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创新共生
icon
搜索文档
广东吸引外资三重跃迁背后的开放进阶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30 07:22
文章核心观点 - 在全球FDI连续三年下滑、中国前7个月FDI同比下降13.4%的背景下,广东实际使用外资金额逆势增长9.4%,新设外资企业数量增长34%,两项关键外资指标增速均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1] - 广东吸引外资的模式实现了从“被动承接”到“主动协同”、从“加工制造”到“创新共生”的战略跃升,外资正深度融入本地创新链与供应链 [4] - 粤港澳大湾区凭借其产业生态、市场潜力和持续优化的投资环境,正从“世界工厂”向“全球创新高地”转型,吸引高质量外资 [11] 广东利用外资的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改革开放初期至90年代中期)**:珠三角凭借毗邻港澳优势,形成“前店后厂”模式,外资以玩具、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通过“三来一补”方式初步融入全球分工 [2] - **第二阶段(90年代中后期至2010年左右)**:中国加入WTO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FDI迅速增长,外资集中于电子、化工、汽车等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广东成为“世界工厂”,本土供应链企业崛起 [2][3] - **第三阶段(2012年至今)**:外资结构向半导体、机器人、生物医药等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外资功能从单一制造转向研发创新,深度融入中国创新体系 [3][5] 外资结构变化与产业升级 - 广东智能机器人产量连续五年居全国首位,占全国总产量的44%,吸引德国SEW集团投资百亿建设华南制造基地 [5] - 半导体生态链不断完善,埃克森美孚与东杰新材料合作投资10亿元建设环烯烃树脂项目,突破关键材料国产空白 [5] - 生物医药领域外资涌入,百济神州在广州建设国内最大PD-1单抗药物生产基地,西门子医疗深圳基地投产后全球每3台磁共振设备有1台产自深圳 [6] - 外资研发本地化趋势显著,采埃孚在广州设研发中心、飞利浦在深圳建创新中心,利用大湾区“工程师红利”强化全球研发网络 [6] 市场潜力与区域辐射能力 - 广东拥有1.28亿常住人口,是中国最大的区域消费市场,外资战略从“为国际市场制造”转向“为中国需求生产” [7] - 嘉士伯在佛山建成50万千升啤酒产能,助推广东啤酒产量跃居全国第一;萨莉亚在广州开设222家门店并投资3000万美元建新工厂 [7] - 广东凭借毗邻东盟的区位优势,吸引巴斯夫湛江一体化基地、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等重大外资化工项目落地,服务东盟制造业需求 [7][8] - 广州与深圳作为国际航运航空枢纽,缩短“广东制造”全球供应链链路,联合利华等在粤布局生产和物流枢纽以辐射全球市场 [8] 投资环境与政策支持 - 广东通过“五外联动”机制推出外资10条、稳外资12条、招商引资20条等全链条政策体系,形成从投资促进到权益保护的长效机制 [9] - 2024年组织开展超100场“投资广东”产业链招商活动,举办外资企业“广东行”等高层级对接活动,专项支持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能级提升 [9] - 华南美国商会报告显示,59%的受访企业计划未来三年扩大在华业务,广州连续八年位列中国首选投资目的地 [10] 创新生态与全球地位 - 粤港澳大湾区在《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中,“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位列全球百强首位,巩固其国际科创高地地位 [11] - 大湾区是全球罕有同时具备机电制造与数字智能技术双重优势的区域,正吸引外资深度融入协同创新网络 [11][12]
广东外资三重跃迁背后的开放进阶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7 17:21
文章核心观点 - 在全球FDI连续三年下滑的背景下,广东实际使用外资金额逆势增长9.4%,新设外资企业数量增长34%,增速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1] - 广东吸引外资的模式实现了从“被动承接”到“主动协同”,从“加工制造”到“创新共生”的战略跃升,成为外资青睐的投资热土 [3][9] - 粤港澳大湾区凭借产业生态和创新环境,正从“世界工厂”向“全球创新高地”转型,吸引外资深度融入协同创新网络 [9][21] 广东利用外资的阶段演变 - **第一阶段(改革开放初期至90年代中期)**:凭借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形成“前店后厂”模式,外资以玩具、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初步融入全球分工体系 [5][6] - **第二阶段(90年代中后期至2010年左右)**:随着中国加入WTO,外资来源多元化,欧、美、日等技术密集型制造业FDI增长,珠三角成为“世界工厂”,并孕育出华为、美的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集成型企业 [6] - **第三阶段(2017年至今)**:外资出现结构性变化,低附加值产能外迁,更加注重高质量外资,外资开始服务于中国市场需求并融入中国创新链 [8][9] 外资结构升级与融入创新体系 - 外资从传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转向半导体、机器人、生物医药等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 [11] - 广东智能机器人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44%,国际龙头企业如德国SEW集团投资百亿在佛山建设华南制造基地 [11] - 在半导体领域,埃克森美孚与东杰新材料合作投资10亿元建设环烯烃树脂项目,以补强产业链薄弱环节 [11] - 外资企业在华战略发生根本转变,从引入成熟技术转向依托中国“工程师红利”推进研发本地化,例如采埃孚在广州设立研发中心、飞利浦在深圳建立创新中心 [12] 市场导向与全球辐射能力 - 外资企业战略从“为国际市场制造”转向“为中国需求生产”,广东拥有1.28亿常住人口和全国领先的消费市场规模 [14] - 嘉士伯在佛山建成50万千升啤酒产能,助推广东啤酒产量跃居全国第一;萨莉亚在广州有222家门店并计划设立中国总部 [14] - 广东凭借毗邻东盟的地理优势,重大外资化工项目如巴斯夫湛江一体化基地等相继落地,服务东盟制造业需求 [16] - 广州与深圳作为国际航运和航空枢纽,强化了全球供应链辐射能力,联合利华通过在广州布局缩短“广东制造”的全球链路 [16] 政策环境与招商引资 - 广东通过“五外联动”机制推出全链条政策体系,包括外资10条、稳外资12条、招商引资20条等,增强外资稳定预期 [18] - 今年以来组织开展超过100场“投资广东”产业链招商活动,并推出支持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能级提升等专项政策 [18] - 华南美国商会报告显示,59%的受访企业计划未来三年扩大在华业务,广州连续八年位列中国首选投资目的地 [19] 创新高地地位巩固 - 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中,“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位列全球百强首位 [21] - 粤港澳大湾区同时具备机电制造与数字智能技术双重优势,是吸引外资深度融入协同创新网络的战略区域 [21]
两岸青年艺术家在沪携手探寻“创新共生”
新华网· 2025-06-29 11:07
两岸青年艺术家交流展 - 展览主题为"同源共流、创新共生",汇集17位大陆艺术家和12位台湾艺术家的作品 [1] - 台湾青年画家练佳昕展出《蓝夜》系列作品,灵感来自兰屿旅行体验 [1] - 展览由上海市台协文创工委会主办,麦可将文旅村、尚睿艺术中心、光时旅行承办 [2] 文化交流活动 - 展览是上海闵行区"上海闵行·台湾月"系列活动的重要文化项目 [1] - 两岸青年艺术家围绕艺术探索和时代思考展开深入交流 [1] - 台湾艺术家代表刘容莺、吴衍震表示与大陆同行交流具有无可替代的亲切感和共鸣 [1] 活动意义与展望 - 麦可将文旅村执行长刘亦展称展览代表两岸青年艺术家以艺术同心同行的心声与愿景 [1] - 上海市台协会长张简珍表示展览展现两岸年轻一代在共同文化根脉上的对话与创意激荡 [2] - 展览将持续至7月27日,免费向公众开放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