进入 2025 年,这一趋势进一步强化:截至 5 月末,1169 家境外机构(覆盖 70 多个国家和地区)持有中国债券规模,较 2024 年末增加 2700 多亿元,8 月单月净流入更逼近 390 亿美元,资金回流信号显著。 2023年美联储加息新闻 真准利率 200 日 景德 旅遊率 15.29 1.40 324 325 126 200 200 2AD 全球债市版图中,外资对中国债券的态度在三年内完成了一个"减持 - 增持 - 加码" 的戏剧性转变,从 2023 年的谨慎撤离,到 2025 年的持续入场,背后是多 重市场的共振。 2023 年,美联储激进加息将美债收益率推至 22 年高位,5.5%-5.7% 的收益水平远超中国三年期国债 2.35% 的收益率。利率差下,外资选择用脚投票,当年 减持中国国债约 800 亿元,不少海外基金暂时将中债移出配置清单。 600 500 400 200 0 0 10 20 30 40 SD 80 市场普遍认为,短期美元资产波动或影响外资入场节奏,但中长期看,随着中国债券纳入全球指数权重提升、 ...
192万亿债市再迎开放红利 人民币资产吸引力凸显
金融时报· 2025-09-25 19:42
强吸引力 境外机构看好中国债券市场 这些政策的落地让我国债券市场的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不断提升。 2025年9月25日,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与香港金融管理局联合举办首届香港固定收益及货币 论坛,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邹澜发表主旨演讲。邹澜回顾了近年来内地与香港在金融市场的务实合作, 介绍了人民币债券资产的独特优势和中国债券市场的繁荣发展成果,强调了人民银行将继续支持香港国 际金融中心建设,推动中国金融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 "过去几年,随着中国经济增长动能不断激活,中国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人民币债券资产进 一步展现出良好的投资价值。"有业内人士表示。 在本次论坛上,邹澜还宣布了四项重磅措施,旨在进一步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水平,推动金融市场高 水平开放,加快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据悉,人民银行近期将重点推动这些举措落地。 中国债券市场规模居世界第二 近年来,中国债券市场在服务实体经济、优化融资结构中发挥关键作用,实现健康快速发展。债券市场 的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显著提升。"中国人民银行通过完善市场化运行机制,加强债券市场基础设施统 筹,提高市场运行效率,健全规则统一的违约风险防范与处置机制,持续推动市场统一 ...
拒步美联储后尘!中国央行巧控掉期点,外资加仓,A股行情稳了
搜狐财经· 2025-09-20 16:50
前言 面对美联储降息带来的全球流动性变化,中国央行并未简单跟随,而是通过精准调控外汇掉期点等工具 稳定汇率预期,有效引导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保持基本稳定。 这一举措不仅缓解了贬值压力,同时增强了资产吸引力,促使外资持续增配A股市场。 在政策自主性与市场韧性共同支撑下,A股中长期投资价值显著提升。 央行没降息,却给市场发了红包 美联储最近动作不小,9月18日宣布把利率降了0.25个百分点,现在利率区间在4.0%到4.25%之间。 这个消息一出来,全球金融市场都在动,但咱们中国央行的反应挺有意思。 没跟着降息,却用了个更巧妙的办法来应对。 这次央行选了第三个办法。简单说,外汇掉期点就像国际资本进出的"手续费"。央行把这个"手续费"从 9月初的2.18%降到了现在的1.91%,相当于打了个九折。 这招很聪明,既没动咱们的基准利率(7天逆回购利率还稳稳站在1.40%),又让外资进来的成本低 了,真是一举两得。 可能有人会问,为啥不直接降息呢? 你想啊,如果咱们跟着降息,虽然能让贷款便宜点,但老百姓存银行的利息也少了,说不定会影响大家 的储蓄习惯。 而且现在咱们经济正在慢慢恢复,保持利率稳定能给市场吃颗定心丸。 咱 ...
