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风险
搜索文档
第四套生命表为人身险行业应对长寿风险提供行动指南
金融时报· 2025-11-05 09:29
生命表发布与核心意义 - 中国精算师协会发布《中国人身保险业经验生命表(2025)》,这是我国自主制定的第四套生命表 [1] - 经验生命表基于历史保单数据编制,反映保险人群生存和死亡概率分布,是人身保险业厘定费率和计算保单价值的核心基石 [1] - 生命表的精确度直接关系到保险业的稳健经营与公平交易 [1] 生命表的历史演进 - 我国人身保险业每10年编制完善一次生命表,以反映人口结构和死亡率变化趋势 [1] - 第一套生命表于1996年发布,第二套于2005年发布,反映了改革开放后死亡率下降的情况,第三套于2016年发布,显示了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显著提升 [1] 第四套生命表的核心变化 - 第四套生命表显示各年龄段人口死亡率普遍下降,反映出经济社会发展成效 [2] - 个人面临的养老、医疗等财务规划周期被大幅拉长,不确定性增加 [2] - 生命表体现风险分布“精细化”与“分化”特征,例如不同性别寿命差异显著、不同年龄段死亡率改善速度不一 [2] - 这些变化直接关系到重疾险、护理险、养老险等产品的风险成本测算 [2] 对行业产品端的影响 - 保险公司须依据新生命表对现有产品进行全面复盘与调整 [2] - 由于人们生存时间更长,保险公司支付养老金的时间随之延长 [2] - “带病生存”将成为普遍现象,保险公司的责任应向覆盖健康管理、慢病干预、康复护理等全链条的健康保障计划延伸 [2] 对行业服务端的转型要求 - 保险公司必须从“财务补偿者”向“风险管理伙伴”转型 [3] - 需要为客户提供“保险+健康”、“保险+养老”、“保险+科技”的综合解决方案 [3] - 通过管理客户生活方式,帮助延缓衰老、预防疾病,从源头上降低理赔风险 [3] 行业未来发展方向 - 第四套生命表为人身险行业绘就了应对长寿风险的行动指南 [3] - 面对复杂多变的风险图景,行业应以更开放姿态拥抱变化,以更精细管理应对挑战,以更创新思维开拓未来 [3]
预期寿命较14年前提高4岁 寿险降价、年金险涨价?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04 07:06
新生命表核心更新 - 中国精算师协会发布《中国人身保险业经验生命表(2025)》,人身保险业迎来第四套生命表,将于202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1] - 新生命表是行业近十年来在核心精算基础工具上的第一次重大更新,作为产品定价、准备金评估和风险管理的基础工具,其变化直接关系到保险产品的价格设计和风险管控[1] - 与第三套生命表相比,新表死亡率平均下降约20%,其中男性平均下降22%左右,女性平均下降19%左右[1][2] 新生命表具体数据与特征 - 第四套生命表包含四张表格:养老类业务表、非养老类业务一表、非养老类业务二表以及新增的单一生命体表[2] - 预期寿命显著提升,以养老类业务表为例,男性预期寿命为85岁,提高2岁,女性预期寿命为89岁,提高1岁[2] - 新生命表呈现三大特征:保险人群预期寿命持续提升,较第一套生命表增长约10岁;保险人群中少儿死亡率显著改善;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保险人群死亡率明显降低[2] 对保险产品定价的影响 - 死亡率下降与寿命延长直接导致保障型与储蓄型保险价格的反向变动[3] - 定期寿险、终身寿险等以死亡为给付条件的产品价格可能下降,因为死亡率改善会降低保险公司的“死差”空间和资本要求[3] - 养老年金险等以生存为给付条件的产品价格则可能面临上涨,因为被保险人预期寿命更长导致保险公司支付养老金的时间更久,成本显著增加[4] 市场一线反应与销售策略 - 市场一线反应冷静,销售端咨询量没有明显增加,保险公司精算部门尚未有实际动作[4] - 