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减重药物
icon
搜索文档
立秋・“减重经济”撬动千亿级大市场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7 10:13
中国减重市场潜力分析 - 中国成人超重率34.3%、肥胖率16.4%,意味着每两个成年人中有一个超重或肥胖 [5] - 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11.1%和7.9%,呈逐年递增趋势 [5] - 预测2030年成人、儿童超重肥胖率将分别达到70.5%和31.8% [5] - 肥胖相关疾病导致的医疗支出预计2030年达到4180亿元人民币 [8] - 我国体重管理市场规模2025年有望达到3260亿元 [9] 体重管理赛道消费场景 - 轻食代餐市场:健康轻食类外卖订单占比从2020年12%上升至2025年25%,2025年中国轻食市场规模将突破12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29.3% [11] - 健身市场:今年6月以来"健身月卡、次卡"搜索量同比增长31.6%,"24小时自助健身房次卡"搜索量同比增长96.9% [11] - 线上健身App和智能可穿戴设备:近10%跑者选择通过智能设备监测跑步数据 [11] - 减重药物市场: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87亿元,2030年149亿元,GLP-1类药物成交用户数近30万 [12] - 医疗机构:全国多地开设体重管理门诊,涵盖饮食指导、心理辅导与激素调节等专业流程 [15] 行业问题与消费者痛点 - 黑猫投诉平台显示"体重管理"关键词投诉达831条,"减肥"关键词投诉超2万条,集中在虚假宣传、夸大疗效、商家跑路、拒不退款等 [19] - 减重机构存在标准缺失与监管不足问题,资质存疑且效果缺乏权威验证 [21] - 消费者投诉关键词包括"退款难"(430条)、"虚假宣传"(418条)、"危害健康"(288条)等 [20] 行业发展趋势 - 政策支持:国家卫健委启动为期三年的"体重管理年"活动 [8] - 消费者理念转变:倾向于选择有医学指导、营养均衡、可持续跟进的产品与服务 [21] - 行业规范逐步完善,"减重经济"迈向更健康的发展轨道 [21]
《中国公众健康减重认知与科学用药》蓝皮书发布,破解减重误区
贝壳财经· 2025-08-01 22:09
肥胖问题现状与挑战 - 2050年全球将有50%的成年人、1/3的儿童青少年面临超重或肥胖问题 [1] - 肥胖已成为中国第六大致死致残危险因素 [1] - 肥胖是独立慢性疾病,也是糖尿病、心血管病等200余种疾病的"上游诱因" [1] - 肥胖已成为影响国民健康素质、加重医疗体系负担的重大公共卫生挑战 [2] 公众认知与行为现状 - 公众对肥胖及减重药物的认知存在诸多误区,部分人不认为肥胖是疾病 [2] - 很多人将减肥药物视为"捷径",期待"躺着就能瘦",忽视了生活方式干预的重要性 [2] - 网红经济推动"瘦即美"观念,短视频、微商等渠道充斥虚假减肥广告 [2] - 公众对减重药物态度复杂,谨慎观望者居多 [1] - 药物减重滥用现象普遍,急需强化合理用药意识 [1] 科学减重路径 - 强调"生活方式干预→药物辅助→手术评估"阶梯干预、多学科协作的医学减重路径 [2] - 肥胖诊疗是系统工程,需要营养、运动医学、内分泌、心理、外科、药学等多学科共同参与 [3] - 多学科协作 (MDT) 模式是国际公认的科学路径 [3] 数据与研究基础 - 蓝皮书基于2076份覆盖全国七大区域、各线城市及全年龄段的精准调研数据 [1] - 蓝皮书系统呈现了我国公众的健康减重认知与科学用药现状 [1] - 蓝皮书总结了十大亮点,包括"伪科普"知识盛行,专业知识急需破圈 [1]
医药电商,“重”者为王 | 海斌访谈
第一财经· 2025-06-28 18:03
减重药物电商竞争格局 - 电商平台将减重药物视为重要突破口,京东健康、阿里健康和美团等积极争取诺和诺德、礼来、信达生物等药企合作 [1] - 京东健康减重药物年销售额飙升,美团单月销售额已超过京东,阿里健康相对保守 [1] - 美团已建立空运冷链物流体系,能够满足GLP-1等注射剂配送需求 [4] - 京东健康和美团在合作融洽度和匹配度上领先,预计将成为未来医药电商头部平台 [4] 减重药物市场现状 - 诺和诺德司美格鲁肽2024年销售额达293亿美元,礼来替尔泊肽销售额164亿美元 [2] - 信达生物玛仕度肽于6月27日获批减重适应症,先为达已完成三期临床并提交审评 [2] - 京东健康GLP-1类药物销售增速超30%,主要来自诺和诺德产品 [3] - 预计到2030年GLP-1减重市场规模将超300亿元,互联网渠道占比或超50% [3] 用户画像与消费行为 - 电商平台减重药物购买者中女性占比达75%,远高于男性 [8] - 典型用户为25-40岁女性白领,多居住在一线及强二线城市 [9] - 线上渠道已成为用户了解体重管理的首选渠道,占比达80% [9] - 60%以上用药者会每周使用减重药物 [9] 药企战略调整 - 诺和诺德将肥胖症业务并入糖尿病事业部,调整医院优先策略 [6] - 诺和诺德与阿里健康达成战略合作,改变此前排斥电商的态度 [7] - 信达生物、先为达等本土企业加速布局减重药物研发 [2] 市场潜力 - 中国潜在减重药物消费人群约6000万,市场天花板尚远 [9] - 国家卫健委等部委启动"体重管理年",推动科学减重 [3] - 减重药物市场被认为类似新能源汽车早期发展阶段,增长空间巨大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