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突变

搜索文档
特定基因突变或让人类比黑猩猩更易患癌
科技日报· 2025-07-09 07:49
FasL蛋白的突变可能导致了人类脑容量增大,但同时也为人类埋下了易患癌的隐患。这一发现就像找到 了开启免疫疗法的"密码锁":通过阻断纤溶酶或保护FasL,可重新激活免疫系统的抗癌能力。这为治疗 三阴性乳腺癌等顽疾提供了新思路,未来或可通过联合使用纤溶酶抑制剂与现有疗法,显著提升治疗效 果。 人类癌症发病率高于其它灵长类动物这一现象始终是科学界的未解之谜。向人类的近亲黑猩猩"取经", 或许能找到抗癌的新钥匙。 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癌症综合中心团队发现,人类免疫蛋白Fas配体(FasL)的一个关键基因突 变,可能导致人类比黑猩猩等近亲更易罹患癌症。这项发表于最新一期《自然·通讯》的研究成果,为 开发新型癌症疗法提供了重要线索。 FasL是免疫细胞的重要武器,可触发细胞凋亡。激活的免疫细胞,包括由患者免疫系统制成的嵌合抗原 受体T(CAR-T)细胞,利用细胞凋亡机制杀死癌症细胞。纤溶酶则是一种蛋白酶,在侵袭性实体瘤如 三阴性乳腺癌、肠癌和卵巢癌患者体内往往会升高。 最新研究发现,在实体肿瘤微环境中,升高的纤溶酶就像一把"分子剪刀",专门针对变异的FasL进行切 割,使其丧失抗癌功能。这种人类独有的弱点让肿瘤有了可 ...
Nature:华人团队发现癌症免疫治疗新靶点——PPP2R1A
生物世界· 2025-07-06 10:50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疗法现状 - 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在多种实体瘤治疗中取得突破,但仍面临耐药性问题 [2] - 晚期和复发性卵巢癌患者对单药PD-1/PD-L1抑制剂的应答率仅为5%-15% [2] PPP2R1A基因突变的发现 - 携带PPP2R1A基因突变的卵巢透明细胞癌患者接受PD-1/PD-L1与CTLA-4联合治疗后,生存期显著优于野生型患者 [3] - PPP2R1A突变可提高肿瘤对免疫疗法的响应,并在多种癌症类型的临床队列中得到验证 [3][8] 联合免疫疗法的效果 - PD-1/PD-L1与CTLA-4联合疗法在复发性上皮性卵巢癌中的缓解率为31.4%,显著高于单药治疗的12.2% [5] - 卵巢透明细胞癌(OCCC)患者的治疗响应概率是高级别浆液性卵巢癌(HGSOC)的5倍,但应答率仍仅为15% [5] PPP2R1A的机制研究 - PPP2R1A突变型肿瘤中观察到增强的IFNγ信号转导、三级淋巴结构形成及免疫细胞浸润 [8] - 靶向抑制PPP2R1A(通过药物或基因编辑)在临床前模型中与CAR-T、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的生存率提高相关 [8] 潜在治疗策略 - 靶向抑制PPP2R1A可能成为改善免疫检查点阻断或其他免疫疗法预后的有效策略 [9]
研究:细颗粒物污染与非吸烟者肺癌基因突变增加有关
快讯· 2025-07-04 14:13
细颗粒物污染与非吸烟者肺癌基因突变关联研究 - 国际团队在《自然》杂志发表研究显示细颗粒物污染可能增加非吸烟者致癌基因和促癌基因突变风险[1] - 研究分析了全球28个地区871名非吸烟肺癌患者的肿瘤样本[1] - 车辆尾气和工业排污等细颗粒物污染与从不吸烟者肺癌致病基因突变增加密切相关[1] 基因突变具体发现 - 人体TP53基因突变及多种吸烟相关基因突变与空气污染暴露存在关联[1] - 空气污染可导致染色体端粒提前缩短致使细胞过早衰老可能加速肿瘤进展[1] 污染影响比较 - 空气污染比二手烟在诱发非吸烟者基因突变方面的可能性更高[1] - 细颗粒物污染对基因造成的影响比吸二手烟更显著[1]
Cancer Cell:新型siRNA,选择性靶向抑制肿瘤KRAS G12V突变
生物世界· 2025-06-23 12:00