美联储降息为我国货币政策提供更大操作空间
证券日报· 2025-09-19 00:17
货币政策影响 - 美联储降息为中国货币政策带来更大回旋余地 新一轮降准降息的时间空间或将打开 [1] - 伴随海外降息周期延续 中国宽货币环境改善 央行进一步降息的可能性仍存 [1] - 央行可能对科技创新等特定领域加大定向流动性支持 可关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增量情况 [1] - 中国货币政策仍以我为主 是否降准降息依据自身经济金融运行状况决定 短期内降息的迫切性不强 [1] 汇率影响 - 伴随美联储降息及美国经济降温 美元指数将承受下行压力 为人民币带来被动升值动能 [2] - 逆周期调节政策适时加力将确保经济运行基本稳定 为人民币汇率提供重要的内在支撑 [2] - 人民币汇率预计仍将以稳为主 快速升值或大幅贬值的风险都不大 [2] 人民币资产吸引力 - 中美利差进一步收窄将吸引更多全球资金关注人民币资产 境外资金有望加快流向人民币资产 [2] - 投资人民币资产能够带来更为可观的收益 促使全球投资者重新调整资产配置组合 [2] - 全球投资者可能增加对中国债券 股票等资产的持有比例 尤其是一些被低估优质资产和具备较高增长潜力的资产 [2] 全球市场与亚洲市场展望 - 美元转弱及美联储降息往往利好亚洲市场 亚洲市场增长前景依然乐观且多元化 [3] - 大部分亚洲市场的通胀已受控制 预计当地央行可能也将采取降息行动以支持经济增长及风险偏好 [3] - 美联储重启降息周期将推动全球流动性条件边际改善 但影响力度受制于降息节奏与其他主要央行政策的相对变化 [3] - 美联储降息通常会缓解新兴市场资本外流压力 支撑风险资产价格 [3] - 本次周期特殊性在于欧洲 日本经济走势疲弱 可能限制美元贬值幅度 从而减弱对新兴市场的提振效果 [3]
你抛美债,我抛中债!外资纷纷减持中国债,大量资金流向美国?
搜狐财经· 2025-09-18 16:52
全球资本市场最近上演了一出"你扔我债、我扔你债"的戏码。 一边是外国投资者加码买入美国国债,6月一个月就净增了802亿美元,总持仓飙到9.13万亿美元——创 了历史新高。 另一边,中国债券市场遭遇"冷风",外资上半年减持达3700亿元,仅5月就撤了900多亿。 这种双向甩卖是资本在"哪里更稳、哪里机会大"的衡量下,做出的现实选择。那些看起来像是"抛弃"的 动作,背后其实藏着精细的计算。 所以问题来了:外资到底在盘算什么?中国债券真被"看空"了吗?而这波涌向美债的热潮,又真能撑起 美元的"避风港"地位多久? 资本不讲感情,它只信风险和回报的比例。理解这场债券"互扔"的背后,才是看懂全球金融风向的关 键。 美债走红,不是美国更强,而是别人更乱 这一轮"美债热",其实是各种不安叠加出来的结果。 特朗普卷土重来,嘴里喊着"解放日"关税计划,把全球市场吓得够呛。股市波动像过山车,没人敢 赌"下一秒更好",于是机构一头扎进美债市场,找点安全感。 美国国债本来就被视为避险资产里的"王牌"。不光规模大、流动性强,还有历史信誉兜底。 就算经济不稳,美债也能"撑一阵"。所以,当市场慌了,美债自然成了"默认选项"。 接下来就是利率 ...
