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环效应
搜索文档
英伟达、苹果这类带着完美光环的企业,隐藏着多少“泡沫”?
36氪· 2025-11-06 15:21
编者按 管理者通常日夜忙碌,面临着创效增收和带给股东更多收益等种种压力。他们自然而然地转 向那些现成的答案、快速见效的招式,好让自己能领先于对手。商业书籍的作者--那些顾 问、学者和策略大师自然也乐于献上他们的妙计。需求刺激供给,而供给又有了现成的需 求,就这样周而复始。 每年市场上都有上百本书,声称能揭开如通用电气、丰田、星巴克、谷歌等顶尖公司的管理秘诀。为迈 克尔·戴尔、杰克·韦尔奇、史蒂夫·乔布斯、理查德·布兰森等商业领袖所写的传记也并不罕见。还有书籍 教你如何不断创新,如何想出万无一失之计,如何建立跨国企业,如何不再为竞争烦恼。 事实上,就算有了这些所谓的秘籍诀窍和思想领袖的帮助,商业成功依然难以把握。随着全球竞争的日 益激烈和越来越快的技术革新,取得商业成功甚至可能比过去更困难。这也解释了我们为何如此渴求捷 径。严峻的形势迫使我们去寻找灵丹妙药。 管理者通常日夜忙碌,面临着创效增收和带给股东更多收益等种种压力。他们自然而然地转向那些现成 的答案、快速见效的招式,好让自己能领先于对手。商业书籍的作者——那些顾问、学者和策略大师自 然也乐于献上他们的妙计。需求刺激供给,而供给又有了现成的需求,就这样周而 ...
为何“好看”的人显得聪明又讨人喜欢?
36氪· 2025-10-30 08:04
神译局是36氪旗下编译团队,关注科技、商业、职场、生活等领域,重点介绍国外的新技术、新观点、新风向。 编者按:专业能力强的人并不代表其品德高尚,笑容灿烂的人并不代表其性格平易近人。然而,社会文化和语境往往使我们将一些品质相互关联,并相互混 淆,从而产生认识偏差。理解"光环效应",有利于我们利用"光环效应",并提高识人之术。本文来自编译,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斯嘉丽·约翰逊(Scarlett Johansson)亮相2023年5月法国戛纳电影节。图片来源:Mike Coppola/Getty Images 心理学家很早就知道'光环效应'。新的研究表明,语言的力量可以帮助解释这一现象。 你有没有注意到,当一个人非常漂亮时,即便未开口说话,也会显得迷人、诚实且善良?这就是"光环效应"——一种常见的心理偏见,即某一特质(如外 貌)会影响你对他人其他品质的印象。一个多世纪前,心理学家爱德华·桑代克(Edward Thorndike)首次系统研究了"光环效应"。1920年,桑代克在分析军 官对下属的评价时发现,他们对智力、领导力和身体素质的评分往往相互混淆。若某下属在某方面表现突出,评估者便倾向于认为其在所有方面都卓越非 ...
运用心理学原理,打造真正能带来转化的落地页秘籍
36氪· 2025-09-15 15:10
落地页设计心理学原理 - 落地页通过心理学原理提升转化率 包括光环效应 认知流畅性 社会认同 稀缺性与紧迫感 视觉线索与行动号召设计 以及信任因素[3] - 落地页是独立网页 聚焦于将访客转化为潜在客户或实际顾客 移除分散注意力元素 只保留清晰行动号召[2] - 设计需基于人类思维方式 而非仅依赖设计技巧[1] 光环效应应用 - 第一印象在50毫秒内形成 通过简洁布局 清晰标题和强力视觉层次传递信任感与高品质信号[4][5] - 优质设计使访客认为产品高端 劣质设计导致认为不靠谱或业余 即使产品相同[5] - 视觉设计是建立信任工具 首屏需使用冲击力图片和主打优势标题 保持页面简洁无干扰[8][9] 认知流畅性 - 大脑偏爱易于理解事物 清晰度高对比度字体使陈述更真实可信[9] - 文案需避免过于巧妙或复杂 清晰标题让用户立即理解内容 目标用户和行动指引[9][12] - 检验方法为让不知情者在5秒内复述页面内容 失败则需重写文案[10] 社会认同机制 - 从众效应使访客参考他人行为决策 社会认同需真实可信 避免虚假评价或夸大数字[15] - 有效信号包括带照片姓名客户评价 品牌标志 订阅用户数量 媒体报道和实时通知[16] - 优质社会认同具体且激发好奇心 如"1254位营销人员给出4.8/5星评价" 劣质表述模糊缺乏说服力[18] 稀缺性与紧迫感 - 损失厌恶心理使稀缺性和紧迫感成为强大工具 稀缺性提升产品价值感 紧迫感缩短决策窗口[19][21] - 优质应用包括具体名额限制 明确截止日期和倒计时器 劣质应用缺乏具体情境或截止时间[21][23] - 需避免虚假紧迫感 如可重置倒计时器 会破坏信任[20] 视觉线索与行动号召设计 - 行动号召按钮是转化关键时刻 需使用视觉线索如箭头 方向线 人物目光和对比色引导视线[24][26] - 减少认知负担 使下一步行动显而易见 按钮文案需清晰具体且以利益为中心[26][29] - 优质按钮如"获取我的免费工具包" 劣质按钮如"提交"缺乏明确价值指引[29] 信任建立策略 - 信任信号降低风险感知 包括满意度保证 安全支付标志 透明定价和清晰隐私条款[31][38] - 需预先解决常见顾虑 如通过FAQ模块说明无需信用卡和自由取消政策[38][39] - 优质信任建立如"无风险试用"与信任徽章 劣质方式如直接要求信用卡信息引发疑虑[37]
为什么数字化总是别人家的好,而你却做不好?
