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共享机制

搜索文档
打破行政壁垒、税收产值分成,云南力推园区经济利益共享
第一财经· 2025-06-26 22:26
园区合作双方可以协商分享协作带来的税费收入和经济指标。 园区是云南经济的主战场,经过开发区振兴三年行动之后,云南今年开始积极推动园区探索利益共享机 制,有序承接产业梯度转移;促进各类开放平台成为经济发展的增长点。 6月23日,云南省印发了《关于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加快推进园区协作发展的通知》(下称《通知》)。6 月24日,云南召开全省园区经济工作会议。6月25日,云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云南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加 快推进园区协作发展新闻发布会。 5月26日-5月28日,云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召开,会议审议了云南省人 大常委会调研组关于园区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报告指出当前云南园区经济存在的一些问题:园区规划不合理,与发展需求匹配度不高;体制机制不完 善,高质量发展动力不足;园区经济综合实力偏弱,发展质效有待提高;产业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 弱;部分要素保障存在瓶颈制约,要素配置有待进一步优化等。 此次出台的《通知》目的就是建立园区共享机制,打破地域壁垒、激活发展动能,推动园区产业集聚, 解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生产要素在区域间分布不均的问题,形成协作发展合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升级。 云南省发 ...
分类推进帮扶产业提质增效
经济日报· 2025-06-10 05:47
帮扶产业现状与成效 - 全国832个脱贫县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不足4000元增长至2024年的17522元,帮扶产业贡献显著 [1] - 帮扶产业通过培育生态农业、休闲文旅等融合业态,构建"生产—生态—生活"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成为乡村振兴核心抓手 [1] - 贵州省扶持茶叶、刺梨等特色种植业打造区域公共品牌,陕西省开发苹果全产业链形成可复制模式 [1] 产业帮扶现存问题 - 规划精准性不足导致项目与资源禀赋错配,存在低效投入现象 [2] - 科技特派员培育机制不完善、数字基建覆盖率不足,职业农民技能与产业升级需求错位 [2] - 订单农业履约保障不足,生态资源转化成果难以持续提升农户收益 [2] 产业提质增效措施 - 传统种养业重点布局区域性仓储保鲜和冷链物流设施网络,强化农产品流通"最先一公里"保障 [2] - 精深加工产业整合驻村工作队与龙头企业资源,打造"种业研发—非遗融合—品牌营销"垂直链条 [2] - 低效产业通过物联网技术嵌入生产全流程,构建土壤墒情监测、病虫害预警等数字化管控体系 [2] 要素激活与机制创新 - 高附加值产业强化科技特派员"双向选择"机制,建立县域人才驿站推动区块链溯源等技术渗透 [3] - 开发"理论授课+田间实操+电商运营"复合课程,提升监测户质量管控与市场对接能力 [3] - 推行"保底收购+二次分红"契约框架,利用区块链溯源技术构建透明分配机制 [3] - 特色产业集群实施"双绑"分级联结(龙头企业绑合作社、合作社绑农户),明确风险补偿条款 [3]
建立利益共享机制 促进园区产学研协同
证券时报· 2025-05-13 01:43
苏州工业园区纳米产业发展 - 苏州工业园区纳米产业已成长为国家产业高地,跻身全球五大纳米产业集聚区之列 [1] - 当地重点布局第三代半导体、微纳制造、纳米新材料、纳米大健康等领域,成功应对国内城市竞争 [1] - 园区培育了6家中国科学院体系机构,推动纳微科技、南大光电等链主企业设立创新联合体 [1] - 经过18年发展,园区形成国家科研机构、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技术创新中心相结合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1] 纳米企业生态与协同发展 - 园区涌现出18家主板、科创板上市纳米企业,20多家企业处于上市通道或梯队序列 [2] - 苏州纳米城促进企业间产业链协同,形成半导体企业庞大市场需求 [2] - 胜科纳米等芯片分析公司为园区半导体企业提供测试、研发支撑服务,同时获得业务来源 [2] - 纳米公司搭建技术成果转化平台,筛选、评估、验证科研成果并向企业推广 [2] - 建立科研人员与企业技术人员交流机制,双向挂职锻炼与培训 [2] 产学研合作与纳米技术应用 - 园区建议在产学研合作中明确科研成果转化后的利益分配方式,提高各方参与积极性 [3] - 纳米技术具有跨领域应用潜力,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推动生产力质变 [3] - 纳米技术与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技术深度融合,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 [3]
