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健康科普
搜索文档
你所刷到的网红医生可能是AI伪造
第一财经资讯· 2025-09-25 17:00
行业概况与用户规模 - 短视频平台已成为大众接触健康知识的重要渠道,全国10.74亿网络视听观众中,有92.1%曾通过短视频平台接触健康科普内容,其中63%的观众已养成定期关注健康科普账号的习惯[2] - 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研究的1.47万个医生账户发布了超过15万个视频,其中22.4%的账号粉丝数量超过10万,3.9%的账号粉丝数量超过100万[4] 医生账号运营模式 - 部分医生亲自运营账号,例如一位拥有近千万粉丝的科普医生独立完成从文案设计到拍摄、剪辑、上传的全部工作[4] - 部分医生拥有团队支持,例如上海长征医院血管外科主任曲乐丰教授有6名志愿者组成的团队负责剪辑、校对等技术工作,坚持每周更新3-4篇[5] - 代运营公司提供一站式外包服务,合作周期约为5个月,制作100条医学短视频,收费标准为每月1.6万元[6] - 代运营公司负责策划医生IP形象、设置话题及撰写短视频文案,医生或医院宣传部门仅需审核[6] 商业化变现途径 - 线上问诊是主要变现途径,例如一位副主任医师的在线咨询图文咨询收费150元,电话咨询300元/10分钟,其在线咨询接诊量近3000,仅图文咨询粗略计算成交金额已超过40万元[10] - 医生可通过短视频平台官方补贴、多点执业转化、付费咨询、治疗手术、代言及讲座等商务合作获得收益[10] - 短视频账号能够精准导流,提高医院的门诊挂号率和就诊率,并吸引跨区域患者[9] 行业乱象与风险 - 部分医生账号内容出现同质化、低俗化问题,存在以"擦边"、"低俗"、"猎奇"为手段的"科学色情"问题,模糊医学与娱乐边界[12] - 存在违规行为,例如有网红医生以科普之名引流后开出数千元高价药方,或参与直播带货售卖保健品[12] - 存在虚假内容,例如有网红医生自编自导虚假摆拍视频,以及不法分子利用AI技术仿造知名医生合成虚假药品广告[13] - 部分医生为追求流量开始评论非医学专业的热点事件,或讲述非本专业内容[15] 医院态度与监管环境 - 医院对医生科普整体持积极态度,但明确禁止医生主动引导病人去线上付费,如果是病人自发搜索则被允许[11] - 医生开设视频号需获得医院合规审批,院方强调"科普不是诊疗"、"线上不能替代线下"[11] - 为鼓励科普,部分医院将科普纳入考核指标,并加强同行间经验交流[11][14] - 有关部门已出台政策规范"自媒体"医疗科普行为,严禁违规变相发布广告,并加大对互联网健康科普乱象的整治力度[16][17]
你所刷到的网红医生可能是AI伪造
第一财经· 2025-09-25 16:52
行业规模与用户习惯 - 短视频平台已成为大众接触健康知识的重要渠道,全国10.74亿网络视听观众中,92.1%曾通过短视频平台接触健康科普内容,其中63%的观众已养成定期关注健康科普账号的习惯[3] - 在社交媒体平台1.47万个医生健康科普账户发布的超过15万个视频中,有22.4%的账号粉丝数量超过10万,3.9%的账号粉丝数量超过100万[7] 医生账号运营模式 - 医生视频账号运营存在两种主要模式:一是医生本人携同事团队利用业余时间亲自负责文案、拍摄、剪辑等全流程,例如有近千万粉丝的科普"大V"医生和上海长征医院曲乐丰教授的6人志愿者团队[7][8] - 二是由专业运营公司提供一站式外包服务,合作前提是医生必须具备公立三甲医院资质并在社交媒体实名认证,合作周期约5个月,制作100条日更短视频,收费标准为每月1.6万元[9] - 部分短视频中医生亲口讲述的医疗科普内容可能并非本人撰写,而是由运营公司的专业医疗编辑负责文案,医院宣传部门或医生仅负责审核[9] 商业模式与变现途径 - 