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产业链投资

搜索文档
十年投资,难回从前:一家医药创投机构的转身
和讯· 2025-06-20 17:48
公司发展历程 - 物明投资成立于2015年6月1日,专注于医疗健康赛道,创始团队包括张英杰、虞文彬和张宗友 [1][2] - 公司最初以Pre-IPO业务为主,后扩展至天使、VC、成长期、Pre-IPO和并购全产业链布局 [5][6] - 2025年公司转型为"天使投资+产业运营"模式,强调长期主义和深度参与企业经营 [3][4][16] 行业背景 - 2015年被称为"中国医药创新元年",药审改革、药品价格放开等政策推动行业高速发展 [2] - 2015-2024年中国创新药一二级市场融资总额超过1.23万亿元,A股医药上市公司从214家增至516家,港股从77家增至244家 [5] - 2024年中国创新药License-out交易达113起,总金额超460亿美元,活跃创新药数量3575个全球第一 [20] 投资案例与策略转变 - 早期投资案例包括先通医药、华先医药等,Pre-IPO投资迈瑞医疗、宜明昂科等,并购案例包括普什制药和天山雪莲制药 [6] - 普什制药并购(2017-2018年)成为公司转型催化剂,张英杰亲自出任董事长并扭转亏损局面 [6][7][11][13] - 天山雪莲制药并购后专注野生抚育与循证研究,相关项目列入新疆"十四五"重大科技专项 [13][14] 经营理念 - 从财务投资转向深度参与企业经营,强调"扎扎实实搞好经营"而非资本化 [12][14][18] - 坚持长期主义,典型项目如先通医药(天使投资十年后申报港股上市) [15][16][18] - 注重团队品行操守,案例包括跨行业投资高瑞电源(因信任创始人) [17] 行业趋势判断 - 生物医药与新能源、芯片并列过去十年资本投入最多三大行业 [5] - IPO套利模式失效,行业从"快进快出"转向价值深耕 [9][19] - 工程师红利推动中国创新药发展,但企业存活率仍低(九死一生) [20][21]
私募资本,正在渗透现场娱乐
36氪· 2025-06-11 08:31
交易概述 - 美国私募股权公司Providence Equity Partners收购演出后勤物流公司Global Critical Logistics(GCL)控股权,交易价值超过10亿美元 [1] - GCL前控股股东ATL Partners保留少数股权,Providence成为大股东 [1] - GCL旗下核心公司Rock-it Cargo深度服务Led Zeppelin、Queen等老牌艺术家,近年参与Beyoncé、Taylor Swift全球巡演,提供跨国调度、设备清关、现场支持等解决方案 [3] 产业整合逻辑 - Providence通过收购GCL获取演出产业底层"物理通路",完善从上游创意到下游消费的产业链 [5] - 2013年投资英国现场娱乐公司ATG Entertainment,运营逾50家剧院及演出场所,切入基础设施层面并覆盖剧院管理、票务系统等核心环节 [5] - 2024年ATG并购西班牙SOM Produce,将马德里五家核心剧院纳入版图,强化欧洲市场渗透 [7] - 2019年与华纳音乐设立版权平台Tempo Music Investments,收购高价值音乐版权资产,切入艺人巡演内容源头 [7] - 2022年绑定好莱坞经纪公司Wasserman,获取艺人IP与巡演资源 [9] - 2021年投资音响器材零售商Sweetwater,形成从设备采购到C端消费的闭环 [10] 现场娱乐行业资本趋势 - 版权热潮后,现场娱乐成为私募基金新方向,因版权估值过热且现场演出具备更复杂协同价值 [13][19] - 2017年Providence支持成立Superstruct,六年内成为欧洲第二大音乐节运营商,覆盖80余个音乐节品牌,年观众700万人次 [15][17] - 2023年私募公司KKR和CVC以14亿美元收购Superstruct,同期高盛收购舞台搭建公司TAIT多数股权 [17] - AEG Presents收购活动制作公司Gary Musick Productions,拓展音乐节制作和巡演音乐会领域 [17] 资本与行业冲突 - 私募资本渗透引发艺人群体抵制,如KKR收购Boiler Room后艺人因价值观冲突退出演出 [20][22] - 音乐节文化立场与资本商业逻辑矛盾,如DGTL音乐节强调酷儿文化,Wacken音乐节坚持平价入场 [24] - 资本压力推动票价上涨、商业合作加码,中型艺人和独立音乐节资源被挤压 [26][28] 未来趋势 - 资本持续布局技术支撑与观演体验,投资逻辑向全产业链纵深拓展 [30] - 线下演出呈现"产品化"趋势,资源争夺聚焦艺人演出、观众体验和全球化运营能力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