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基金行业人才流动
icon
搜索文档
浦银安盛总助、首席权益投资官蒋佳良拟离职
搜狐财经· 2025-11-03 20:52
公司人事变动 - 浦银安盛基金旗下浦银安盛价值成长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于2025年9月30日公告基金经理变更 蒋佳良因岗位职责内部调整于9月29日离任 同时增聘高翔为基金经理[1] - 卸任产品之外 浦银安盛基金总经理助理 首席权益投资官蒋佳良或将离职[1] - 浦银安盛基金在引进投资人才方面 原中信保诚基金基金经理江峰将加盟[3] 关键人物背景 - 蒋佳良曾任职于中国工商银行法兰克福分行 华宝证券 平安资管和中海基金 2018年6月加入浦银安盛基金 历任权益投资部总监助理 研究部副总监 现任研究部总监兼均衡策略部总经理 总经理助理兼首席权益投资官 并于2023年4月3日起担任公司首席权益投资官[3] - 江峰为管理学博士 CFA 曾任职于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历任投资银行部高级副总裁 股票资本市场部总监 于2017年3月加入中信保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历任高级投资经理 投行部副总监 于2025年9月29日因个人原因离任中信保诚基金[5] 公司战略与业务发展 - 浦银安盛基金成立于2007年8月 是一家中法合资银行系基金管理公司 股东结构为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持股51% 法国安盛投资管理公司持股39% 上海国盛集团资产有限公司持股10%[5] - 自2024年7月贝莱德基金前总经理张弛接任公司总经理后 推动浦银安盛确立"全球科创家" "指数家" "固收家"三大业务战略[5] - 在"指数家"赛道 公司重点布局指数增强基金及"硬科技"相关指数产品 推出浦银安盛科创板100指数增强等产品 形成覆盖核心宽基与特色主题的指数矩阵[6] - "全球科创家"品牌聚焦前沿科技 港股科技等领域 通过前瞻性布局挖掘全球科技资产机会[6] - "固收家"则丰富信用策略与"固收+"策略 年内发行行业首只顶格募集的定开债基[6] - 公司同时推进投研体系"数智化"改革 通过量化工具升级投资决策机制 团队建设上通过内部培养与外部引进结合 优化投研团队知识结构[6] 行业趋势 - 基金行业高级人才流动已成为常态化现象 这一趋势在行业竞争加剧与监管改革深化的背景下尤为显著[6] - 《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等新规落地 将高管薪酬与业绩基准强挂钩 改革考核机制 倒逼基金公司通过人才调整适配高质量发展要求[6] - 市场风格快速切换与产品创新需求 促使机构主动引入具备新策略的管理人才[6] - 合理的高管调整是行业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方式 能通过注入新管理理念与投资方法 助力机构在产品创新 风险控制等领域突破 推动行业向重业绩 重回报的方向转型[6]
当宝盈基金“王牌”基金经理决定离开
经济观察报· 2025-09-12 20:39
核心观点 - 明星基金经理杨思亮从宝盈基金离职并入职易方达基金,是基金行业人才从中小公司向头部公司集中的典型缩影 [1][3][4] - 宝盈基金面临严重的人才流失、产品线结构失衡及规模增长挑战,反映了中小基金公司在行业两极分化加剧背景下的普遍困境 [4][15][22][23] 人事变动与人才流失 - 原宝盈基金百亿级权益基金经理杨思亮于2025年8月29日注销从业资格,并于9月12日正式入职易方达基金 [2][3] - 杨思亮在宝盈基金期间,其代表产品宝盈消费主题混合自2018年10月管理至今任职回报达156.84%,近三年跑赢业绩基准超10个百分点,管理规模在2024年第三季度一度突破115亿元 [6] - 2025年二季度其管理规模骤降30亿元至85亿元左右,随后于8月卸任全部7只基金产品 [6] - 2025年5月,宝盈基金副总经理李俊因个人原因离任;8月,固定收益部总经理邓栋离任6只债券类产品,其管理的宝盈安泰短债债券A成立以来收益率超23% [9] - 截至2025年9月12日,宝盈基金现有18名基金经理中,一半以上任职年限不足三年,其中5名任职未满或刚满一年;任职超过5年的仅剩2人 [21] 公司产品线与规模挑战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宝盈基金公募管理总规模为732.67亿元,其中固收业务占比超七成(货币基金38.84%,债券基金33.29%),权益类基金规模仅为197.14亿元,占比26.91% [15] - 公司产品业绩分化严重,例如宝盈祥琪混合成立于2022年5月,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规模仅为35.49万元,成立以来回报率为-9.85%;该产品为机构定制,因机构清仓导致规模断崖式下跌 [15] - 2025年上半年,宝盈祥琪混合基金份额净值增长率为-4.35%,同期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为1.82% [17] - 2024年6月,公司二股东对外经济贸易信托挂牌出售25%宝盈基金股权,至今无人问津 [20] 行业背景与趋势 - 基金行业人才呈现从中小公司向头部公司集中的趋势 [4][22] - 中小基金公司普遍面临产品创新瓶颈、投研人才储备不足、销售渠道议价能力弱、机构客户准入门槛高以及行业费率下行带来的盈利压力等多重挑战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