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冷战
icon
搜索文档
邢广程:中国主动撑出“中美苏大三角”,其历史意义被低估了
观察者网· 2025-09-27 09:00
编者按:由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主办的第二届当代中国外交史论坛暨"中国与 国际组织的历史"于近日举办。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一级研究员、俄罗斯科学院院士邢广程在其演讲中分析 了"中美苏大三角"这一历史概念的内涵,认为中国主动撑出"中美苏大三角",其历史意义被 低估了。观察者网编辑、刊载其演讲,供各位读者参考。本文已经作者本人校订。 【文/邢广程,整编/观察者网 李泠】 冷战结束后,特别是最近几年,我国区域国别研究中经常有人提及"中美俄大三角"这一概念,这一概念 延续了历史上"中美苏大三角"的框架,我认为对此进行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主动构建了"中美苏大三角"中的第三"角" 首先,"中美苏大三角"本质上是一个战略大三角。这一三角关系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末的冷战 后期,在中苏论战之后。因此,它是冷战时期世界格局演变的产物,体现了中国、美国和苏联三国在冷 战背景下的三角互动关系,这种关系并非一般意义上的三角关系,而是一种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三角结 构。 值得强调的是,"中美苏大三角"的构建主体是我们中国。 今年正值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二战期间,世界分为法西斯 ...
未来是一个美好的新世界吗?
虎嗅· 2025-08-04 15:16
地缘政治历史案例 - 1975年邓小平重新启用后采取对苏联施压及推动美国加大压力的外交策略[4] - 1978年邓小平通过外交内政和军事准备完成对越南战备 导致苏联9个月后陷入阿富汗战争[4] - 1982年地缘政治著作未能预见苏联渐进改革失败及突然解体等后续事件[5][6] 历史趋势预判局限性 - 历史进程存在高度不确定性 类似股票日K线难以预测除非存在控盘力量[9] - 1982年著作基于当时信息得出全球紧张局势延续结论 但从后视镜看严重错误[5][6] - 安德罗波夫若多活几年可能改变冷战进程 体现历史存在偶然性[16] 市场与人心关联性 - 人心趋势是宏观根基 特朗普解雇数据负责人反映政策受公众情绪驱动非理性[12][13] - 7000万选票代表的人心流向比单纯数据更重要 是真正的宏观趋势[13] - 当前并非走向理性与和解的时代 与1982年冷战厌倦期形成对比[14][15] 估值与位置感 - 类似股票估值 社会科学需判断相对位置感 长期趋势会逐步走向过度[11] - 1975年未来依然晦涩 但可识别持续十几年的趋势过度状态[11] - 30倍估值可能涨至60倍 但需保持位置感判断 类似历史进程判断[15]
这个世纪是属于中国还是美国?
吴晓波频道· 2025-05-21 22:50
中美战略竞争格局 - 《纽约时报》罕见发表社论《一个属于中国的世纪可能已经到来》,批评特朗普政府过度关注贸易逆差而忽视中国崛起的战略威胁[2][3] - 美国精英阶层认为中美竞争将决定未来世纪的世界格局,但当前政策缺乏长期战略眼光[3] 美国冷战战略的历史路径 - 乔治·凯南提出的"遏制战略"成为冷战期间美国对抗苏联的核心思想,通过经济、军事和价值观输出维持美国主导的世界秩序[5][7] - 冷战胜利后美国形成路径依赖,持续寻找类似苏联的对手,1998年北约东扩被凯南批评为"新冷战的开端"[11] 中国被定位为新战略对手 - 2008年次贷危机后,美国政界加速将中国视为"第二个苏联",彼得·纳瓦罗等鹰派人士指控中国意图控制全球制造业和瓦解西方秩序[15][16] - 哈佛学者劳伦斯·萨默斯认为亚洲崛起和中国复兴是21世纪最重大地缘政治事件,超越冷战结束的影响力[12][20] 中美关系的结构性差异 - 经济深度依存:中美互为重要贸易伙伴,供应链和市场高度融合,与美苏经济隔绝形成鲜明对比[23] - 中国GDP按购买力平价已超美国,且不输出意识形态,这与苏联经济不足美国一半且强推价值观的模式截然不同[24] 美国国内困境与战略劣势 - 美国贫富差距恶化:前1%人群收入占比从1970年代8%升至当前20%以上,蓝领阶层收入停滞甚至倒退[24] - 中国技术突破(如DeepSeek)持续制造"斯普尼特克时刻",加剧美国战略焦虑[24]
约翰·肯尼迪,在冷战中的危机管理
虎嗅· 2025-03-25 17:20
柏林危机与肯尼迪的应对 - 1961年至1963年柏林危机成为肯尼迪总统工作的头等大事 考验并塑造了他的领导力 [1] - 赫鲁晓夫选择柏林展示核武库威胁西方 肯尼迪深感核战争危险并多次在内阁会议中强调柏林问题 [1] - 肯尼迪团队初期关注莫斯科而非德国 英美盟友质疑为前敌国首都承受核毁灭风险的价值 [1] 古巴导弹危机的战略背景 - 赫鲁晓夫计划1962年11月在联合国提出柏林问题解决方案 并将古巴导弹部署作为迫使美国让步的筹码 [2] - 苏联在东西德边境驻扎大量部队并建造石油管道 通过军力展示威慑西方盟国 [2] - 肯尼迪1962年10月确认美国在洲际导弹数量上大幅领先苏联 美国第二次打击能力不亚于苏联第一次打击能力 [3] 古巴与柏林的战略关联 - 中央情报局发现古巴苏联核导弹后评估认为 苏联成功部署将降低其在柏林威逼美国的风险 [4] - 赫鲁晓夫1962年3月向新任驻美大使强调德国和柏林问题超过其他所有话题 称需"剪短美国长臂" [6] - 肯尼迪警告苏联不要对柏林采取行动 并指出进攻古巴将给苏联接管西柏林的借口 [6] 危机管理策略与结果 - 肯尼迪运用外交手段迫使苏联撤走导弹 通过检疫隔离区显示决心同时给予对手权衡后果的机会 [7] - 苏联从古巴撤退后改变柏林危机进程 苏联对柏林的骚扰行动变得更小心且缺乏自信 [7] - 1963年美苏开通热线电话并签订《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 首次共同进行军控努力 [8] 肯尼迪外交策略的演进 - 肯尼迪初期视柏林为阻碍核谈判的人质 后期认识到其作为西方桥头堡暴露苏联缺点的价值 [11] - 肯尼迪强调积极行动主义需研究历史并权衡选项 从草率行动转变为谨慎决策 [14] - 肯尼迪团队沉迷危机管理 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称"只有危机管理"而忽视长期战略 [16] 冷战战略视角与德国角色 - 美国与德国伙伴关系对欧洲未来具有决定性作用 德国统一进程在1989-1990年验证肯尼迪1963年演讲预言 [9][13] - 肯尼迪认识到柏林人对美国外交的意义 美国放弃柏林将造成不可估量损失 [13] - 老布什政府与德国总理科尔强力推动民主德国统一 而英国首相撒切尔和法国总统密特朗初期持犹豫态度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