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感
搜索文档
米连科技“零处罚”背后:安全感是信任资产还是资本滤镜?
中国经济网· 2025-10-28 14:00
公司财务与运营表现 - 公司2025年上半年营收23.7亿元,期内利润2.6亿元,实现逆势盈利 [1] - 公司主打“红娘视频相亲”产品,七成以上收入依赖单款产品,付费率约12% [2] - 公司平台在2025年8月封禁账号330个,处置违规案例4.46万条 [1] 市场定位与用户画像 - 公司专注于下沉市场,三、四线用户占比超过六成,30岁以上有社交意愿人群为核心客群 [2] - 中国在线情感社交市场2024年规模为226亿元,其中“伊对”市占率第一 [2] - 公司海外收入占比低,2025年上半年海外收入仅占总营收4.7% [3] 合规与风控体系 - 公司拥有行业罕见的“零处罚”记录,并将其归因于“红娘+算法”前置审核的“半熟人”机制 [1] - 公司采用智能系统加人工7×24小时巡查模式,每月更新诈骗话术库,并与公安部刑侦局合办反诈直播,建立“警企绿色通道” [1] - 平台“红娘控场”的国内治理模式在海外市场面临本地化合规挑战,不同文化对隐私、性别互动、宗教边界的规定差异巨大 [3] 增长策略与潜在挑战 - 公司通过海外产品HiFami、Chatta已登陆东南亚、中东、拉美等市场,但“本地化合规投入”被写进风险因素且未给出具体预算与人员配置 [3] - 下沉市场用户时间成本高、甄别能力低,更易为“高效配对”支付溢价,也更依赖平台提供的安全感叙事 [2] - 行业观察者提醒,平台既是裁判又是运动员,其评判标准外界难以复现 [1]
被恐惧驱动的东亚小孩,一生都在追求安全感
虎嗅· 2025-10-13 19:56
当代社会安全感现象概述 - 近年来社会普遍将安全感作为首要追求,表现为考研、国考火热,工作决策谨慎,事业选择保守,亲密关系中以控制风险为前置条件 [1][2] - 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关于安全感的讨论,许多行为被简单归因于“缺乏安全感”,如不敢辞职、不愿社交、不敢恋爱 [4][5] - 人们意识到自己可能一直被恐惧与匮乏驱动,永远在奔跑却无处落脚 [4] 安全感概念的多维度解析 - “安全感”一词在使用中逐渐模糊和泛化,具有中性色彩,通常指向自身并被视为一种被动结果,这使其容易被归因于原生家庭或社会等外部因素 [11][12] - 该词汇的流行部分反映了真实的情感匮乏,部分则带有娱乐化的游戏性质,成为群体认同和归属感的载体 [11][12] - 专家指出,当下人们体验到的不安不仅受早期依恋经验影响,更受到时代变动与社会变迁的潜在深远影响 [8] 亲密关系模式与安全感的关联 - 当前出现追求轻盈关系模式(如situationship)的趋势,表现为不愿为彼此负责,但这与临床观察相悖,关系中“不讲责任”本身常带来痛苦 [12][13] - 个体外在表现与内心真实需求存在复杂性,例如表面接受开放关系但内心感到被剥削和失控,反映了传统稳定结构与新关系模式的冲突 [13][14] - 各种意识形态(如开放式关系、传统关系、女性主义)快速涌现造成的价值混乱,是背景性动荡和深刻不安全感的来源 [16] 安全感成因的复杂性探讨 - 对“原生家庭决定论”持保留意见,个人发展成因复杂,临床案例显示父母养育质量与子女不安全感问题并非简单线性关系 [21][22] - 安全感是先天气质遗传、敏感度与后天经验结合发展的结果,并非纯粹的后天问题 [22] - 创伤被视为不可完全修复但对人具有价值,修复的意义在于重新组织和看待经验,而非消除痛苦记忆 [23][24] 社会环境变迁对安全感的影响 - 现代性带来了物质丰富的同时也带来了不稳定性,许多社会结构需要重组和重新思考 [15] - 个体主体性的觉醒要求人为自身生活全面负责,这在一二线城市生活中尤为明显,加剧了内在焦灼感和紧张 [31][32] - 网络时代创造了关系既近又远的悖论,熟人环境变得陌生化,公共场景的舆论风险(如网暴)对个体安全感造成巨大杀伤力 [36][37] 应对不安全感的策略建议 - 建立安全感的关键是给自己留出心理空间,遇到事情最好停一停,避免过快的原始应激反应 [38][40] - 借鉴团体游戏方式,通过“停一停再做”的练习,可使问题产生率下降60%至70% [39][40] - 警惕网络社会的羊群效应,倡导做清醒的个体,避免盲目跟随群体反应,从而更好地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 [41][42]
年轻人为何过起了“老派生活”?
