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投资认知
icon
搜索文档
追高之后,为什么牛市好像就“没了”?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02 20:54
市场情绪分析 - 赚钱效应指数在"情绪顶部"和"情绪底部"间摆动 但首次出现"情绪顶部"后接续"情绪顶部"的异常现象 数据失常始于6月23日 [1] - "该跌不跌"小概率事件导致风险顺延 但投资者误判小概率事件会重复发生 类似高位连板游资行为但缺乏快速撤离能力 [3][4] 投资者行为模式 - 牛市环境中投资者易因长远逻辑接受高持股成本 创新药牛市和1.2万亿元大工程题材体现明显 [5] - 追高操作需谨慎 股价远离均线时追高不划算 应等待回调至均线附近再介入 [6] - 投资者普遍高估自身承受能力 专业投资者可预判1-2年格局 普通投资者仅能把握周度级别趋势 [8] 市场趋势预判 - 上证指数虽经历3600点冲高 但5000点目标实现过程将伴随波折 需警惕暗处风险 [8] - "924"行情一周年或成新炒作窗口 去年央行政策成效显著 市场预期政策延续性 [9] - 新行情启动需满足两大量价条件:赚钱效应指数降至"情绪底部" 融资买入占比降至8%附近 [9] - 8月市场若现大幅波动 可能蕴含超额收益机会 短期缺口回补影响有限 [10][11]
投资的大道理都是正确的废话,但多数人只见“废话”不见“正确”
搜狐财经· 2025-07-30 17:41
投资认知层级 - 投资判断需围绕三个属性:真实性(过滤50%标的)、质量优劣(过滤90%标的)、估值合理性(最主观且缺乏标准)[1] - 认知级别分为点状(碎片化)、线状(逻辑串联)、网状(自圆其说)、阵列(方法论级),长期盈利者需达到方法论层级[2] - 95分公司因共识度高而估值贵,60分以下公司价格低但风险高,80分公司存在争议点但研究确认后可获溢价[1] 投资策略与时机 - 长期战略需顺势(如行业趋势),战术层面需逆向(选择低估时机介入)[4] - 最佳卖出时机为利好集中且市场一致性预期高位时,最佳买入时机为利空集中且市场极度悲观时[8] - 高概率机会需长逻辑需求与高壁垒供给支撑,高赔率机会需负面共识与高预期差结合[7] 投资行为与周期 - 典型错误行为包括高价后盲目乐观、看不懂阶段急于行动,绝佳机会往往出现在市场忽视或轻视阶段[8] - 市场周期特征为短期波动超预期(如茅台2012年最大回撤60%),但长期持有优质资产可获超额收益(5年7倍)[9] - 主动投资者需具备长期视角、纪律性等七种特质,核心挑战在于自我约束而非专业知识[10] 公司价值与市场波动 - 极品类公司(95分)因稀缺性长期溢价,但需股灾才能出现理想赔率[1] - 波动非管理目标但风险需控制,净值稳定需依赖风险管理能力而非运气[6] - 投资需接受不确定性,决策需在矛盾中寻找高确定性(如司马懿的复利策略)[11] 行业趋势与机会 - 行业趋势节奏差异显著,同一方向下演绎过程存在波动(如消费/医药板块2012年与2017年对比)[9] - 战略上不可踏空中国时代机遇,体量优势下单次成功即可显著改变结果[3] - 供给端壁垒与需求端长逻辑是筛选高概率行业的核心标准[7]
牛市过去十年,总结的三大教训!