36氪· 2025-07-09 10:22
数字化认知偏差 - 企业领导普遍存在"别人家数字化更成功"的认知偏差,主要源于媒体和行业峰会选择性报道成功案例而忽略失败案例[1] - 数字化成功案例常被光环效应放大,软件公司与企业联合包装案例作为营销手段,实际能力与宣传存在差距[2] - 传统企业领导常将自身初期数字化尝试与行业巨头成熟系统进行不对称比较,产生心理落差[3] - 领导层对数字化认知停留在技术表象,忽视数据标准化、流程优化等基础工作[3] 数字化案例的真相 - 成功案例往往只展示1%的成功而隐藏99%的失败,如某制造业宣称节省人力50%但隐瞒10亿前期投入和10年回本周期[4] - 数字化成果数据可能存在统计游戏,如某电商宣称智能推荐提升转化率200%但对比基准和统计时段存在人为操控[6] - 部分示范工程实为面子工程,如某智慧城市项目花费1000万仅购买PPT,系统仅在领导视察时启用[7] 数字化建设建议 - 考察数字化项目应关注实际投入、ROI、业务覆盖范围等实质性问题[8] - 数字化建设应从真实业务痛点出发,采用MVP模式小步快跑验证[8] - 数字化成功关键在于一线员工实际使用,而非建设领导喜欢的"花瓶系统"[8]
百亿AI独角兽破产!骗过了微软、软银、卡塔尔投资局……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24 20:21
公司案例 - 英国AI创业公司Builder ai宣布破产 估值曾超15亿美元 投资方包括微软 软银 卡塔尔投资局 但实际无AI技术 代码靠人工编写 财务数据造假 骗局持续8年才败露 [1] - 创始人萨钦·德夫·杜加尔17岁开发"全球首个自动货币套利系统" 21岁创办云计算公司 后被揭露履历与能力不符 [1] - 类似Theranos骗局 估值达90亿美元 用"一滴血改变世界"故事骗过基辛格 默多克等投资人 创始人被判11年监禁 [1] 认知偏差分析 - 麻省理工哈佛耶鲁超80%学生答错简单数学题 证明直觉易出错 工具更可靠 [2] - 创投圈存在三种认知吝啬症状:光环效应(创始人履历替代技术验证) 故事依赖症(愿景替代现金流测算) 权威崇拜(董事会名单替代风控体系) [3] - 软银因创始人"云计算公司"头衔轻信Builder ai 默多克因"改变医疗行业"口号投资Theranos [3] 决策方法论 - "企查查思维"核心:数据驱动决策 利用工商信息 股权结构 司法风险 经营数据替代直觉判断 [4][5] - 风险识别功能可扫描司法诉讼 经营异常 行政处罚 失信信息 嵌入尽调 供应商准入流程 [5] - 四川园区用企查查筛选科技企业知识产权增长 江苏新能源厂动态监控2000家供应商效率提升20倍 杭州求职者通过企查查核实公司实际人数与业务方向 [6] 行业启示 - AI热潮中需警惕用概念包装骗局 用大佬背书替代独立验证 用故事掩盖数据 [7] - 商业决策应遵循"让工具先说话"原则 在数据基础上核查奇迹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