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农村黑臭水体治理
icon
搜索文档
重庆农村黑臭水体的蜕变之路
新华社· 2025-10-07 16:50
治理规模与成果 - 截至今年6月底,重庆市排查建档的1314个、总面积305万平方米的农村黑臭水体已全部完成治理,实现全域全面动态清零 [3] - 治理对象包括农村区域200平方米以上的河流、坑塘、沟渠、水库4类水体以及群众反映强烈的小微水体 [3] - 治理成效体现为将废弃矿山的臭水坑和房前屋后的黑臭沟渠转变为美丽湿地和清水潺潺的休闲去处 [1][3] 治理策略与技术 - 采取“一水一策”问题清单,各区县因地制宜运用控源截污、清淤疏浚、水网连通、生态修复等措施进行精准治理 [3] - 梁平区猎神村探索“小微湿地+”生态修复模式,在矿坑水域种植香蒲、金鱼藻等10余种水生植物净化水质,成本低且效果好 [5] - 璧山区七塘镇采用“分类收集、分质处理、分级监管”模式,实现生活污水循环资源化利用,将黑水转化为菜地“液态肥”,灰水用于灌溉 [6] 经济效益与产业转型 - 梁平区猎神村依托修复后的小微湿地群落发展乡村旅游,2024年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超6000万元 [5] - 产业转型将昔日的矿山用房改造为咖啡店、民宿,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 [5] - 璧山区七塘镇喜观村幺滩院子通过污水资源化利用,每年可节约有机肥800公斤,节约灌溉用水3650立方米 [6] 长效管护机制 - 制定《农村黑臭水体长效管护和动态清零工作机制》,按照“固成效、防新增、处突发”要求,压实各级巡查管护责任 [6] - 将数字技术融入治理,通过在数字地图上精准标注水体点位,实现对水体情况的实时可视化监管 [7] - “动态清零”强调在发现污染后通过关键措施快速控制、精准治理,核心是防止返黑返臭 [6]
安徽累计完成近5000个农村黑臭水体治理
中国新闻网· 2025-09-30 19:37
安徽累计完成近5000个农村黑臭水体治理 中新网合肥9月30日电 (付敏)据安徽省生态环境厅总工程师贾良清30日介绍,安徽已累计完成4942个农 村黑臭水体治理,治理面积约2391万平方米。 来源:中国新闻网 编辑:陈俊明 9月30日,安徽省生态环境厅召开新闻发布会。刘宇 摄 当日,该厅召开新闻发布会。贾良清说,安徽采取遥感监测和实地核查方式,排查出5692个农村黑臭水 体,逐一溯源调查、分析污染成因,制定"一水一策"治理方案,提出"三治(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 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业和服务业污水)、一清(清理内源污染和垃圾)、一修复(修复水体生态)"治理措 施,推动科学治理。 该厅土壤生态环境处处长王成贵说,农村很多水体受到污染,主要是因为缺乏有效管理。 在治理过程中,安徽转变治理思路,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在保障农村水体蓄水抗旱、防汛排涝、涵养生 态等功能的基础上,引导村民和社会资本以认领、承包经营等形式合理利用农村闲置水体,宜农则农、 宜渔则渔,通过栽植莲藕、菱角、水芹等水生作物,自然放养鱼类和河蚌、田螺等,将"污染物"转化为 农业生产资源,既可以减少治理投入,还能让农村水体成为经济资源,增加农民收入。 安 ...
决胜“十四五” 打好收官战丨重庆农村黑臭水体的蜕变之路
新华网· 2025-09-30 08:57
治理规模与成果 - 截至今年6月底,排查建档的1314个、总面积305万平方米的农村黑臭水体已全部完成治理,实现全域全面动态清零 [3] - 治理对象包括农村区域200平方米以上的河流、坑塘、沟渠、水库4类水体以及群众反映强烈的小微水体 [3] - 重庆市农村面积占全市95%,丘陵山地占98%,农村常住人口近千万人,治理工作具有数量多、分布广、类型多、面积小、污染成因复杂等特征 [3] 治理策略与技术 - 建立“一水一策”问题清单,各区县因地制宜采取控源截污、清淤疏浚、水网连通、生态修复等措施进行精准治理 [3] - 梁平区猎神村采用“小微湿地+”生态修复模式,在矿山水域种植香蒲、金鱼藻等10余种水生植物净化水质,将臭水坑变为生态塘 [4] - 璧山区七塘镇推动生活污水循环资源化利用,采用“分类收集、分质处理、分级监管”模式,使黑水成为菜地“液态肥”,灰水用于灌溉 [5] 经济效益与产业转型 - 猎神村依托修复后的小微湿地群落发展乡村旅游,2024年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超6000万元 [4] - 昔日的矿山用房被改造为咖啡店、民宿,实现了从资源枯竭矿区向旅游景点的产业转型 [4] - 七塘镇喜观村幺滩院子通过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每年可节约有机肥800公斤,节约灌溉用水3650立方米 [5] 长效管护机制 - 制定《农村黑臭水体长效管护和动态清零工作机制》,按照“固成效、防新增、处突发”要求,压实各级巡查管护责任 [5] - 将数字技术融入治理,通过在数字地图上精准标注水体点位,实现对水体情况的实时可视化监管 [6] - “动态清零”强调在发现污染后通过关键措施快速控制、精准治理,核心是防止返黑返臭 [5]
卢旭东:守好和美乡村建设的水脉
经济日报· 2025-08-29 08:09