联化科技2024年净利增长122% 谋划技术+全球化驱动转型
全景网· 2025-04-28 12:19
财务表现 - 2024年营业收入同比下滑11.88%至56.77亿元,但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59.94%至2.41亿元,归母净利润大幅增长122.17%至1.03亿元,成功扭亏为盈[1] - 研发费用达2.91亿元,占营收比重5.13%,拥有国内外发明专利160项[3] - 向股东返还近9800万元,占净利润比例高达94.84%[4] 业务结构 - 植保板块贡献收入35.90亿元,占总营收63.25%,通过中国、英国、马来西亚三大生产基地协同布局[2] - 医药CDMO板块实现营收12.85亿元,产品储备覆盖肿瘤、自身免疫、心血管等多个疾病领域[2] - 新兴业务包括多肽类产品CDMO、放射性药物相关CDMO、动保CDMO等[3] 战略布局 - 全球化产能配置降低地缘政治风险,马来西亚基地差异化定位关键[2] - 英国基地作为欧洲市场桥头堡,马来西亚项目作为东南亚布局关键落子,与中国本土产能形成三角支撑[3] - 坚持"专注、前瞻、联盟"战略方针,持续提高核心竞争力[1] 行业地位 - 全球植保CDMO先行者,与国际农化巨头合作持续获得深度订单[2] - 国内CDMO领域重要竞争者,与多家全球领先医药企业达成合作[2] - 定位"化学解决方案提供商",实现高质量跃升[5] 技术创新 - 高新技术企业集群持续扩容,临海联化新能源产品实现收入"从0到1"突破[3] - 医药业务拓展CRO平台,深耕客户并发展技术[2] - 针对不同客户需求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如欧洲客户偏好绿色生产工艺[3] 人才管理 - 通过增资扩股和员工持股计划绑定核心人才,留住技术骨干[4] - 建立"股东-员工"利益共享机制,为持续创新提供制度保障[4]
把握关键抓手 深化区域产业协作
经济日报· 2025-04-24 07:13
区域产业协作的战略意义 - 深化东、中、西、东北地区产业协作是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抓手,通过产业梯度转移、产业链分工、技术转移等方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1] - 东西部协作带动西部欠发达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壮大,东北地区通过对口合作吸收先进产业发展理念,中西部城市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成为特色制造基地(如宜宾"动力电池之都"、包头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 [1] - 区域产业协作可优化生产力布局,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探索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发挥经济发达地区带动作用 [2] 区域产业协作的驱动因素 - 各地区要素禀赋、产业基础差异形成比较优势,科技创新赋能创造动态协作机会(如"东数西算"工程利用西部电力资源发展数据产业) [2] - 新兴技术(如人工智能、通用大模型、新型储能)拓展协作广度深度,东部科技企业可开发中西部应用场景,数智技术推动协作方式向数实融合转变 [3] - 应对国际产业外迁压力需深化国内协作,利用区域发展梯度解决产业链布局不平衡、产业空心化等问题 [4] 区域产业协作的实施路径 - 发展飞地经济模式: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共建飞地园区、科创基地,推动低效园区转型 [6] - 数智赋能协作创新:建设"产业大脑"优化资源配置,依托龙头企业提高跨区域合作效率,营造创新环境驱动场景创新 [6] - 完善利益共享机制:探索跨省产业转移税收分成(属地征收、横向兑付),建立能源资源区际补偿机制吸引高载能产业西移 [7] - 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清理歧视性政策,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推进资质跨区域互认,促进重点区域(京津冀、长三角等)创新要素流动 [7] 当前区域产业协作的挑战 - 体制机制障碍:跨区域合作税收分成等利益共享问题未理顺 [5] - 地方保护主义:部分地区追求全产业链独享收益,不愿分享发展机会 [5] - 产业同质化竞争:盲目投资热门行业导致产能过剩(如新能源、动力电池等领域)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