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净值化管理
icon
搜索文档
银行理财产品频频“提前终止” 专家称有助于减少投资者潜在损失
新华网· 2025-08-12 13:47
理财产品提前终止现象 - 银行理财子公司近期频繁提前终止理财产品 有机构在一天内对旗下4款产品实施提前终止 [1] - 2023年已有2000多款理财产品被提前终止运作 其中以固收类产品为主 风险等级集中在R2级和R3级 [2] 提前终止原因分析 - 理财产品业绩表现偏离预期收益或受市场超预期事件影响 [2] - 金融市场波动加剧导致理财产品净值回撤和投资难度增加 [3] - 理财机构为兑现已有收益并节约运营成本主动选择终止 [3] - 监管制度完善要求理财产品规范经营管理 [3] 行业影响与应对措施 - 提前终止有助于减少投资者潜在损失并保护投资者权益 [2][3] - 反映银行理财子公司需加强投研能力和资产配置水平 [4] - 行业需构建全方位研究体系并强化净值波动管理 [4] - 应加强投资者教育以培养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理念 [5]
刺破“伪净值”泡沫!理财估值整改迎战年中考
北京商报· 2025-06-11 21:51
估值整改时间表 - 银行理财行业将在2025年6月底迎来估值整改的关键"年中考",并在2025年底前全部整改完毕 [1][3] - 各家理财公司整改进度虽有差异,但均在按时间表推进,在6月底完成半年度整改计划 [1][3] - 2024年12月监管部门下发通知要求理财公司不得违规通过收盘价、平滑估值及自建估值模型等方式熨平产品净值波动 [3] 整改核心要求 - 整改后理财产品估值将实现"穿透式"管理,投资者需直面净值涨跌 [1] - 禁止"以丰补欠"操作模式,该模式通过SPV结构积累收益并在市场恶化时补贴客户持仓,掩盖市场风险 [3] - 禁止采用收盘价估值方式,该方式通过信托计划形成类似资金池的操作模式,带来估值偏差和合规风险 [4] 整改主要挑战 - 合规调整涉及系统更新、流程再造、人员培训等多方面调整,中小理财公司资源有限转型难度大 [5] - 整改后净值需真实反映底层资产价值,债券市场波动、信用风险等因素将直接影响净值 [5] - 理财公司客群以中老年居多,对净值波动敏感,可能导致客户流失 [5] 估值方法体系 - 主流估值方法分为成本法(买入成本法、摊余成本法)和市值法(收盘价估值、第三方估值法) [6] - "资管新规"实施后理财公司主要采取第三方估值(中债估值、中证估值) [6] - 整改后行业将完成真正的净值化转型,可选的估值方式非常有限 [7] 行业转型影响 - 整改后理财产品净值变化会更加透明和直接,投资者将更直观感受市场波动 [7] - 行业合规性和透明度将显著提升,需加强投资者教育引导客户接受净值波动 [7] - 公司需提升投研能力和大类资产配置水平,通过分散投资降低单一资产波动影响 [8] 客户维护策略 - 需优化信息披露,明确标注业绩比较基准,动态披露底层资产和估值方法 [8] - 建立长期客户关系,通过定期回访、投资教育讲座等方式帮助投资者理解净值波动 [8] - 打破刚兑后需在用户体验、投研产品、科技赋能等方面加大投入提升市场竞争力 [8]
“保本保息”理财产品靠谱吗
经济日报· 2025-04-30 06:08
银行理财产品刚性兑付历史与现状 - 银行理财中的刚性兑付和保本保息是我国金融市场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其核心是金融机构以自身信用为产品作隐性担保 [1] - 2018年《资管新规》发布后 监管明确要求打破刚性兑付 实行净值化管理并规范资金池 市场转向理财子公司主导的净值型产品 [1] - 当前声称"保本保息"的理财产品基本可判定为非法营销或诈骗 因《资管新规》明确规定金融机构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 [1] 理财产品与存款的风险差异 - 存款具有保本保息特性 而理财产品不保证本金和收益 存在较高风险 [2] - 投资者需根据自身经验 风险承受能力和收益预期理性选择产品 平衡资产安全与增值需求 [2] 投资者风险防范建议 - 需警惕"高收益 无风险"诱导宣传 收益与风险成正比 [2] - 应通过银行网点 官网 手机APP等正规渠道购买产品 避免轻信非正规推介方式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