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价值 - 治理工作具有多重价值 包括恢复水系连通性和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的生态价值 重塑亲水文化和延续乡土文明脉络的文化价值 以及赋能产业升级和拓宽绿水青山转化通道的发展价值 [1] - 治理不仅关乎农村人居环境改善 更是和美乡村建设不可或缺的一环 [1] 治理技术路线与成效 - 围绕控源截污 内源治理 生态修复 长效管护的技术路线 通过政策引导 资金保障 机制创新等多措并举 [1] - 推动治理工作从点上突破向全域覆盖延伸 从短期达标向长治久清转型 取得显著成效 [1] 重庆治理实践路径 - 强化顶层设计 建立市 区县 乡镇三级工作专班 构建高位推动 上下联动 横向协同 合力攻坚 闭环治理的工作格局 [2] - 采用污水管网加处理设施组合模式实现源头管控 针对不同污染原因分类施策构建差异化治理模式 [2] - 坚持长效导向 通过政策引导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完善政策依据 推动建立水体运维管护一体化制度 同步落实河长制和村民监督员机制 [2] 治理体系构建与资金机制 - 通过政策明确干什么怎么干 通过资金保障干得成干得好 通过绩效评价干得值可持续 [3] - 需强化政策差异化指导 探索社会资本参与路径 深化资金项目效益动态联动机制 让财政资金成为推动水环境改善的源头活水 [3] 治理工作长期性要求 - 治理既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 需强化科技支撑 完善市场化机制 探索共治共享模式 [3] - 需久久为功实现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美景 守护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生态家园 [3]
守好和美乡村建设的水脉
经济日报· 2025-08-29 06:15
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价值 - 恢复水系连通性和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的生态价值 [1] - 重塑亲水文化和延续乡土文明脉络的文化价值 [1] - 赋能产业升级和拓宽绿水青山转化通道的发展价值 [1] 治理技术路线与成效 - 采用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长效管护的技术路线 [1] - 治理工作从点上突破向全域覆盖延伸 [1] - 治理工作从短期达标向长治久清转型并取得显著成效 [1] 重庆治理实践路径 - 建立市、区县、乡镇三级工作专班和高效协同推进机制 [2] - 通过污水管网加处理设施组合模式实现源头管控 [2] - 针对不同污染原因分类施策构建差异化治理模式 [2] 长效治理机制创新 - 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完善政策和改进管理的重要依据 [2] - 建立水体运维管护一体化制度和落实河长制村民监督员机制 [2] - 采用建管并重思路避免治理反弹再治理的恶性循环 [2] 治理体系构建要素 - 通过政策明确干什么怎么干 [3] - 通过资金保障干得成干得好 [3] - 通过绩效评价干得值可持续 [3] 未来发展方向 - 需要强化政策差异化指导和社会资本参与路径探索 [3] - 深化资金项目效益的动态联动机制 [3] - 强化科技支撑和完善市场化机制及共治共享模式 [3]
巩固治理成果防止农村黑臭水体反弹|水征文选登
中国环境报· 2025-07-28 15:06
农村水污染防治核心观点 - 防止农村黑臭水体反弹是攻坚战的重点 需要持之以恒抓好控源截污 巡查监管和宣传教育三方面工作以实现长治久清 [1][2][3] 控源截污常态化 - 生活污水管理需加快完善污水收集管网建设 加强处理设施维护并建立政府补贴与合理收费机制 [1] - 畜禽粪污管理要求规模化养殖场配套运行处理设施 在散养户中推广集中收集或种养结合模式并严厉打击偷排 [1] - 农业污染管理需推广科学施肥施药以减少化肥农药用量 建设生态沟渠净化农田退水 设立回收点处理农药包装和农膜 [1] - 工业废水管理需加强农村小作坊和小企业监管 要求依法申领排污许可证并严格持证排污 对违法排污坚决关停取缔 [1] 巡查监管常态化 - 压实河长责任 明确村级河长每周巡查排污口和垃圾倾倒点等 发现问题立即上报处置 有条件的地区建立农村网格员制度 [2] - 强化技术支撑 运用无人机巡查和水质监测设备实现实时预警 并畅通村民举报渠道确保有报必查 [2] - 从严执法问责 生态环境 农业农村和水利部门需联动执法 对偷排等行为从严处罚公开曝光 并定期通报考核各村水质 [2] 宣传教育常态化 - 贴近实际宣传 用通俗语言阐明本地主要污染源危害 如粪污直排污染水源和传播疾病 农药包装对河道的毒害等 [3] - 灵活多样宣传 综合利用村广播 宣传栏和微信群发布案例 开展清洁户评比 将环保要求纳入村规民约和学校课程 [3] - 因时因地宣传 结合农时季节持续开展 如春耕前强调农药包装回收 雨季前预警垃圾入河风险 让护水意识融入日常 [3]
系统治理农村黑臭水体,严防“返黑返臭”
中国环境报· 2025-07-11 18:18
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机制 - 按照"控源截污、内源治理、水系连通、生态修复"技术路线开展系统治理 [1] - 需建立稳定的治理机制重点关注三个方面:因地制宜治理、资源化生态化治理、完善管护机制 [1][2] 因地制宜治理 - 实施"一河(渠)一策"分类治理方案需结合农村实际情况 [1] - 优先采用成本低、易维护的治理工艺并明确治理目标、运维费用、责任人等关键要素 [1] - 避免未控源截污或治理直接填埋水体的简单化处理现象 [1] 资源化生态化治理 - 结合庭院经济和环境景观建设实现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 [1] - 推广水产生态养殖、畜禽种养结合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减少源头污染 [1] - 通过水系连通、原位生态修复、构建生态净化生物群落等方式净化水体 [1] 完善管护机制 - 分级落实养护责任并明确各级管护责任人定期巡查 [2] - 通过地方财政预算和市场化专业运营保障运维经费与技术 [2] - 建立治理公示机制和监督渠道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 [2] - 将治理成效纳入考核指标压实长期管护责任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