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具身智能生态
icon
搜索文档
抢占生态主导权:2025年,中国具身智能的“安卓时刻”来到了吗?
36氪· 2025-11-10 19:22
行业阶段与市场规模 - 具身智能产业在2025年从研发验证期跨入初步商业化阶段,核心叙事从“造出来”转向“用起来” [1] - 2024年中国具身智能市场规模为41.86亿元,2025年上半年已增长至52.95亿元 [1] - 预计到2026年全球具身智能市场将突破100亿元,复合增长率超过60% [1] - 2025年截至8月底,国内机器人领域一级市场融资额达约386.24亿元,是2024年全年212.54亿元的1.8倍,其中人形机器人和具身智能相关融资超过50起 [2] 商业订单与生态平台竞争 - 2025年第三季度出现多起亿元级商业订单,例如智元机器人与龙旗科技数亿元订单、原力无限机器人与时华文旅控股集团2.6亿元项目等 [3] - 行业竞争焦点从硬件参数转向构建生态平台,头部厂商纷纷布局,如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联合优必选开放“慧思开物”SDK,智元机器人发布“灵创”零代码内容创作平台 [3][4] - 生态平台的价值在于将常见任务标准化、模块化,以降低部署成本,实现跨场景即插即用,加快商业化落地速度 [11][12] 主要厂商生态布局路径 - 智元机器人路径:推出“灵创”零代码平台,通过自然语言生成任务脚本,优势是开发门槛低、生态扩散快,但存在生态标准不统一、任务质量与安全性风险 [4][6] - 优必选路径:与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联合打造“慧思开物”通用平台,形成封闭而高一致性的软硬件协同体系,优势是系统稳定、落地速度快,但第三方接入门槛高 [6] - 傅利叶智能路径:发布机器人应用市场,开放标准化接口与工具,类似“安卓生态”,优势是生态多样性高、创新快,但存在接口标准碎片化、用户体验一致性弱的问题 [8] - 国外厂商如Figure AI通过大模型语义层和NVIDIA中间件布局,特斯拉则打造硬件+操作系统+自有工厂的全链条闭环系统 [8] 生态建设的重要性与挑战 - 硬件同质化趋势显现,核心模块国产供应链已形成通用化体系,“能造出来”不再是难题,“能落地、能复用”成为关键挑战 [9][12] - 客户需求多样化导致定制开发成本高、周期长,研发一款新人形机器人从立项到上市需3-4年,成本普遍在10万元以上,规模化后成本可大幅下降,如特斯拉Optimus Gen2成本为5-6万美元,规模生产后预计在2万至3万美元之间 [9] - 生态平台能通过标准化和模块化显著降低部署成本,但当前行业面临项目定制化交付导致内容无法复用、自研系统封闭阻碍外部开发者接入、缺乏统一标准和开发者收益体系等核心问题 [19][20][21] - 生态竞争的窗口期已开启,一旦某个平台率先形成规模优势和开发者社群,行业格局可能迅速固化 [14] 中国市场的竞争优势与机遇 - 中国拥有最完整的机器人上下游供应链,马达、减速器、视觉模组等均可实现国产替代,为生态统一标准后的快速规模化落地提供基础 [22] - 中国企业商业化意志强、To B市场成熟,场景多样性为生态训练和内容繁衍提供天然土壤,有利于催生“任务内容”创新的开发者群体 [25][26] - 2025年中国具身智能市场规模为52.95亿元,占全球市场的27%,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达82.39亿元,占全球约50% [27] - 相比国外厂商的垂直闭环模式,中国产业环境具备“应用多元+用户密集+迭代快”的特性,更适合以“平台中台+开放接口+开发者网络”的方式形成生态规模优势 [26][29]
技术蝶变:机器人当打之年不靠“花拳绣腿”
北京商报· 2025-08-11 22:11
核心技术突破 - 仿生机器人实现自主避障与群体飞行 如Festo展出翼展24厘米 重量34克的仿生蜜蜂 [1] - 机器人能力从单一任务执行升级为具备感知 认知和泛化能力的智能体 [1] - 技术实现从实验室演示到稳定可用的跨越 硬件迭代与算法优化协同推进 [3] - 动态任务处理能力显著提升 每毫秒需感知力变化并预判效果 [3] 成本与量产进展 - 人形机器人价格大幅下降 越疆DobotAtom售价19.9万元起 优必选天工行者售价29.9万元起较2022年降幅超95% [6] - 供应链成熟度提升 零部件从定制化转向规模化生产 上市公司介入推动工艺质量提升 [6] - 中型人形机器人T1售价19.9万元 小型机器人K1价格8.8万元 降低中小企业自动化门槛 [6] 场景落地分层 - 标准化场景率先落地 工厂流水线通过更换抓手实现多任务切换 未来2-3年有望大规模应用 [4] - 教育 文旅等稳定环境场景技术落地阻碍少 价值体现快 [4][5] - 人形机器人优先部署于药房搬运 零售导引 园区巡检等低速高频刚需场景 [4] - 家庭服务与户外作业等复杂环境仍存在力反馈 动态调整和环境适配挑战 [5] 商业模式演进 - 行业从技术导向转向需求导向 注重用户实际需求和可持续盈利模式 [2] - 采用通用模型底座加行业适配模式降低场景切入成本 [7] - 企业选择差异化路径:工业深耕 开发者生态建设 消费领域延伸和餐饮行业布局 [7] - 产业生态预计沿智能手机发展路径 由硬件驱动转向"大脑+应用"分层 最终形成开放具身智能生态 [7] 产业协同发展 - 工厂开放测试环境加速数据闭环 推动技术从实验室向实际应用场景转化 [5] - 足球机器人展示全链路决策稳定性与群体协作能力 [3] - 机器人产业进化是技术突破 场景适配与商业重构三重共振的结果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