医生自媒体最主要的变现途径是线上问诊,粉丝需求可转化为线上问诊,例如某浙江医院副主任医师通过抖音"医生服务"入口提供图文咨询150元、电话咨询300元/10分钟,其在线咨询接诊量近3000,粗略计算成交金额已超过40万元[12][15] - 抖音账号的"医生服务"由小荷健康提供,后者为抖音旗下互联网医院业务板块,线上接诊收入通常由互联网医院平台和医生分成[15] - 其他变现方式包括短视频平台的官方补贴、多点执业转化、直播中一对一付费咨询、随之而来的治疗手术、代言及讲座等商务合作[14] 行业乱象与风险 - 部分医生账号出现内容同质化、低俗化问题,偏离医学科普专业轨道,出现以"擦边"、"低俗"、"猎奇"为手段的"科学色情"问题,模糊医学与娱乐的边界[19] - 存在网红医生以科普之名引流,通过短暂问诊便开出数千元高价药方,或参与直播带货售卖保健品等行为,甚至有网红医生无底线博流量,自编自导虚假摆拍视频[19] - 随着AI技术发展,出现不法分子借助AI手段仿造知名医生、合成老专家形象,进一步宣传药品,打虚假广告,例如粉丝过百万的骨科医生徐文斌、心内科医生李鹤都曾遭遇此类情况[19] 医院态度与行业影响 - 医院对于医生做科普整体态度积极,但操作谨慎,明确强调"科普不是诊疗"、"线上不能替代线下",并禁止医生主动引导病人去线上付费,但允许病人自发搜索到医生[16] - 为鼓励医生科普,部分医院加强同行交流,邀请网红大V医生分享经验,在长三角的一些市级医院,科普已被纳入考核指标,促使一些原本不热衷拍摄视频的医生参与其中[16][20] - 短视频科普在医生群体中造成"内卷"现象,许多医生感到不做视频相当于将病人"拱手相让",因为患者就诊前普遍通过短视频平台做功课[20] 监管动态与行业规范 - 2024年8月,中央网信办、国家卫健委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规范"自媒体"医疗科普行为的通知》,规范账号资质认证、医疗科普信息来源等,严禁违规变相发布广告,严处违法违规信息及账号[23] - 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表示将加大互联网健康科普乱象整治力度,打击把医疗科普当作牟利工具、滥用专业权威背书的行为[23] - 早在2022年,国家卫健委等九部委便明确禁止医务人员利用职务、身份之便直播带货,近期新规获得大部分医生认同,建议由医疗主管部门牵头建立更敏捷严厉的监督机制[24]
《数智时代中国医生健康科普评价报告》发布 ,医生健康科普需提升内涵
中国青年报· 2025-06-14 17:45
医生健康科普现状 - 医生健康科普在数智时代面临多元诉求与流量冲击,亟需提升内涵、创新表达、规范传播、协同治理 [1] - 研究团队分析了2023至2024年社交媒体平台上15万多个科普短视频,探索现状、特点、价值及风险 [1] - 医生科普短视频呈现知识分享与传播展演的系统生态 [1] 内容生态特点 - 肺结节、肺癌等呼吸系统疾病构成肺健康话题,成为算法时代的"流量中心" [1] - 疾病议题从"病名展示"演进为"病种分化与知识精细化"的传播结构 [1] - 术语明确化、结构图谱化、表达友好化是决定内容影响力与传播深度的关键 [1] 现存问题 - 医生短视频内容存在同质化与模板化倾向,选题雷同、画面重复、表达结构固化、账号调性混乱 [2] - AI赋能带来"恐怖谷效应""怀疑医生账号真实性""戏耍AI医生分身"等问题,破坏健康科普中的多方信任关系 [2] - 部分医生账号偏离专业轨道,出现以"擦边""低俗""猎奇"为手段的"科学色情"问题,模糊医学与娱乐边界 [2] 行业建议 - 医生群体有参与热情,但科普方式及技能有待提高,亟待引导与规范 [2] - 需构建动态互联的健康传播生态系统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