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养老协同发展
搜索文档
预期寿命较14年前提高4岁 寿险降价、年金险涨价?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04 07:06
新生命表核心更新 - 中国精算师协会发布《中国人身保险业经验生命表(2025)》,人身保险业迎来第四套生命表,将于202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1] - 新生命表是行业近十年来在核心精算基础工具上的第一次重大更新,作为产品定价、准备金评估和风险管理的基础工具,其变化直接关系到保险产品的价格设计和风险管控[1] - 与第三套生命表相比,新表死亡率平均下降约20%,其中男性平均下降22%左右,女性平均下降19%左右[1][2] 新生命表具体数据与特征 - 第四套生命表包含四张表格:养老类业务表、非养老类业务一表、非养老类业务二表以及新增的单一生命体表[2] - 预期寿命显著提升,以养老类业务表为例,男性预期寿命为85岁,提高2岁,女性预期寿命为89岁,提高1岁[2] - 新生命表呈现三大特征:保险人群预期寿命持续提升,较第一套生命表增长约10岁;保险人群中少儿死亡率显著改善;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保险人群死亡率明显降低[2] 对保险产品定价的影响 - 死亡率下降与寿命延长直接导致保障型与储蓄型保险价格的反向变动[3] - 定期寿险、终身寿险等以死亡为给付条件的产品价格可能下降,因为死亡率改善会降低保险公司的“死差”空间和资本要求[3] - 养老年金险等以生存为给付条件的产品价格则可能面临上涨,因为被保险人预期寿命更长导致保险公司支付养老金的时间更久,成本显著增加[4] 市场一线反应与销售策略 - 市场一线反应冷静,销售端咨询量没有明显增加,保险公司精算部门尚未有实际动作[4] - 销售策略上,不建议客户等待新产品,会借助产品价格可能调整的预期推动促销,并集中在年底“开门红”期间推动年金险销售[5] - 当前市场行情不佳,消费者决策模式多元化,大规模跟风消费的情况估计不多,销售端会关注自媒体和市场的推广情况[5] 行业面临的宏观背景与挑战 - 截至2024年末,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3.1亿人,占全国人口的22.0%,65岁及以上人口2.2亿人,占全国人口的15.6%,老龄化趋势严峻[6] - 低利率环境叠加预定利率调整,行业需要从提供固定利率的产品结构,转向提供固定+浮动多样化收益产品组合[8] - 客户全生命周期的健康医疗服务需求更加迫切,为健康保险等产品提供了广阔空间[8] 行业转型方向与战略 - 行业亟需推动“健康+养老”的跨领域协同发展,通过产品创新、生态构建与政策激励的深度融合,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风险的韧性保障体系[1][7] - 保险公司需要从“卖产品”向“卖长期解决方案”和“管理长期负债”转型,从销售驱动走向精算与资产负债管理驱动[7] - 应推动健康险与养老第三支柱协同发展,构建“养老+健康”综合生态,开发与健康管理、养老服务紧密捆绑的综合性产品[7] 风险管理与产品创新借鉴 - 国际上更新生命表后,常见反应包括年金市场重新定价与产品创新、寿命风险对冲工具的发展、以及养老金/养老服务一体化趋势[10] - 具体产品设计上,可为不同年龄段被保险人设计不同类型年金产品,如对60岁以上采用不确定给付型,或使用分红型年金产品替代传统非分红产品以对冲风险[10] - 对中国的借鉴意义包括加速发展寿命风险市场化工具、推动产品与服务深度整合、以及强化监管与消费者教育[11] 监管要求与公司能力建设 - 监管要求保险公司建立回溯机制,当发现死亡发生率背离评估区间时需说明原因并提出整改措施,相关报告需经公司董事会审议[8] - 这将倒逼公司加大在精算模型、数据系统和专业人才上的投入[8] - 在资本与资产配置上,保险公司需要延长资产久期,引入对冲工具分散长寿风险与利率风险,适应准备金上升带来的偿付能力要求[7]
预期寿命较14年前提高4岁,寿险降价、年金险涨价?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03 17:30
新生命表核心更新与数据 - 中国精算师协会发布《中国人身保险业经验生命表(2025)》,将于202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是行业近十年来首次重大核心精算基础工具更新 [1][2] - 新生命表包含四张表格:养老类业务表、非养老类业务一表、非养老类业务二表以及新增的单一生命体表 [3] - 与第三套生命表相比,新表死亡率平均下降15%-27%,男性平均下降约22%,女性平均下降约19% [3] - 预期寿命显著提升,以养老类业务表为例,男性预期寿命为85岁提高2岁,女性预期寿命为89岁提高1岁 [3] 对保险产品定价的直接影响 - 死亡率下降与寿命延长导致保障型与储蓄型保险价格出现反向变动 [4] - 以死亡为给付条件的定期寿险、终身寿险等产品价格可能下降,因死亡率改善会降低保险公司的“死差”空间 [4] - 养老年金险等以生存为给付条件的产品价格面临上涨压力,因被保险人预期寿命更长导致保险公司支付养老金的时间更久、成本增加 [4][5] - 生命表只是保险产品定价的多个因素之一,定价利率、费用率等因素同样会影响最终价格 [5] 当前市场反应与销售策略 - 市场一线反应冷静,销售端咨询量未明显增加,保险公司精算部门尚未有实际动作 [7] - 销售策略上,会借助新生命表实施、产品价格可能调整的预期推动促销,但建议客户无需等待新产品,先买先保障 [7] - 年金险销售正酝酿年底“开门红”攻势(11月至次年1月),利用保险公司促销活动推动销售 [7] - 当前市场行情下,消费者决策理性,大规模跟风消费的情况估计不多 [7] 行业长期发展趋势与战略转型 - 新生命表实施是长寿时代对社会保障体系的考验,截至2024年末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3.1亿人,占全国人口的22.0% [9] - 行业亟需推动“健康+养老”跨领域协同发展,从销售驱动走向精算与资产负债管理驱动,从“卖产品”向“卖长期解决方案”转型 [10] - 保险公司需创新产品,开发与健康管理、养老服务紧密捆绑的综合方案,如“养老保险+健康管理服务”、“年金保险+养老社区入住权”等 [10] - 在资本与资产配置上,保险公司需要延长资产久期,引入对冲工具分散长寿风险与利率风险 [10] 风险管控与国际经验借鉴 - 监管要求保险公司建立回溯机制,当发现死亡发生率背离评估区间时需说明原因并提出整改措施,倒逼公司加大在精算模型、数据系统和专业人才上的投入 [11] - 国际经验显示,生命表更新后通常伴随市场产品结构和风险管理的系统性升级,包括年金市场重新定价与产品创新、发展寿命风险对冲工具、推动养老金/养老服务一体化 [13][14] - 具体产品设计可借鉴国际做法,如对60岁以内被保险人采用确定给付型年金,对60岁以上采用不确定给付型,或使用分红型年金产品替代传统非分红产品以对冲风险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