降息25bp符合预期
湘财证券· 2025-09-18 08:29
美联储降息决策与背景 - 美联储于9月18日宣布降息25个基点,将基准利率下调至4.00%-4.25%区间,符合市场预期[3][9] - FOMC决议以11票赞成、1票反对通过,唯一反对票来自新任理事斯蒂芬米兰,他主张降息50个基点[3][9] - 点阵图显示多数官员支持年内再降息两次,累计降息幅度可能达50或75个基点[9][12] 就业数据恶化驱动降息 - 8月非农就业人数仅增加2.2万人,远低于市场预期的7.5万人,失业率升至4.3%创近四年新高[4][15] - 过去一年非农数据累计下修91.1万人,平均每月少增近7.6万个岗位[15] - 通胀数据相对可控:8月CPI同比增长2.9%,PPI同比增长2.6%[14] 政治压力与政策独立性 - 特朗普政府持续施压美联储,包括解除理事库克职务及提名白宫官员米兰进入美联储[12] - 政治干预可能导致未来降息政策更加激进,影响全球资产估值[5][13] 大类资产影响分析 - 港股特别是科技股将受益于流动性改善,若中国跟随降息非银金融板块有望上涨[6][18] - COMEX黄金期货价格已攀升至3690美元/盎司,降息周期下黄金中长期仍具投资价值[6][21] - 人民币汇率预计保持韧性,波动区间可能在7.0-7.2之间[6][21] - 中美利差倒挂限制外资增配中国债券,预计增量有限[6][21] 中国政策展望与风险提示 - 历史模式显示中国央行可能在美联储降息后数周内跟进降息操作[7][23] - 主要风险包括中美关税升级、国内宽松不及预期及地缘政治冲突[8][24]
汇丰孙鸿志:中国债券市场外资持仓比例翻番并非不切实际
券商中国· 2025-09-11 07:28
中国债券市场国际影响力提升 - 境外机构持有中国债券总量达4.28万亿元人民币 较2017年债券通推出前增长近400% [1] - 境外投资者持债占比仅2.3% 显著低于英国(超30%)、法国(超25%)、美国(约10%)和日本(近10%)等主要市场 [1][9] 外资增配中国债券的驱动因素 - 经美元调整后的收益率吸引力显著 去年投资额飙升主要受此驱动 增长在去年年中和今年初达峰值 [4] - 人民币债券与其他金融资产关联性低甚至负相关 满足境外机构分散投资需求 [4] - 被动型基金需追踪中国债券基准指数 推动外资持债规模增长 [5] 债券通机制的作用与发展 - 债券通机制受海外资产管理公司和对冲基金偏好 可利用香港基础设施投资 如通过CMU托管 [6] - 机制提升境外投资者参与度 增强做市能力和市场流动性 [7] - 离岸债券回购交易于2023年2月推出 7月推出优化安排 丰富交易策略 [7] 外资持仓比例增长潜力 - 中长期外资持仓比例有望翻番至5%或增长更多至7% [3][10] - 需持续深化创新试点 如允许抵押品再抵押 构建完整交易和对冲工具生态系统 [11] 市场开放与产品创新 - 需丰富人民币风险管理工具 尽快在离岸市场推出人民币债券期货(如港交所筹备的10年期国债期货) [12] - 建立信用衍生品准入协调机制 增强境外投资者对信用债市场的信心 [13] - 人民币国际化持续发展将增强全球投资者对中国市场的关注 [13] 熊猫债与点心债市场发展 - 熊猫债发行量2023年接近2000亿元人民币创历史新高 因利率较低且募集资金使用放宽 [13] - 点心债2023年发行量超1.6万亿元人民币 达2021年的三倍 香港离岸市场成人民币国际化重要支柱 [14]
你抛美债,我抛中债!外资纷纷减持中囯债,大量资金流向美囯?
搜狐财经· 2025-08-29 14:02
外资债券配置转移 - 外资减少中国债券持有并转向美债[1] - 中国债券因稳定收益和市场前景曾吸引国际投资者关注[3] - 美债成为短期避险选择但暗藏风险[1] 货币政策分化 - 美联储连续加息 最新加息25个基点[3] - 中国实施降准0.25% 预示利率走低趋势[3] - 中美货币政策一升一降导致投资天平失衡[3] 资金流动驱动因素 - 外资对短期利差变化敏感 追求更高收益[5] - 投资者因中国利率调整顾虑而转向美债[5] - 美国三大银行上季度余额减少超过5000亿反映市场担忧[5] 长期价值对比 - 中国债券具有长期价值且经济潜力巨大[7] - 中国拥有庞大市场和经济基础应对全球变化[7] - 美债短期吸引力难以匹敌中国长期发展前景[7] 市场前景展望 - 短期资金流出无需惊慌 长期资金可能回流[7] - 中国以独特方式保持金融发展节奏[7] - 真正投资者更看重未来趋势而非当下利益[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