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职投资

搜索文档
全职投资 VS 回职场兼职投资
集思录· 2025-06-13 19:36
职业选择与投资权衡 - 个人拥有800万本金和近20年股票投资经验 全职投资后年化收益提升2-4% 境外账户年化11% A股年化5-10% [1] - 面临国企年薪70万(原外企薪资65%)的offer选择 44岁年龄因素使再就业窗口收窄 配偶对投资收入稳定性存在顾虑 [2][19] - 全职投资带来自由但社交减少 兼职投资可兼顾职场资源与家庭心理预期 [3][8] 职场背景分析 - 推测为技术岗(大数据/AI/云服务) 985本硕背景 原外企行业美誉度高 可能任职国企下属研究院 [5] - 国企70万年薪对应副总级别 需评估企业文化适配性 建议通过内部人脉了解实际工作氛围 [5][19][20] 投资与工作协同效应 - 非短线投资无需全天盯盘 过度关注市场或导致负收益 兼职投资可保持适度距离 [9][23] - 职场身份提供社会认可度(如签证便利) 工作收入作为"固收"配置 投资作为超额收益来源 [22][18] 长期规划建议 - 考虑10年工作周期积累资源 为子女教育提供稳定形象 通过培养助手实现工作代际交接 [8] - 以"出世心态"入职 利用职场人际价值 保留随时回归全职投资的主动权 [23][24] 行业认知差异 - 国企相比民企更少"过河拆桥" 但需适应文化差异 外企经验可迁移性强 [22] - 投资能力提升非线性 认知价值主要体现在风险规避而非直接收益 [14][15][16]
全职投资 VS 回职场兼职投资
集思录· 2025-06-13 19:36
职业选择与投资分析 - 个人背景:985本硕学历,800万本金,20年股票投资经验,曾在外企工作17年 [1] - 当前投资表现:境外账户年化11%,A股年化5-10%,全职投资后业绩提升2-4% [1] - 职业机会:国企offer年薪70万(为外企薪资65%),44岁年龄考虑职场回归难度 [1][2] 财务状况与家庭因素 - 资产状况:上海两套房产总市值1000万,含90万组合贷 [2] - 家庭结构:配偶在国企工作,两孩家庭,配偶对投资收入稳定性存在顾虑 [2] - 生活压力:当前无金钱压力,但考虑长期家庭财务稳定性 [3] 投资与职业的权衡 - 全职投资优势:时间自由,可深入研究新投资工具 [1] - 职场回归价值:保持社会身份,拓展人际资源,稳定家庭心态 [21][22] - 混合模式可行性:国企工作同时兼职投资,平衡收入与投资时间 [3] 行业与岗位分析 - 岗位性质推测:技术岗(80%概率大数据/AI/云服务),国企下属研究院 [5] - 职场发展空间:外企转国企存在文化适应期,晋升可能性有限 [8][22] - 工作价值评估:需关注领导风格和工作氛围而非单纯薪资 [5] 社会认知与心理因素 - 社会身份价值:全职投资者面临社会认同度挑战 [22] - 家庭影响:子女教育中父亲职业形象的社会认知 [8] - 心理需求:44岁阶段对生活意义的重新思考 [6][7] 决策考量因素 - 机会成本:70万年薪与投资时间的经济价值比较 [6] - 灵活性优势:可尝试国企工作后回归投资的选择权 [10][23] - 长期规划:10年工作期对子女成长和退休规划的影响 [8]
全职投资人应该怎么找对象?
集思录· 2025-02-28 21:22
全职投资的个人规划 - 立志全资投资股票、基金、可转债,未来可能涉足期货、期权及新型投资品如比特币 [1] - 全职投资并非需要全天盯盘,可通过社交展示生活品质吸引潜在伴侣 [3] - 一线城市需1亿资产、二线城市需2000-3000万资产可实现财务自由吸引伴侣 [4] 全职投资者的婚恋困境 - 社会普遍将炒股等同于赌博,导致全职投资者缺乏社交且婚恋受阻 [2] - 相亲市场对无固定职业者存在偏见,建议通过兴趣爱好小组拓展社交圈 [5] - 婚姻现实主义盛行,全职投资的不稳定性使伴侣需承担潜在生活风险 [7][9] 全职投资的职业门槛 - 需经历1-2轮牛熊周期(约10年)验证投资体系,熊市需保持少亏或盈利 [6] - 二线城市需具备100-300万流动资产实现全款购房购车的经济能力 [6] - 22岁起步者需25-28岁完成原始积累,30岁左右沉淀经验,33岁需达到200-300万本金 [10] 婚恋策略建议 - 对无业伴侣应慷慨提供家用,对有业伴侣需主动承担家务 [5] - 财力展示可作为弥补社交/外貌短板的策略,如购置豪车豪宅 [5] - 需规避妈宝型伴侣,注重生活能力匹配以提升婚姻质量 [5] 职业选择与生活平衡 - 全职投资需牺牲职业上升机会,换取资金积累但可能导致情感阈值升高 [10] - 部分投资者反思婚姻对财富自由的阻碍,认为家庭责任消耗精力 [8] - 成功全职投资者需达到"非常成功"标准才能突破婚恋市场偏见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