销售策略上,不建议客户等待新产品,会借助产品价格可能调整的预期推动促销,并集中在年底“开门红”期间推动年金险销售[5] - 当前市场行情不佳,消费者决策模式多元化,大规模跟风消费的情况估计不多,销售端会关注自媒体和市场的推广情况[5] 行业面临的宏观背景与挑战 - 截至2024年末,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3.1亿人,占全国人口的22.0%,65岁及以上人口2.2亿人,占全国人口的15.6%,老龄化趋势严峻[6] - 低利率环境叠加预定利率调整,行业需要从提供固定利率的产品结构,转向提供固定+浮动多样化收益产品组合[8] - 客户全生命周期的健康医疗服务需求更加迫切,为健康保险等产品提供了广阔空间[8] 行业转型方向与战略 - 行业亟需推动“健康+养老”的跨领域协同发展,通过产品创新、生态构建与政策激励的深度融合,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风险的韧性保障体系[1][7] - 保险公司需要从“卖产品”向“卖长期解决方案”和“管理长期负债”转型,从销售驱动走向精算与资产负债管理驱动[7] - 应推动健康险与养老第三支柱协同发展,构建“养老+健康”综合生态,开发与健康管理、养老服务紧密捆绑的综合性产品[7] 风险管理与产品创新借鉴 - 国际上更新生命表后,常见反应包括年金市场重新定价与产品创新、寿命风险对冲工具的发展、以及养老金/养老服务一体化趋势[10] - 具体产品设计上,可为不同年龄段被保险人设计不同类型年金产品,如对60岁以上采用不确定给付型,或使用分红型年金产品替代传统非分红产品以对冲风险[10] - 对中国的借鉴意义包括加速发展寿命风险市场化工具、推动产品与服务深度整合、以及强化监管与消费者教育[11] 监管要求与公司能力建设 - 监管要求保险公司建立回溯机制,当发现死亡发生率背离评估区间时需说明原因并提出整改措施,相关报告需经公司董事会审议[8] - 这将倒逼公司加大在精算模型、数据系统和专业人才上的投入[8] - 在资本与资产配置上,保险公司需要延长资产久期,引入对冲工具分散长寿风险与利率风险,适应准备金上升带来的偿付能力要求[7]
Can I Retire at 65 With $1 Million in an IRA and $2,500 Monthly Social Security?
Yahoo Finance· 2025-09-16 01:00
退休收入规划 - 退休收入计算基于储蓄与社会保障金的组合 其中100万美元退休储蓄与每月2500美元社会保障金可形成基本收入框架 [1][2] - 100万美元储蓄在30年退休周期中按月提取可产生约2700美元月收入 结合社会保障金后月总收入达5200美元 [6] - 现金类储蓄方式即使按美联储基准利率2%计算 实际收益率仍低于通胀水平 导致购买力持续衰减 [6] 投资组合配置 - 退休投资需综合考虑现金、债券、股票和年金等不同资产类别的配置方案 [2] - 纯现金配置方案存在明确期限约束 从96岁起将仅能依赖社会保障金单独维持生活 [6] - 投资组合构建需根据个人特定需求进行定制化设计 不同资产类别将影响长期回报率与收入流 [6] 长寿风险管控 - 民众普遍低估预期寿命 实际男性平均寿命82岁/女性85岁 远超普遍认知的75-80岁范围 [4] - 退休规划需至少按30年周期进行准备 65岁退休时应以至少95岁为资金规划终点 [5] - 寿命低估可能导致退休后期资金短缺 需确保资金持续周期覆盖整个生存期间 [5]
养老金风险转移(PRT)市场对我国二、三支柱发展的启示|财富与资管
清华金融评论· 2025-08-13 16:55
