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栈开源
搜索文档
速递|经纬小米押注的04年CEO:和马斯克一起造一场具身智能的开源未来
搜狐财经· 2025-11-13 11:34
全开源双足人形机器人RoboParty(萝博派对)宣布完成数千万美元种子轮融资,种子轮由经纬创投、小米战投、银河通用及L2F 光源创业者基金联合投 资。据悉,这是迄今为止国内资本市场双足人形机器人本体领域最大的一笔种子轮融资,也是小米战投、银河通用等产业方在双足本体厂商的首次布局。 一个几乎从零起步的00后少年团队,闯进了最硬核的赛道,还选择了"全栈开源"这条最反传统的道路。 RoboParty是国内唯一从算法到硬件整机全栈开源的双足人形机器人厂商,黄一希望提供一个通用的底层计算平台,撬动开发者社区的杠杆建立开放生 态,构建类iPhone的人形机器人生态底座。 马斯克曾于2014年开源特斯拉全部专利,其核心逻辑是:如果使命是改变世界,壁垒不是最重要的,扩张才是。人形机器人正是另一个需要"扩张而非封 闭"的赛道:要让算法、控制、动力链路与整机共同进化,必须让更多开发者参与。黄一给出的路线是——把底层打穿、把体系打开: RoboParty的使命是让机器人服务每家每户,当特斯拉把"开源"写进使命,电动车成为产业共识,萝博派对把"开源"写进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开始有了 另一条增长曲线。 从实验室里自制机器人到拿下数千 ...
速递|经纬小米押注的04年CEO:和马斯克一起造一场具身智能的开源未来
Z Potentials· 2025-11-13 10:54
融资与行业地位 - 公司完成数千万美元种子轮融资 由经纬创投 小米战投 银河通用及L2F光源创业者基金联合投资[1] - 此次融资是国内资本市场双足人形机器人本体领域最大的一笔种子轮融资[1] - 此次投资是小米战投 银河通用等产业方在双足本体厂商的首次布局[1] 创始人及团队背景 - 创始人黄一出生于2004年 是市场上最年轻的人形机器人CEO[2] - 创始人2023年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 大一即在实验室自研"空中具身"并获全国大学生科技竞赛一等奖[2] - 2025年 在读大三的创始人带领近15名哈工大学子创立公司[2] - 创业初期 团队投入数百万资金 未融资即创立公司并启动产品研发[3] 公司战略与商业模式 - 公司是国内唯一从算法到硬件整机全栈开源的双足人形机器人厂商[3] - 公司战略是提供通用的底层计算平台 撬动开发者社区杠杆以建立开放生态[3] - 商业模式强调平台优先 不急于大规模出货 而是先打造可被开发者信任的底座[6] - 公司使命是让机器人服务每家每户 将开源写入人形机器人发展路径[3][6] 产品与技术路径 - 公司专注于全栈开源双足人形机器人 技术路径涵盖从机械 硬件 控制到算法的全栈开源[2][6] - 2023年底 创始人以1.5万元价格打造出AlexBotmini并进行全栈开源[2] - 技术发展逻辑强调通过开源让算法 控制 动力链路与整机共同进化 吸引更多开发者参与[3]
04年具身智能CEO要做全栈开源,小米、银河通用押注千万美元
暗涌Waves· 2025-11-12 09:33
公司概况与融资进展 - 全栈开源双足人形机器人公司RoboParty于2025年4月成立,已完成千万美元级种子轮融资,投资方包括经纬创投、小米战投、银河通用及光源L2F基金 [2] - 公司创始人黄一出生于2004年,为市场上最年轻的人形机器人创业者之一,于2025年提前一年从哈尔滨工业大学本科毕业并创立公司 [3] - 公司目前正进行天使轮融资,是当前国内唯一从事全开源双足人形机器人业务的厂商 [4] 核心商业模式与战略 - 公司采用“全栈开源”策略,旨在通过降低协作阻力、促进深度合作、提升技术透明度来加速行业创新,并认为其优势大于被模仿的潜在劣势 [3] - 开源战略的长期目标是成为行业平台公司,通过定义行业规范(如自由度、核心关节电机标准)来建立强大的生态体系,即“萝卜链” [11][12] - 商业壁垒在于通过开放技术换取整个开发者社区的力量,该力量是任何封闭公司无法比拟的,同时开源平台更易于被海外市场接受,可规避监管和地缘政治风险 [15] 产品研发与技术路径 - 创始人团队在2023年底以1.5万元资金于几十天内在宿舍打造出可行走的双足机器人AlexBot,并于2025年2月在傅利叶赞助下完成迭代款AlexBotmini [3] - 公司当前主要研发第二代机器人ATOM,致力于探索新工艺和新材料,并针对C端和小B端市场进行产品定义,关注产品质量(MTBF)、价格(BOM成本)和用户使用门槛的不可能三角 [28] - 行业现状是软件领域领先者与追赶者差距约6个月,硬件领域因涉及供应链管理、量产和测试,差距约一至两年 [26] 团队文化与竞争优势 - 团队优势在于“游击队”式的小步快跑和迅速调整方向,利用创业公司的敏捷性对抗大企业的流程冗长 [21][22] - 公司认为在技术差距不大的情况下,决定胜负的关键是团队的迭代速度和人才密度,目标是保持高人才密度并将流程自动化 [27] - 招聘策略倾向于选择“年轻高潜”的人才,认为学习能力强的年轻人更能创造新事物 [24][25] 资本策略与产业合作 - 公司选择引入小米战投等产业资本,看重其带来的供应链能力和硬件制造经验等非金钱价值,小米战投是公司目前唯一的本体公司投资方 [16][17] - 公司曾拒绝一家上市公司上百台订单及附带条件(如海外市场独家代理权),认为在早期阶段此类订单可能打乱节奏,且高质量开发者比短期订单更有意义 [18] - 创始人认为早期投资更多是投资团队潜力,并观察到“二级市场看事,一级市场看人”的现象 [14] 行业愿景与终极思考 - 公司愿景是“让全世界享受到我们机器人带来的服务”,终极目标并非单一产品,而是建立一套行业标准、新的公司管理范式或人机共生范式 [29][30] - 创始人相信开源是通往人形机器人最终“可用性”的最快路径,需要集结全行业开发者让机器人在各种场景中学习进化,类似安卓系统构建移动生态的模式 [9][10] - 行业终局在于谁能最快让人形机器人变得“有用”,目前尚未出现能定义行业、降低用户门槛的标杆产品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