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再生稻种植
icon
搜索文档
新洋丰以科技之力解锁安徽安庆再生稻“高产密码”
中国经济网· 2025-09-12 09:39
再生稻种植政策支持 - 国家政策鼓励在"两季不足、一季有余"稻区发展再生稻种植 强调良种良法配套和农机农艺融合 [3] - 地方政府提供精准补贴 安徽安庆再生稻种植面积稳步提升 2025年达50万亩 [3] 企业农服模式创新 - 新洋丰联合农资公司构建"企业供肥+托管服务"模式 覆盖土壤检测、施肥方案定制及全生长周期管理 [4] - 服务涵盖种子、农药、植保、农机农艺等关键环节 确保农户供肥有保障、技术有支撑、托管有服务 [4] 技术解决方案突破 - 针对土壤缺乏锌、镁、硼、硅等微量元素问题 推出"锌磷美"套餐肥补充微量元素并增强抗逆性 [6] - 科学用肥指导促进头茬及时成熟、二茬早抽穗 有效抵御寒露风气候风险 [6] 种植效益实证数据 - 2024年低温多雨条件下 施用"锌磷美"稻田头茬亩产1496斤比对照田增产122斤 二茬亩产790斤增产140斤 [8] - 两茬合计亩产2286斤 总增产262斤 省级示范农场分蘖数达35个比普通施肥多近10个 [8][10] 经济回报分析 - 每亩肥料总投入约220元 "锌磷美"虽每亩多投入10元 但净增收120元因多收260多斤稻谷 [10] - 二茬稻米质更优 腹白少、透明度高 收购价达1.1元/斤 较市场溢价明显 [10] 产业带动效应 - 种植大户示范田成为周边"取经地" 带动农户学习品种选择和施肥技术 [10] - 家庭农场新增田间管理员岗位 本地农民每月增收4000多元 促进就业本地化 [10]
河南稻田的N种打开方式
河南日报· 2025-08-28 07:39
再生稻产业发展 - 商城县再生稻种植面积从2014年40亩扩展至2025年预计18万亩 增长近4500倍 [2] - 再生稻头茬亩产突破1300斤 全年亩产超1800斤 增产超3亿斤 产值破7亿元 [2] - 组建95人农业科技团队 技术指导覆盖率超80% 2024年开展技术培训40余场 培训新型职业农民近千人次 [4] 技术创新与规模扩张 - 筛选"桃优香占""隆晶优1212"优质品种 良种推广应用率超60% [4] - 建成19个再生稻示范基地 8个乡镇实现万亩以上规模种植 [4] - 2016年以来累计投入1.2亿元用于产业奖补、基础设施和品牌建设 [4] 区域协同发展 - 光山县再生稻种植面积达20多万亩 建设全省首家大型智能化育秧工厂 年育秧能力近百万盘 [5] - 培育"光山蓝"区域公共品牌 7家企业14个产品获绿色食品认证 10个市级和8个省级知名品牌 [5] - 组织4支服务队45名技术骨干对32个生产基地包联服务 减轻气象灾害影响 [5] 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 潢川县推广"稻虾鳖"立体循环模式 亩产小龙虾500斤 生态甲鱼亩产200斤 资源利用效率提升30% [8] - 建成日加工30吨甲鱼生产线 年加工小龙虾3万吨、甲鱼1万吨、淡水鱼3万吨 [8][9] - 形成年产值20亿元产业集群 涵盖600余养殖户、40余家合作社、近80家加工企业 [9] 产业链深度整合 - 从虾壳提取虾青素、甲壳素制成保健品原料 实现"变废为宝" [9] - 线上平台甲鱼产品日销8000至1万单 打造"龙小甲""中华黄鳖"等知名品牌 [9] - 采用"龙头企业+示范基地+合作社+渠道"模式 构建种苗繁育、加工、冷链物流全产业链 [9] 农文旅融合创新 - 汝阳县稻田小镇累计接待游客23万人次 清明假期门票收入破10万元 [12] - 春季研学活动接待团队超30批次 实现研学收入22万元 [12] - 2023年10月以来文旅收入346万元 村集体收益242万元 村民股东分红15万元 [14] 乡村运营机制创新 - 采用"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乡村合伙人+村民"合作模式 村民小额入股项目 [14] - 数字化乡村运营平台实现"即时分账" 现场消费实时到账 [14] - 观光小火车项目4名合伙人各入股2万元占股60% 24户村民每户筹资1000元占股20% [14]
三夏进行时丨录取通知书里的农业高科技
人民日报· 2025-08-04 08:15
中国农业大学2025年本科录取通知书。中国农业大学供图 夏忙时节,也是准大学生们梦想实现的季节。随着各地农业大学的年轻学子们陆续收到2025年录取通知 书,本报记者来到田间地头、实验现场,探访3份录取通知书背后的故事。一张小小的"纸片"藏了哪些 高科技、新成果?如何激励年轻学子迈向更广阔的天地,为农业强国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编 者 中国农业大学——这里的玉米抵抗力强 【亮点】 中国农业大学2025年本科录取通知书,附有学校科研团队培育的小麦、玉米和水稻种子。其中,2020年 通过审定的玉米种子"农大778",对黄淮海和东华北地区的主要病害具有良好抗性,广泛应用于河北、 山西、辽宁、安徽、山东、河南等地,累计推广约1200万亩。 推广期间,针对玉米锈病导致减产等问题,研发团队不断攻关,增强品种抗病性。该团队多年来深耕玉 米遗传育种与生物技术领域,已成功选育19个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新品种,累计增产80多亿公斤。 【现场】 日头泼下来,地里腾起一层雾气。玉米绿油油、齐刷刷地挺立着,精神头十足。 河南鹤壁,淇县迁民村田垄间,滴灌软管贴着地皮,把液体肥料"喂"到每株玉米根须旁。合作社带头人 纪明立猫着腰、瞪着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