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竞逐
搜索文档
从国产替代到全球竞逐:平原滤清器的创新突围之路
中国汽车报网· 2025-11-18 16:47
战略转型与业务发展 - 公司获得AS9100D航空航天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标志着其从汽车滤清器领域正式向航空航天等高技术领域多元化转型 [2] - 公司自2016年起前瞻性开启“氢电并进”转型之路,每年将销售收入的5%投入研发,经过八年创新已构建覆盖电池热管理、氢燃料电池系统等新能源领域的完整产业布局 [3] - 公司已完成从零件商向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的转型,新能源业务收入实现超40%的增长 [3] 研发创新与技术实力 - 公司已实现智能热管理滤清模块集成开发、氢燃料电池过滤系统平台建设等多项关键技术突破 [3] - 公司拥有410项专利,记录其创新历程 [9] 质量管理体系 - 公司创新融合MBSE系统工程方法与16949质量管理体系,构建了从需求分析到系统设计的全流程质控体系 [7] - 公司严格执行“人人都是质检员”制度,将质量管理延伸至整个供应链,并于2024年凭借此先进质量管理模式荣获“全国质量标杆”称号 [7] 人才与团队建设 - 公司研发团队规模达118人,构建了涵盖管理、技术、技能的三师骨干人才体系,为员工打造多级发展通道 [6] - 公司通过精益班组长培训、英语人才选拔、校企合作、导师带徒机制及技能竞赛平台等方式持续提升团队专业素养与国际化能力 [6] 市场拓展与国际化 - 公司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产品已随整车出口至46个国家和地区,并在重点市场布局本地化服务网络 [9] - 公司实现了从单一产品出口向技术协同和品牌建设的转型升级,以及从“产品输出”到“技术输出”的转变 [9]
从“国产替代”到“全球竞逐”百年平滤的跃迁之旅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6-11 10:08
公司荣誉与行业地位 - 公司荣获"热管理优秀供应商"奖项,体现其在汽车热管理领域的创新实力[2] - 作为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滤清器委员会理事长单位及"双理事长单位",持续引领行业发展[3] - 拥有200余项专利,技术护城河显著[3] 技术发展与历史突破 - 80年代实现燃油滤清器国产化,打破欧美垄断[3] - 2010年攻克国四标准油气分离器技术,跃居商用车龙头[3] - 2016年起前瞻布局新能源,在燃料电池过滤、混动进气系统等领域取得显著成绩[3] - 2022年战略聚焦氢能与电动化,建成上海前沿技术中心,突破化学空滤、去离子器等关键技术[3] 战略与业务转型 - 引入华为BLM模型,锁定热管理系统赛道,从单一零部件供应商升级为解决方案提供商[5] - 新能源业务收入2024年增长超40%[5] - 电子水泵年产能80万只,获庆铃、福田等订单[5] 核心技术突破 - 氢能领域:膜增湿器寿命提升30%,电堆系统效率突破60%[6] - 去离子过滤器离子交换寿命提升80%,电导率交换<1us/cm[6] - 电子水泵节能碳排放6%,适配12V-800V多电压平台[6] - CN95级别活性炭空调滤芯颗粒过滤效率95%以上,获戴姆勒、理想等高端车型认可[6] 市场拓展与客户认可 - 燃料电池三大系统全面布局,化学空滤市场份额超50%,获丰田、康明斯等头部客户认可[7] - 混动专用进气系统份额超30%,配套比亚迪、理想等[7] - 变速箱与电驱精密过滤获麦格纳、博格华纳等定点认证[7] 未来战略布局 - 开发智能滤清器,实时监测滤芯寿命,曾获"中国心"2020年度十佳动力总成零部件荣誉[8] - 预研甲醇滤清器标准,抢占替代燃料赛道[8] - 与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院校合作,支持"生产一代、预研一代、培育一代"发展理念[9] - 全球布局战略,借势主机厂出海,构建海外营销渠道[9]
从 “国产替代” 到 “全球竞逐”,创世纪9款新品背后的“中国智造”实力
36氪· 2025-05-06 16:28
行业背景与市场格局 - 高端数控机床长期被国外品牌主导 国内企业正加速向高端市场攀升[1] - 中国是全球最大机床生产国和消费国 2023年数控机床市场规模约2000亿元 但高端产品占比仅10-15% 市场规模约200-300亿元[9] - 高端数控机床国产化率仅6% 中低端产品国产化率分别为65%和82%[9] - 全球机床市场2024年达1201.9亿美元 预计2025年增至1292亿美元[9] - 2024年金属加工机床进口额54.9亿美元同比下降9.9% 出口额82.1亿美元同比增长5.6% 实现贸易顺差27.2亿美元[18] 公司技术创新成果 - 在CIMT 2025展会发布9款全新高智能机床 涵盖高速钻攻中心、立式加工中心、卧式加工中心、五轴联动加工中心、七轴加工中心等多品类机型[4] - 核心技术包括AI智能控制系统 可实现加工参数自优化、故障自诊断 通过工业互联网实现设备互联与远程协同 加工精度达微米级[5] - 多轴联动技术突破复杂曲面加工瓶颈 满足航空航天、精密模具等高难度需求[5] - 优化动力系统和热管理设计 能耗降低20%-30%[5] - T-500B高速钻铣加工中心累计销量超10万台 T-V856S立式加工中心累计销量超4万台[5] - 七轴联动车铣复合加工中心可实现车、铣、钻、镗等多种功能复合化 一次装夹完成多种加工任务[6] 产品应用与市场表现 - 产品广泛应用于新能源、3C电子、汽车零部件、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等战略性行业[4] - 在3C行业积累多重优势 市场占有率领跑行业[13] - 2024年总营收46.05亿元同比增长30.49% 归母净利润2.37亿元同比增长22%[14] - 3C钻铣加工中心销售收入19.26亿元同比增长197.43%[14] - 五轴数控机床和大型卧式加工中心销售2亿元同比增长39.09%[14] - 2025年一季度营收10.48亿元同比增长22.37% 归母净利润近亿元同比增长66.51%[14] - 当季3C钻铣加工中心销售收入4.10亿元同比增长26.60% 高端数控机床销售0.46亿元同比增长21.62%[14] 研发投入与战略布局 - 2024年研发人员370人 研发费用投入1.24亿元[12] - 2025年一季度研发投入超3000万元同比增长43.17%[16] - 研发重点包括高端数控机床攻关、客户定制化解决方案、通用产品序列拓宽、现有产品智能化升级[16] - 产品线涵盖钻铣加工中心、立式加工中心、卧式加工中心、龙门加工中心、雕铣加工中心、型材加工中心、数控车床、走心机和五轴加工中心等多个系列[12] 国际化拓展 - 2024年海外收入2.07亿元同比增长42.61%[18] - 产品出口至越南、印尼、土耳其、意大利、墨西哥、巴西等市场[18] - 出口产品包括钻攻机、立加、卧加、龙门、五轴等 应用于3C零部件、AR/VR眼镜、医疗器械、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18] - 公司通过"高端化+全球化"双轮驱动战略持续巩固行业领先地位[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