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贷业务合规

搜索文档
助贷机构名单“瘦身”进行时 银行合规成本提升加剧马太效应
中国证券报· 2025-08-08 15:19
行业监管动态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互联网助贷新规 要求商业银行对助贷平台实行名单制管理 新规于10月1日起施行 [2] - 新规明确商业银行不得与名单外机构开展互联网助贷业务合作 外国银行分行、消费金融公司等参照执行 [2] - 目前完成合作名单披露的金融机构仍为少数 部分银行在审慎评估合作机构资质 可能压降助贷合作规模 [2] 机构合作变化 - 多家银行及消金公司密集披露互联网贷款合作名单 包括北银消金、华润银行、江南农商行等机构 [1] - 合作业务类型主要涉及营销获客、联合贷款、支付结算、风险分担及逾期清收 [1] - 部分银行在公示后不到1个月就对合作机构进行删减 反映银行业全面压缩与中小助贷平台合作规模 [2] 定价合规要求 - 新规要求商业银行准确掌握增信服务机构实际收费 确保借款人单笔贷款综合融资成本符合司法规定 [3] - 此前部分中小助贷平台通过协议嵌套、业务转包等方式变相抬高利率至超24% [1][3] - 新规封堵"隐形加价"灰色操作空间 基本消除24%以上灰色定价区域 [1][3] 市场格局演变 - 互联网助贷市场呈现头部聚集特征 蚂蚁、美团、抖音、京东、度小满等平台在多家机构合作名单中高频出现 [5] - 金融机构普遍看重头部互联网平台的流量优势及抗风险能力 [5] - 宁银消金线上业务聚焦头部互联网平台和投流平台 已实现线上消费场景全覆盖 [5] 机构准入机制 - 亿联银行建立合作机构准入评级机制 采用"三三结构"评估模型 [6] - 评级三个维度包括主体维度(股东背景、财务状冴)、资产管理维度(客户流量、风险定价)、流程管理维度(信息采集规范性) [6] - 评级结果通过三个层次加权评分 结合扣减项和特例审批事项得出最终结论 [6]
五次冲击上市 量化派陷入高负债与合规危机
搜狐财经· 2025-04-27 19:51
上市历程与募资计划 - 公司第五次冲击资本市场,拟在香港联合交易所发行不超过15,097,500股普通股,募资用于研发能力提升、技术基础设施改善及业务模式推广 [2] - 此前四次上市尝试均失败,包括2017年美股撤回及2022-2024年四次港交所申请未通过,原因涉及业务合规质疑、聆讯未通过及招股书过期 [3] - 中国证监会曾要求补充材料,重点关注业务合规性、用户投诉及股权问题 [3] 业务模式与转型挑战 - 公司前身"信用钱包"为现金贷平台,2016年监管整治后转型为数字化解决方案提供商,推出"羊小咩"平台,但2023年消费市场精准撮合解决方案市占率仅0.7% [4] - 助贷业务通过"享花卡"和"备用金"产品实现,备用金单笔金额100元至5万元,涉及资金匹配和风险定价,被证监会质疑类金融活动 [5] - 公司声称仅提供精准营销服务(H5导流),但2021-2024年上半年助贷业务收入占比分别为76.8%、11.8%、20.2%和8.3%,与表述矛盾 [6][7] 财务与负债状况 - 截至2024年6月,公司净资产-10.25亿元,资产负债率222.51%,面临16亿元优先股赎回义务,账面现金仅3.35亿元 [14] - 2021-2024年上半年净利润波动大(5400.6万元至4593.6万元),经调整净利润呈增长趋势(0.67亿至1.54亿元) [14] - 应收账款快速上升,2021-2023年从1.51亿元增至4.43亿元,占收入比例从43.02%升至83.58% [14] 合规与监管风险 - 用户投诉显示"羊小咩"存在暴力催收、利率超限及隐私泄露问题,黑猫平台相关投诉量高 [9] - 2021年《征信业务管理办法》实施后合作金融机构从30家减至6家,助贷收入锐减76% [8] - 公司通过关联方鹰潭广达小贷(创始人周灏持股30%)为"便荔卡包"提供资金,变相延续助贷业务,后者近30天投诉量达642条 [11][13] 业务调整与市场表现 - 2024年起公司终止与金融机构的精准撮合协议,但通过关联交易维持现金流 [10] - 备用金产品收取1.8%-8.6%服务费及担保费,收入计入助贷业务,监管趋严下可持续性存疑 [8] - 消费市场精准撮合解决方案收入占比从2021年23.2%降至2024年87.2%,业务重心明显转移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