KRAS基因突变与癌症治疗 - KRAS基因错义突变导致持续激活,驱动肿瘤发生,存在于25%的人类癌症中,在肺癌(35%)、结直肠癌(49%)和胰腺腺癌(92%)中尤其常见 [2] - KRAS突变中最常见的亚型为G12D(29%)、G12V(23%)和G12C(15%),目前仅G12C有获批抑制剂(索托拉西布和阿达格拉西布),其他亚型仍缺乏有效治疗手段 [2][6] EFTX-G12V创新疗法 - EnFuego公司与北卡罗来纳大学开发出首创的EGFR导向siRNA药物EFTX-G12V,选择性靶向KRAS G12V突变 [3][4] - 该药物将EGFR结合肽(GE11C)与靶向G12V的siRNA偶联,通过EGFR高表达实现肿瘤特异性递送,在肺癌/结肠癌/胰腺癌模型中显示显著抗肿瘤活性 [7][10] - 相比泛KRAS siRNA,EFTX-G12V具有更高选择性,且通过独特信号转导机制表现出更强疗效 [7][10] 技术平台优势 - 该平台采用模块化设计,通过替换siRNA序列可扩展至其他致癌基因靶点 [9] - 二合一模式(靶向配体+治疗siRNA)有助于克服耐药性并增强疗效持久性 [9] - 代表RNAi技术在靶向致癌基因领域的重大进步,为KRAS治疗提供新生物学见解 [12]
EMBO:复旦大学马竞/张天宇/宋楠等发现眼皮下垂元凶,并揭示其在骨骼肌发育中重要作用
生物世界· 2025-05-28 17:51
先天性上睑下垂的疾病背景 - 先天性上睑下垂主要由上睑提肌发育不良或功能障碍引起,影响视力和外貌,遗传因素在发病机制中起关键作用 [2] - 该病症常是先天性肌病一系列表型表现的一部分,相关基因突变可能导致更广泛的骨骼肌发育障碍 [2] - 在中国,每千名儿童中平均有1.8人患病,其中约75%与遗传相关 [5] FOXK2基因的发现与意义 - 研究首次揭示FOXK2基因突变是导致先天性肌病伴随上睑下垂的关键病因,拓展了对FOXK2在骨骼肌发育中作用的理解 [3] - 通过对5个患病家族的全外显子测序和桑格测序,首次锁定了FOXK2基因的5种新型突变 [5] - 传统认知中ZFHX4和COL25A1是主要致病基因,但仍有大量病例无法解释 [5] 动物模型实验关键发现 - 携带FOXK2突变的患者眼睑肌肉呈现肌纤维排列紊乱,突变导致FOXK2蛋白稳定性下降,功能受损 [8] - 敲除foxk2基因后,斑马鱼体长缩短20%,游动速度下降60%,骨骼肌纤维呈现"竹节状"异常排列 [14] - 小鼠肌肉干细胞特异性敲除Foxk2基因后,肌肉质量减轻35%,具有中心核的肌纤维数量增多,线粒体膜电位下降50%,ATP产量减少45% [14] 线粒体功能异常机制 - FOXK2通过双重途径调控线粒体:直接激活抗氧化基因CRY1,抑制促凋亡基因PDK4;维持线粒体相关基因区域的染色质开放状态 [11] - 临床证据显示患者眼睑肌肉中PDK4表达升高3倍,CRY1下降70%,导致活性氧堆积,加速肌细胞损伤 [11] 潜在治疗策略 - 辅酶Q10是FOXK2基因突变引起的先天性肌病伴上睑下垂的潜在治疗策略 [3] - 辅酶Q10治疗2周后,Foxk2突变小鼠肌肉中ATP水平恢复85%,线粒体结构损伤减少60%,肌纤维成熟度提升40% [15] - 该研究为从能量代谢角度治疗肌肉疾病开辟了新方向 [3] 研究意义与展望 - 研究确定了FOXK2是先天性肌病伴上睑下垂的新致病基因,强调了其在骨骼肌发育和线粒体稳态中的关键作用 [17] - 为开发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的策略铺平了道路 [17]
确诊即晚期!演员朱媛媛离世,这种疾病早期为何难发现
第一财经· 2025-05-23 14:20
本文字数:971,阅读时长大约2分钟 作者 | 第一财 经 钱童心 近日,年仅51岁的著名演员朱媛媛因病医治无效的消息引发关注。据北京官方媒体披露,医学界确 认朱媛媛所患的是卵巢癌三期。 宫颈癌、卵巢癌、子宫内膜癌,是妇科肿瘤中恶性程度最高的几大癌种。其中,卵巢癌是妇科肿 瘤"死亡率第一杀手",虽然发病率是几大妇科肿瘤中最低的,但死亡率最高,因此有"妇癌之王"的 称号。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2024年发布的数据,我国每年约有6.1万名女性被确诊为卵巢癌,约3.2万人死于 该疾病。 另据一项《2024女性群体卵巢癌认知及筛查意识调查报告》,超过80%的女性对卵巢癌的患病风险 缺乏足够认识,仅少数人群了解卵巢癌的预防和早期信号。 在本月早些时候"国际卵巢癌日"的科普活动中,上海市妇科肿瘤重点实验室主任、上海交大医学院 附属仁济医院首席专家狄文指出,卵巢癌起病隐匿,不易察觉,死亡率居妇科恶性肿瘤之首,关键在 于早诊早治。 2025.05. 23 与所有的恶性肿瘤一样,卵巢癌早期和晚期的五年生存率有天壤之别。Ⅰ期(肿瘤局限卵巢)患者五 年生存率可达90%;而已经出现腹腔转移、腹水的Ⅲ期患者五年生存率为30%-40%;远处 ...