雪球· 2025-07-18 16:41
2015年股市危机回顾 - 2015年6月12日上证综指创5178点高点后,市场在IPO加速(国泰君安等25只新股冻结资金6.7万亿元)和清理场外配资政策下开启暴跌,17个交易日内上证综指跌35%、创业板指跌43%,半数个股跌幅超50% [4] - 杠杆资金加速市场崩溃:融资融券规模从2015年峰值跌破1万亿元后长期徘徊在8000-9000亿元,高杠杆客户被强制平仓形成恶性循环 [4] - 极端波动现象频发:6-9月出现4次"千股涨停"和12次"千股跌停",其中8月24日单日2187家跌停创纪录,1426家公司停牌避险(占A股流通市值30.26%) [4] - 救市措施效果有限:国家队入场推动7月9-13日三大指数单日涨幅超4.7%,但未能阻止后续下跌,市场直至8月底2850点见底 [4] 投资行为反思 - 杠杆交易风险:2015年股灾中千万级投资者因重仓杠杆两个月损失十年积累,极端波动下融资盘易引发连锁爆仓 [5] - 市场认知偏差:资本市场放大贪婪与恐惧,2015年极端行情中新手易被情绪主导,需通过长期经验积累辨别机会与风险 [6] - 学习曲线规律:投资初期需用资金换取经验(平均3-5年),老手需持续修正策略(历史有效方法可能在新环境中失效) [7] 长期投资策略 - 周期认知:真正收益集中于牛市后期(如4000-5000点),3000点阶段应以防守为主,需通过国运和大势把握机会 [7] - 认知提升路径:主动学习(书籍/课程)与被动经验总结相结合,完善对游戏规则的理解以掌握主动权 [7]
全职投资 VS 回职场兼职投资
集思录· 2025-06-13 19:36
职业选择与投资权衡 - 个人拥有800万本金和近20年股票投资经验 全职投资后年化收益提升2-4% 境外账户年化11% A股年化5-10% [1] - 面临国企年薪70万(原外企薪资65%)的offer选择 44岁年龄因素使再就业窗口收窄 配偶对投资收入稳定性存在顾虑 [2][19] - 全职投资带来自由但社交减少 兼职投资可兼顾职场资源与家庭心理预期 [3][8] 职场背景分析 - 推测为技术岗(大数据/AI/云服务) 985本硕背景 原外企行业美誉度高 可能任职国企下属研究院 [5] - 国企70万年薪对应副总级别 需评估企业文化适配性 建议通过内部人脉了解实际工作氛围 [5][19][20] 投资与工作协同效应 - 非短线投资无需全天盯盘 过度关注市场或导致负收益 兼职投资可保持适度距离 [9][23] - 职场身份提供社会认可度(如签证便利) 工作收入作为"固收"配置 投资作为超额收益来源 [22][18] 长期规划建议 - 考虑10年工作周期积累资源 为子女教育提供稳定形象 通过培养助手实现工作代际交接 [8] - 以"出世心态"入职 利用职场人际价值 保留随时回归全职投资的主动权 [23][24] 行业认知差异 - 国企相比民企更少"过河拆桥" 但需适应文化差异 外企经验可迁移性强 [22] - 投资能力提升非线性 认知价值主要体现在风险规避而非直接收益 [14][15][16]
全职投资 VS 回职场兼职投资
集思录· 2025-06-13 19:36
职业选择与投资分析 - 个人背景:985本硕学历,800万本金,20年股票投资经验,曾在外企工作17年 [1] - 当前投资表现:境外账户年化11%,A股年化5-10%,全职投资后业绩提升2-4% [1] - 职业机会:国企offer年薪70万(为外企薪资65%),44岁年龄考虑职场回归难度 [1][2] 财务状况与家庭因素 - 资产状况:上海两套房产总市值1000万,含90万组合贷 [2] - 家庭结构:配偶在国企工作,两孩家庭,配偶对投资收入稳定性存在顾虑 [2] - 生活压力:当前无金钱压力,但考虑长期家庭财务稳定性 [3] 投资与职业的权衡 - 全职投资优势:时间自由,可深入研究新投资工具 [1] - 职场回归价值:保持社会身份,拓展人际资源,稳定家庭心态 [21][22] - 混合模式可行性:国企工作同时兼职投资,平衡收入与投资时间 [3] 行业与岗位分析 - 岗位性质推测:技术岗(80%概率大数据/AI/云服务),国企下属研究院 [5] - 职场发展空间:外企转国企存在文化适应期,晋升可能性有限 [8][22] - 工作价值评估:需关注领导风格和工作氛围而非单纯薪资 [5] 社会认知与心理因素 - 社会身份价值:全职投资者面临社会认同度挑战 [22] - 家庭影响:子女教育中父亲职业形象的社会认知 [8] - 心理需求:44岁阶段对生活意义的重新思考 [6][7] 决策考量因素 - 机会成本:70万年薪与投资时间的经济价值比较 [6] - 灵活性优势:可尝试国企工作后回归投资的选择权 [10][23] - 长期规划:10年工作期对子女成长和退休规划的影响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