欧美国家养老金风险转移(PRT)发展历程 - PRT是企业将DB养老金计划的支付责任转移给保险公司的金融安排,旨在降低企业面临的寿命风险、投资风险和利率风险 [4] - 多重因素驱动PRT发展:人口老龄化增加DB计划成本不确定性、会计准则要求按市值计量负债、保险公司更强的资产负债匹配能力、监管机构推动 [5] - 通用汽车1983年团体年金交易是美国PRT市场早期标志性案例,涉及7.5万名退休职工 [10] - 英国1999年British Airways与Prudential完成首单代表性PRT交易,金额约5亿英镑 [13] - 2012年通用汽车将250亿美元养老金责任转移至Prudential,创历史最大规模PRT交易 [14] - 2022年AT&T与Athene达成310亿美元Buy-out交易,推动美国PRT年交易额突破900亿美元 [16] PRT主要模式比较 - Buy-in:企业购买保险合同但负债仍保留在资产负债表,转移现金流和投资风险 [22] - Buy-out:企业将养老金责任完全转移给保险公司,负债从资产负债表移除 [22] - Longevity swap:通过衍生合约转移长寿风险,预期寿命每增加一年可使10亿英镑负债增加3000-5000万英镑 [23] - 共保+长寿风险转移:再保险方按比例承接长寿风险,日本邮政保险与RGA合作为典型案例 [23] 保险公司在PRT中的作用 - 通过Buy-out和Buy-in接管企业养老金责任,利用精算能力和长期投资策略管理给付责任 [26] - 形成"企业→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三级风险分散结构,RGA、Swiss Re等再保险公司发挥核心缓冲作用 [28] - 推动保险公司从一般寿险定价能力升级为系统性长寿风险管理者,需具备更精准的精算建模和负债驱动投资能力 [28] 中国养老金风险管理现状 - 第二支柱以DC制度为主,企业不承担养老金负债风险,导致保险公司缺乏长寿风险管理能力积累 [30] - 第三支柱产品以保证领取类为主,削弱了长寿风险对冲效果,不利于建立真正意义上的风险管理体系 [31] - 缺乏专门针对养老金责任和长寿风险的监管模块,精算建模和再保险机制发展滞后 [30] 建设中国特色PRT机制建议 - 以第三支柱为核心构建责任转移机制,引导个人养老金账户转化为终身年金产品 [36] - 构建"养老金再保险平台",吸引国内外再保险公司参与形成风险共担机制 [37] - 利用上海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建立统一登记簿和长寿风险再保险沙盒 [38] - 探索"账户转换+终身年金"式路径,适用于缺乏DB制度基础的发展中国家 [39]
施罗德投资:“管理财富以捕捉增长”对退休财务保障至关重要
智通财经· 2025-06-09 14:17
退休财务保障核心观点 - 退休财务保障需关注财富增长管理而非仅被动收入和资金保障 以解决医疗费用 通胀和长寿风险等核心担忧 [1] - 香港退休调查显示76%受访者担忧医疗费用高于预期 73%担忧通胀降低资产价值 67%担忧寿命长于预期导致过早耗尽储蓄 [1] - 预期寿命延长使退休生活平均长达22年 叠加医疗费用上升和全球通胀趋势 加剧退休财务规划的复杂性 [1] 投资策略与资产配置 - 保持投资以捕捉资本增长对抗长寿风险 需重视流动资产类别应对突发医疗或紧急开支 [2] - 通过跨资产类别(股票 债券 另类投资)和跨地区投资分散风险 采用灵活低风险配置策略实现潜在增长 [2] - 退休财富管理需兼顾资金增值 固定收入来源 适度波动性投资和流动资金保障四大要素 [2]
保费收入不到人身险市场6%,年金保险如何“叫好又叫座”
第一财经· 2025-04-22 15:20
中国养老三支柱体系现状 - 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覆盖10.7亿人群,承担80%以上养老职能 [2] - 第二支柱企业年金仅覆盖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的7%,覆盖面较窄 [2] - 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税优政策覆盖面仍有待扩大 [2] 商业年金保险市场表现 - 2004年商业年金保费收入178.6亿元,占居民储蓄存款余额0.15% [3] - 2015年商业年金保费收入507.29亿元,占居民储蓄存款余额比重降至0.09% [3] - 