确诊即晚期!演员朱媛媛因卵巢癌离世,这种疾病早期为何难发现
第一财经· 2025-05-23 14:13
约2/3的卵巢癌患者在确诊时已属晚期,82%晚期患者治疗后会出现肿瘤复发。 近日,年仅51岁的著名演员朱媛媛因病医治无效的消息引发关注。据北京官方媒体披露,医学界确认朱 媛媛所患的是卵巢癌三期。 宫颈癌、卵巢癌、子宫内膜癌,是妇科肿瘤中恶性程度最高的几大癌种。其中,卵巢癌是妇科肿瘤"死 亡率第一杀手",虽然发病率是几大妇科肿瘤中最低的,但死亡率最高,因此有"妇癌之王"的称号。 与所有的恶性肿瘤一样,卵巢癌早期和晚期的五年生存率有天壤之别。Ⅰ期(肿瘤局限卵巢)患者五年 生存率可达90%;而已经出现腹腔转移、腹水的Ⅲ期患者五年生存率为30%-40%;远处转移(如肝、 肺)的Ⅳ期患者五年生存率不到10%。 专家表示,由于卵巢位于盆腔深部,早期肿瘤体积小,症状常表现为腹胀、腹痛等非特异性症状,极易 被误诊为消化不良、肠胃不适,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属晚期。数据显示,约2/3的卵巢癌患者在确诊时已 属晚期,82%晚期患者治疗后会出现肿瘤复发。 有研究发现,BRCA基因突变是卵巢癌的高危人群,目前对部分患者预防的方式是进行输卵管切除,或 采取靶向药物预防性治疗。 "有卵巢癌、乳腺癌等家族史的高危人群应尽早基因检测,明确患病风险 ...
每晚只睡三四个小时却精力充沛!我国学者发现,这个基因突变会导致天然短睡眠
生物世界· 2025-05-11 11:07
睡眠基因研究 - 研究发现SIK3-N783Y基因突变与人类天然短睡眠特征相关,携带该突变的小鼠每日睡眠时间减少31分钟(正常小鼠每日睡眠约12小时)[2][7] - 此前研究已发现DEC2、ADRB1、NPSR1及GRM1基因突变可导致短睡眠需求,其中GRM1突变使小鼠睡眠减少约半小时,其他基因突变减少约1小时[4] 机制与功能 - SIK3-N783Y突变通过降低激酶活性改变整体蛋白质磷酸化模式,尤其是突触蛋白,可能通过支持大脑稳态来缩短睡眠时间[7] - 对比2016年研究,SIK3基因不同突变可导致相反表型:内含子突变引发嗜睡(Nature论文),而SIK3-N783Y突变则减少睡眠需求[7][10] 研究意义与进展 - 发现加深了对睡眠遗传基础的理解,凸显激酶活性在跨物种睡眠调节中的广泛影响,为开发提高睡眠效率的治疗策略提供依据[10] - 团队计划扩大样本以发现更多相关基因突变,进一步解析人类睡眠调控机制[10] 历史研究关联 - 傅嫈惠团队自21世纪初追踪短睡眠案例,最早从DEC2突变母女(每日凌晨4点自然醒)开始,逐步发现ADRB1、NPSR1等基因突变[4] - 时广森作为第一作者参与2020年GRM1突变研究(Current Biology),本次SIK3-N783Y研究为团队最新成果[4][7]
为什么有人睡得少还精力充沛
科技日报· 2025-05-10 10:21
最近,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科学家发现了一种基因突变,很可能导致部分人天生就能"高效充电", 对睡眠需求较少。 这一发现要从本世纪初说起。当时,神经科学家和遗传学家傅嫈惠及其团队接触到一些每晚睡眠时间不 超过6小时的人。他们对此感到好奇,于是便分析了一对母女的基因,结果发现了一种罕见的基因突 变。这个基因有助于调节人类的昼夜节律,也就是控制人们睡眠—觉醒周期的生物钟。团队推测,这种 变异可能就是导致这对母女睡眠需求少的原因。消息传开后,更多"短睡眠者"纷纷联系实验室:"我也 睡得很少!快帮我查查DNA!" 20多年过去,傅嫈惠团队已经研究了数百位"短睡眠者",并在4个基因中发现了5种可能的突变。而在最 新研究中,他们又在一位"短睡眠者"的盐诱导激酶3(SIK3)基因中发现一种突变。这是一种蛋白激 酶,会影响大脑神经元之间的信号传递。 科技日报记者 张佳欣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人,他们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却精神焕发、精力充沛;而你睡满8小时,早上 依然困得像被床绑架了一样?这真的不是因为意志力,而可能是基因在作怪。 更关键的是,这种突变在大脑突触处最活跃。傅嫈惠推测:"我们睡觉时,身体看似处于静止状态,但 实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