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地质灾害监测
icon
搜索文档
北京1760台(套)地灾监测新设备上岗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09 11:42
北京市地质灾害监测设备升级 - 北京市在10个区新增1760台(套)地质灾害监测设备,全市设备总量达18类共3600多台(套)[1] - 监测点位密度提升至每百平方公里35~36处,形成覆盖山区全域的自动化立体感知网络[1] - 监测系统实时保护山区地质灾害易发区3万余名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1] 技术升级与设备创新 - 新增泥石流断线报警器可快速响应灾害,为避险转移争取时间[2] - 雷视一体泥位计集成AI高性能处理系统,通过图像与数据验证减少误报[2] - 新型崩塌监测仪基于国际最新理论研发,输出30多个监测指标,时效性和准确性优于传统位移监测手段[2] 通信技术应用 - 新设备全部采用5G数据通信和北斗三号卫星导航系统,数据传输更快更稳定[2] - 新技术使预警精度大幅提升,基本实现全市泥石流隐患全覆盖和重要崩塌隐患监测[2] 系统运行成效 - 2023年"杜苏芮"台风期间,专业监测网的雨量站数据传输稳定,保障了预警系统平稳运行[1] - 监测系统有效支撑了市政府地质灾害防治决策和应对工作[1]
极端气候下,地质灾害防范应综合施策 ——访中国工程院院士、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技术指导中心首席科学家殷跃平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5-12 09:57
地质灾害防治形势 - 全国气候年景总体偏差,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多发强发态势,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严峻复杂 [1] - 目前全国在册自然属性地质灾害隐患点约28.4万处,人为性地质灾害隐患点180多万处 [2] - 地质灾害隐患点分为不稳定斜坡(安全系数<1.0)、稳定斜坡(安全系数>1.2)和欠稳定斜坡(安全系数1.0-1.2),其中欠稳定斜坡是高隐蔽性隐患点 [3] 地质灾害新特点 - 小型微型灾害体占比达95%以上,体积多在10万立方米以下,隐蔽性和随机性更强 [4] - 出现远程成灾模式,如四川筠连滑坡成灾范围达1800米,四川茂县滑坡滑动2800米掩埋村庄 [4] - 极端暴雨导致稳定斜坡转化为欠稳定斜坡,如北京房山区4天降水1025.5毫米引发1200多处地质灾害 [5] 调查识别技术进展 - 调查手段从早期每个县投入10万元发展到精细调查阶段每个县投入约千万元 [2] - 采用"空天地"一体化技术,结合卫星遥感、无人机和地面勘查 [2] - 从易灾地质结构角度识别小微型隐患点,实行"点+面"双控 [6] 监测预警成效 - "十四五"期间对6.6万处隐患点安装监测预警仪器 [8] - 近三年成功预报灾情约150起,涉及可能伤亡3000余人,紧急撤离1.1万人 [8] - 威胁百人以上的滑坡基本得到控制,但泥石流成为最大威胁灾种 [8] 泥石流防治挑战 - 全国威胁百人以上泥石流隐患点约4800处,其中威胁千人以上的240多处 [9] - 西部高山区泥石流监测难度大,如四川康定泥石流造成27人死亡时沟口降雨仅25毫米 [9] - 需要发展专业化监测预警设备,采取"技防"为先、"人防"辅助的策略 [10] 综合防灾措施 - 加强农村国土空间规划中地质安全风险评估,指导农民切坡建房采取简易治理 [11] - 在矿区开展"以人为本"精准调查,实施隐患点与易发区带"双管控" [11] - 科学划定地质灾害红线,综合运用搬迁避让、监测预警和工程治理措施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