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医疗保险
搜索文档
中国药促会宋瑞霖:如果手机价格被管控 就不会有今天的华为
经济观察报· 2025-10-27 19:25
文章核心观点 - 医药产业腾飞的关键在于完善市场机制,当前市场支持度不足导致创新药在商业化阶段举步维艰 [2][4] - 通过改革创新药医保准入评价机制和大力发展商业医疗保险,使创新药价格回归合理位置,从而将医药产业培育成经济支柱产业 [5][6][7] 国际案例与市场机制分析 - 美国通过设置价格基准和关税威胁,成功吸引礼来、辉瑞等巨头将数百亿美元投资撤回美国,头部跨国药企60%的利润来自美国 [2] - 欧洲因搞社会福利主义持续降低药价,导致医药产业"去中心化",欧洲制药巨头全球新药纷纷选择在美国首发 [2] - 英国退出欧盟后因市场吸引力不足,面临大型药企取消投资的问题 [2] 中国创新药产业现状 - 中国创新药产业发展与市场潜能不匹配,人均创新药支出严重偏低,日本人均GDP是中国的3.9倍,但人均创新药支出是中国的24.4倍 [3] - 中外创新药价格逻辑存在区别:美国创新药上市后有长达十几年的价格稳定平台期,而中国创新药医保谈判一开始就是降价谈判 [3] - 中国在发明和转化阶段表现出色,但由于市场支持度不够,在商业化阶段举步维艰,只能充当"项目的提供者" [4] 改革创新药医保准入机制建议 - 建议改革创新药医保准入和评价机制,认为现行依赖GCP临床试验数据进行的药物经济学评估"可能还缺少一些科学性" [5] - 具体方案为创新药可先进医保暂按目录内同适应证药物价格报销,两年后根据真实世界数据评估确定最终医保支付价格 [6] - 根据评估结果对优效的提高价格,非劣效的等同价格,劣效的则不予报销 [6] 发展商业医疗保险建议 - 建议大力发展商业医疗保险,并强调商保必须遵循"大数法则",不能搞成各地分散的小人口量保险 [6] - 测算中国3.5亿中产如每人每月花800元买商保,一年可募集资金3.4万亿元,已超过现有医保募集资金 [7] - 将商保比作私家车与公共交通关系,认为一部分人用商保报销可将更多基本医疗保障留给更有需要的人,医保应对贫困人口等低收入者给予更高比例支付 [7] 产业发展前景 - 如果中国创新药支付能达到日本水平,医药产业将能成为真正的经济支柱产业 [7] - 让创新药价格回到合理位置,企业才能缴纳更多利税,财政才能更好地支持民生 [7]
中国药促会宋瑞霖:如果手机价格被管控 就不会有今天的华为
经济观察报· 2025-10-27 17:50
市场机制对医药产业发展的核心作用 - 医药产业腾飞关键在于完善市场机制 [1] - 美国通过设置价格基准和关税威胁吸引礼来、辉瑞等巨头将数百亿美元投资撤回美国 [1] - 欧洲因社会福利主义持续降低药价导致医药产业去中心化 其全球新药纷纷选择在美国首发 [1] 中国创新药市场现状与国际对比 - 中国创新药产业发展与市场潜能不匹配 [2] - 日本人均GDP是中国的3.9倍 但人均创新药支出是中国的24.4倍 [2] - 美国创新药上市后有长达十几年的价格稳定平台期 而中国创新药医保谈判一开始就是降价谈判 [2] - 中国在发明和转化阶段表现出色 但在商业化阶段因市场支持度不够举步维艰 [3] 改革创新药支付机制的建议 - 建议改革创新药医保准入和评价机制 实现药监局审批与医保局目录直接对接 [4] - 具体方案为创新药先按目录内同适应证药物价格报销 两年后根据真实世界数据确定最终医保支付价格 [4] - 建议大力发展遵循大数法则的商业医疗保险 不能搞成各地分散的小人口量保险 [4] 商业医疗保险的潜力与定位 - 测算中国3.5亿中产每人每月花800元买商保 一年可募集资金3.4万亿元 超过现有医保募集资金 [5] - 将商保比作私家车与公共交通关系 认为其可为贫困人口释放更多基本医疗保障资源 [5] - 指出若中国创新药支付达日本水平 医药产业将成为真正经济支柱产业 [5]
南下资金持续加仓 60%涨幅背后思派健康(00314)商业模式获验证?
智通财经网· 2025-06-20 09:55
股价表现 - 思派健康股价自5月28日低点3.37港元上涨近60%,6月19日盘中触及高点5.74港元,收盘报5.3港元,总市值达39.76亿港元 [1][3] - 6月18日单日成交额达6.455亿港元,成交量1.3亿股,接近5月总成交量 [4] - 5月29日至6月19日区间统计显示:最高价5.74港元,最低价3.5港元,总成交量4.543亿股,总成交额20.892亿港元,涨幅51%,换手率60.554% [6] 资金动向 - 近5日资金净流入2694.67万港元,港股通持仓比例从11.57%提升至13.22%,增加1.65个百分点 [5] - 前五大买入机构为东方证券(香港)、港股通(沪)、富途证券、法国巴黎银行及海通国际,分别买入1831.48万股、1260.14万股、288.14万股、94.89万股及75.52万股 [8] - 期权市场看涨合约持仓量骤增,执行价普遍高于当前股价 [8] 技术分析 - 技术面呈现"量价齐升"态势,周线涨幅超30%,MACD零轴上方二次金叉,RSI维持在70-85强势区间 [4][7] - 股价突破年线压制并站稳所有重要均线,形成"多头排列" [7] - 盘中频现百万级买单,大单成交占比显著提升 [5] 商业模式 - 公司采用"医药+保险+健康管理"模式,拥有全国性药品流通牌照和健康保险业务资质 [10] - 商业医疗保险服务业务2024年收入同比增长39.6%,覆盖476家企业超110万人,企业医务室就诊量超12万人次(+300%) [11] - 医生研究协助业务覆盖全国456家三级医院1403个科室的11220位医生 [11] 行业地位 - 港股资金从高估值板块流向医疗健康领域,公司作为医疗科技龙头获资金青睐 [10] - "医-药-险"三位一体模式形成生态协同,业务壁垒显著 [12] - 特药药房业务战略升级为药品供应链体系,聚焦创新药和商业保险潜力地区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