商业年金保费收入占整个人身险市场份额比重始终低于6% [4] 年金保险产品特性与价值 - 通过前期强制储蓄获得投资收益,后期定期给付解决长寿时代资金短缺问题 [1] - 保险期限5年及以上,具有养老风险管理和长期资金稳健积累功能 [3] - 长期领取特点可弥补社保养老金缺口,化解退休后资金危机 [1][3] 行业发展面临的核心挑战 - 保险公司面临短期利率波动对超长久期资产管理的风险 [5] - 人均寿命延长带来长寿风险,实际寿命超过预期寿命导致财务风险 [1][5] - 健康状况、风险偏好、收入财富水平等多重因素影响个人年金需求 [5] 政策与制度优化方向 - 需完善二三支柱退休后领取规则,引导养老金转化为即期年金保险 [7] - 税优政策可考虑允许个人账户积累额在购买商保年金时实施免税 [8] - 建议制定标准化死亡率改善指数,为风险证券化产品定价奠定基础 [10][11] 产品创新与风险管理 - 需利用再保险方式和证券化工具分散转移长寿风险 [9] - 开发浮动收益型产品优化负债结构 [9] - 针对残障人群设计更高给付水平的年金产品并配套康养服务 [12] 长寿风险管理机制建设 - 风险证券化是分散系统性风险的主要办法,需建立公允死亡率指数 [9] - 需提升针对不同人群生命表的精算预测能力 [9] - 国际长寿风险交易表明通过资本市场分散风险成本更低 [9]
大力发展商保年金,如何应对“长寿风险”?业界发声
券商中国· 2025-04-20 20:14
长寿风险与商保年金发展背景 - 长寿风险指实际寿命超过平均余寿导致的养老金支付财务压力 对养老金体系 资本市场和宏观经济产生重要影响 [1] - 2024年10月金融监管总局印发《关于大力发展商业保险年金有关事项的通知》 明确商保年金为商业保险公司开发的养老风险管理产品 包括年金保险 两全保险和商业养老金 [1] 长寿风险管理机制建设 - 需通过保险机构和金融市场创新管理长寿风险 如再保险和证券化等方式 [2] - 应加强养老金融三支柱基础设施建设 包括制定标准化生存率 死亡率改善指数和长寿指数 [2] 商保年金的作用与意义 - 商保年金可针对退休后财务规划进行定期或终身养老金给付 解决"人活着钱没了"问题 [3] - 引入商保年金能丰富二三支柱养老金投资产品范围 推动资产配置灵活多样化 实现风险分散和保值增值 [6] - 商保年金长期领取特点可缓解长寿风险压力 目前二三支柱养老金待遇领取环节缺乏保险产品对接 [7] 行业发展机遇与挑战 - 老龄化将推动社会化养老产业兴起和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 需要金融全方位支持 [4] - 商保年金发展将促进长期耐心资本壮大 支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和科技创新 [4] - 行业面临负债期限长与超长久期资产短缺矛盾 利率波动增加资产负债匹配难度 [3] - 人类寿命延长加剧保险公司财务风险 需通过浮动收益型产品创新优化负债结构 [3] 保险行业专业优势 - 年金保险是保险业参与养老金体系的独家先发优势 养老资产管理是后发优势 [9] - 保险业拥有最大规模最专业的精算师队伍 精算师可在三支柱中发挥现金流预测 资产配置建议 年金定价等作用 [9][10] - 相对于侧重长期收益率的资产管理 年金保险更侧重负债管理 [9] 产品发展与政策支持 - 商业养老保险产品需兼顾灵活性与稳定性 加大对精算模型与再保险支持的运用 [12] - 政府部门需增强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 如允许个人账户积累额在购买终身领取商保年金时免税 [7] - 商业银行应更好发挥商保年金销售平台作用 [7] 当前市场挑战 - 人口结构复杂导致精算预测能力不足 长寿风险难以前瞻管控 [11] - 金融市场转型叠加宏观经济变化 使保险公司养老保险产品研发投入意愿偏弱 [11] - 社会老龄化早于人均GDP发达水平 长期养老保障意识需培育 市场渠道需更高激励投入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