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命题性知识
icon
搜索文档
经济学诺奖得主的富二代人生:香奈儿老佛爷帮他写作业,AI时代反对向机器人征税
量子位· 2025-10-19 16:10
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核心观点 - 奖项授予三位研究科技创新如何与市场竞争相互作用以推动经济增长的学者,其成果在当前AI技术变革背景下具有深刻意义[2][5][40] 获奖者及其学术贡献 - 乔尔·莫基尔获得一半奖项,其研究揭示了科学突破与技术应用相互促进形成自我强化循环,是解释人类持续增长起点的关键桥梁[5][6][7][14] - 菲利普·阿吉翁与彼得·豪伊特共享另一半奖项,两人在上世纪90年代构建开创性数学模型,解释企业通过研发改进工艺和产品以取代市场巨头的机制[7][8][14] - 莫基尔主张工业革命是知识体系、科学精神与社会文化共同演化的结果,并将有用知识分为解释原理的"命题性知识"和指导实践的"规范性知识"[13][28] - 阿吉翁与豪伊特的内生增长理论显示,企业更替是增长发动机,美国每年超10%企业倒闭同时新企业诞生,这种创造性破坏过程推动行业演化[32][33][34][39] 理论现实意义与AI关联 - 理论指出创新成就新赢家也导致部分群体被忽视,AI崛起正掀起新一轮创造性破坏,可能加剧不平等并导致部分岗位消失[40][41][42] - 面对AI变革需完善政策体系防止市场失灵,维护创造性破坏机制以避免经济停滞,阿吉翁强烈批判对机器人征税,认为自动化反而通过规模经济创造更多就业[43][44][59][62][63] - 阿吉翁出身艺术家庭,母亲为时尚品牌Chloé创始人,其成长环境被认为影响了他对创新的动态认识[46][50][57]
刷新认知!2025诺奖获得者,把经济增长的底层逻辑说透了
商业洞察· 2025-10-18 17:30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背景 - 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乔尔·莫基尔、菲利普·阿吉翁和彼得·豪伊特,以表彰他们对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的阐释 [1] - 乔尔·莫基尔因发现通过技术进步实现持续增长的先决条件独得1100万瑞典克朗奖金的一半 [4] - 莫基尔拥有经济学与历史学双重背景,其博士论文研究技术变革与经济增长关系,近五十年执教生涯指导五十余位博士研究生 [6] 核心理论框架 - 莫基尔理论核心是解释工业革命发生在18世纪西欧的原因,提出工业革命是酝酿了几个世纪的"知识经济"爆发 [8] - 关键贡献在于区分"命题性知识"(关于自然规律是什么的知识)和"指令性知识"(关于如何做事的知识),论证二者互动为技术应用奠定基础 [8] - 提出"工业启蒙"概念,认为以弗兰西斯·培根为代表的启蒙运动思想家倡导的"培根计划"改变了人们对知识的态度,增强了知识的可及性 [8] 增长的文化理论 - 莫基尔提出"增长的文化"理论,探讨为什么工业革命发生在18世纪欧洲而非世界其他地方 [9] - 通过对比欧洲与中国,指出欧洲政治分裂催生了竞争性的"思想市场",而中国文化变革由精英掌控,凸显开放竞争思想环境对持续创新的重要性 [11] - 认为工业革命带来了追求进步的文化,18世纪欧洲文化价值观转变推动了科学知识向技术转化,同时指出技术进步是深刻的政治过程,既得利益者和大众担忧会成为阻力 [11] 当代启示与应用 - 莫基尔研究为理解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新兴技术重塑经济提供框架,指出前沿科技突破根源在于长期知识积累和基础科学跨越式发展 [12] - 研究指向核心命题:社会长期繁荣关键在于激发、吸收并适应技术创新的能力,需要建立鼓励探索、宽容失败、支持基础科学研究的创新生态系统 [12] - 警示避免欧洲中心论,强调持续繁荣关键不仅在于技术创新本身,更在于培育滋养创新的文化土壤与知识体系 [13]
诺奖半额奖金独归他,从背负历史伤痕的 "流浪者",到改写经济增长认知的莫基尔
36氪· 2025-10-18 08:05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主题 - 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乔尔·莫基尔、菲利普·阿吉翁和彼得·豪伊特,以表彰他们对“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的阐释” [1] - 莫基尔因“发现通过技术进步实现持续增长的先决条件”独得1100万瑞典克朗奖金的一半 [5] 莫基尔的核心理论框架 - 研究核心问题是解释工业革命为何发生在18世纪的西欧,即“大分流”问题 [7] - 提出全新理论框架,将知识置于经济增长的核心,区分“命题性知识”(关于自然规律是什么)和“指令性知识”(关于如何做事)两种类型 [8] - 强调两种知识在近代欧洲的互动与积累为技术应用奠定了基础 [8] - 提出“工业启蒙”概念,认为以弗兰西斯·培根为代表的启蒙运动思想家倡导的“培根计划”改变了人们对知识的态度,增强了知识的可及性 [8] 增长的文化理论 - 提出“增长的文化”理论,探讨文化、思想与制度间的复杂互动如何为工业革命创造条件 [9] - 通过对比欧洲与中国,指出欧洲政治上的支离破碎催生了竞争性的“思想市场”,而同时期中国的文化变革更多由精英掌控 [11] - 认为18世纪欧洲文化价值观的转变推动了科学知识向技术的转化,为工业革命创造了必要条件 [11] - 指出技术进步是深刻的政治过程,既得利益者和社会大众的担忧会成为技术进步的阻力 [11] 研究的当代意义 - 研究为理解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新兴技术重塑经济提供了框架,指出前沿科技突破的根源在于长期知识积累和基础科学的发展 [12] - 指出社会长期繁荣的关键在于其激发、吸收并适应技术创新的能力 [12] - 强调需要建立鼓励探索、宽容失败、支持基础科学研究的创新生态系统 [12] - 持续繁荣的关键不仅在于技术创新本身,更在于培育滋养创新的文化土壤与知识体系 [12] 学术背景与著作 - 莫基尔拥有经济学与历史学双重背景,博士论文研究“低地国家工业增长与停滞,1800-1850” [6] - 其开创性著作《增长的文化:现代经济的起源》于2020年1月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13] - 该著作将经济学、科学技术史和文化进化学结合,解释了工业革命前两个世纪的欧洲为何为现代经济奠定基础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