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公司制
icon
搜索文档
观察| 你以为的铁饭碗,不过是工业时代的谎言
凌晨两点的写字楼还亮着三分之一的灯,你对着屏幕里闪烁的光标发呆,刚改完第三版的PPT被老板打回,理由是"不够有创意"。 手机弹出银行扣款提醒,房贷、车贷、孩子的早教费像三座大山压得你喘不过气。 你安慰自己"忍忍就好,这份工作至少稳定"——但你不知道的是, 你赖以生存的 " 稳定 " ,正被 AI 悄无声息地拆解得支离破碎 。 我们总以为公司制是永恒的真理,是社会运行的基石。但翻开历史才发现, 这个让我们耗尽半生追求 " 归属感 " 的组织形态,不过是工业革命催生的 " 临时产物 " 。 从蒸汽机轰鸣的18世纪到数字浪潮席卷的今天,它的寿命满打满算也只有 两三百年 。 而现在,AI正用效率的利刃,刺穿它存在的最后一个理由。 公司制的黄昏 当效率神话走向终结 公司制诞生的初心很简单: 用组织的规模化换取生产的高效率 。 就像工厂里的流水线,把人变成标准化的零件,各司其职、协同运转,才能在最短时间内造出最多的商品。 为了维持这种效率,我们发明了"员工""部门""层级"这些分类,把复杂的人类活动框进一个个规整的格子里。 但AI的出现,让这套逻辑彻底失效了。 当GPT-4能在10分钟内完成一个团队一周的文案工作,当AI ...
观点| 如何利用AI,摆脱公司的控制?
文章核心观点 - AI并非导致失业的主要原因,而是加速了传统公司工作制的瓦解 [3][4][6] - 公司工作制已不适应信息时代的生产力发展,其内在结构性问题才是失业率上升的根本原因 [7][9] - 未来工作模式将向个人技能与AI工具及分布式协作网络结合的方向转变,个体将从雇佣关系中解放 [21][22][24] 公司工作制的历史与现状 - 公司制诞生于17世纪,初衷是为了集中资本和人力应对远洋贸易等高风险活动,依赖固定船队、仓库和雇员 [9] - 在信息传递靠船、物资运输靠马的时代,集中化是最高效的生产组织方式 [9] - 当前5G、区块链和AI技术使全球协作无延迟,个人产能可抵一个小团队,传统集中化模式显得低效 [9] 公司工作制的结构性缺陷 雇佣制异化 - 雇佣合同将8小时生命打包出售,换取按月支付的报酬,形成"人才奴隶制" [10][11] - AI提升个人产能后,公司未按比例增加工资,反而增加工作量,例如用AI工具将市场报告制作时间从1周缩短至2小时,但员工需承担更多任务 [11] - 公司内部流程(如周报、评审会)占用大量时间,某产品经理80%时间用于行政事务,仅20%用于核心工作,抑制创新 [12] 科层制效率低下 - 部门分工演变为"专业甩锅",某大厂小程序开发因产品、技术、设计部门互相推诿,拖延三个月,效率低于外包团队两周成果 [14] - 分布式协作(如DAO治理)通过目标驱动,俄罗斯、印度、中国成员素未谋面却能高效完成复杂项目,反衬公司科层制内耗严重 [14] 灵活就业冲击传统模式 - 中国灵活就业者达2亿人,月均收入6219元,85%从业者追求更自由的工作方式 [16] - 仅16.5%的灵活就业者享有五险保障,公司制既不愿提供社保,又试图以工业化管理约束劳动者,如外卖平台"骑手被困系统"事件 [17][18] AI对工作模式的重塑 - 到2030年,AI预计替代9200万个岗位,但创造1.7亿新岗位,净增7800万岗位,新岗位更多存在于公司招聘体系之外 [3] - 企业面临"多招工程师"(月薪3万加管理成本)与"购买GPU"(一次性投入20万且24小时工作)的经济选择,AI成本优势显著 [3] - 案例显示:教育从业者用AI打造知识平台,收入为原工资3倍;区块链写作者通过DAO获得代币收益,年增10倍,体现"个人+AI"模式可行性 [21] 未来工作趋势 - 工作公式演变为"个人技能×AI工具×协作网络",个体身份从"公司员工"转向"技能+AI"的专属标签,如"会用AI的创作者"或"区块链专家" [22] - 公司制如同工业革命时期的马车,终将被个体化、协作制取代,生产力发展必然推动生产关系变革 [24] - 建议劳动者主动利用AI优化工作流程,若公司拒绝变革,则意味着其试图将劳动者禁锢于落后生产模式中 [24]
万科的理想国:合伙人模式
虎嗅· 2025-08-01 12:58
万科事业合伙人制度背景 - 制度创新旨在解决资本与劳动分配矛盾,通过利润共享机制让员工与股东利益一致[1][3] - 传统行业首次大规模应用合伙人制度,区别于阿里、小米等科技公司模式[4][5] - 地产行业资本密集属性(单项目投资数十亿)要求企业组织形式创新[7][19] 制度设计核心 - 四大组成部分:持股计划、项目跟投、事件合伙、内部创业,前两项为核心[33] - 经济利润奖金制度:ROE超社会平均水平时按10%比例计提奖金,反之赔偿[38] - 杠杆持股安排:1320名合伙人通过14亿奖金池加杠杆持股,峰值占比7.79%[41][42] - 项目跟投强制绑定:一线管理层须跟投5%-20%份额,收益分配设置劣后机制[44][46] 实施效果 - 初期财务表现提升:每股股利从0.24元升至0.64元,支付率从29.93%增至41.58%[54][55] - 股价阶段性上涨:2014-2017年股价从8.38元最高涨至36.38元[58] - 跟投规模变化:峰值超百亿占权益资金5%,2022年降至不足10亿[61] - 最终制度失效:2024年股价跌破平仓线,合伙人持股比例从7.79%降至4.91%[64] 行业影响与局限性 - 解决大企业病尝试:通过任务导向替代职能划分提升效率[49] - 杠杆风险暴露:鹏金所等表外融资平台暴雷导致兑付危机[63][68] - 行业周期制约:棚改货币化等宏观因素与制度效果难以剥离[59] - 股权结构特殊性:无控股股东(华润持股14.7%)为制度实施创造条件[29][30] 制度演进与终结 - 2015年获"金鹏改革创新奖"官方认可[53] - 2023年终止经济利润奖金制度,次年公司巨亏[66] - 根本矛盾未解:资本与劳动分配关系仍受行业周期主导[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