虎嗅· 2025-09-21 15:05
纸质火车票取消引发的社会现象 - 纸质火车票正式取消引发社交媒体集体怀旧 用户分享泛黄车票见证求学、恋爱、离乡、归家等人生节点 [1][22] - 车票作为实体票据承载记忆 通过实物痕迹建立记忆仓库 确认过去"在场"的实感体验 [23][32] "老派"概念的价值重构 - "老派"从贬义转向褒义 从意味落伍守旧变为稀缺珍贵特质 象征可靠、真诚、不随波逐流 [3][5][9] - 网友具体描述"老派男友"特征:购买老式鸡蛋糕替代小蛋糕 红糖姜茶替代奶茶 大碗牛肉面替代精致餐饮 核心特质是可靠与直白表达 [6][7] - 洪爱珠在《老派少女购物路线》提出老派是重建秩序的生存之道 借老辈灵感应对变故 [14][15] 社会加速时代的心理需求 - 信息过载导致意义稀释 工作追求绩效效率引发疲惫 线上约会高效匹配但关系脆弱 短视频导致麻木空虚 [10][11] - 项飙提出"悬浮成为普遍生存状态" 消费主义将购买商品标榜为更好生活 个体被动接受预设规则 [13] - 城市过多人生样本导致迷失 现代性切割社会链条 难以构建稳定共同体 [17][18] 亲密关系模式演变 - situationship等新型关系流行 缺乏明确界定承诺 体现可替代性与工具化倾向 [18][19] - 网友总结12类新型关系模式 包括vacationship(假期关系)、conversationship(纯聊天关系)、workationship(工作关系)等 [20] - 老派关系模式反映对少精明计算、多承诺安全感的期待 追求情感连接的延续性 [20][21] 老派生活实践趋势 - 播客、公园20分钟、烹饪编织手帐、胶片摄影、散步约会等旧爱好复兴 作为情感连接与生活出口 [24] - 老派生活提供秩序感安全感 与潮流相悖但更具体 帮助找回生活主动权 [25][26] - 海德格尔提出"回归"为现代提供行走基础 在技术世界内不受损害 [27][28] 怀旧的未来指向性 - 博伊姆认为怀旧是丧失位移也是浪漫纠葛 复古未来主义用非未来视角想象未来 [29][30] - 数字化时代使实物与情感交流稀缺 老派行为成为焦虑下的修复性投射 [31] - 老派实践是创造"精神自留地" 在洪流中营造安全感王国 保留珍贵特质向前行进 [35][36]
影视飓风100小时荒岛直播:主动与世界“断联”
虎嗅· 2025-08-26 13:08
直播事件核心数据 - 影视飓风创始人Tim开展100小时荒岛生存直播 累计观看人次超2亿次 [1][9] - 直播采用28个机位不间断拍摄 形成全平台话题讨论热潮 [1][11] 内容特征与用户反馈 - 直播呈现庇护所搭建 食物寻找 暴雨应对等原始生存场景 被观众视为微型"创世记"体验 [3][23] - 观众产生强烈情感共鸣 称其为"电子乌托邦"和"安全毯" 结束後出现戒断反应 [2][16][21] - 直播细节如钻木取火失败 月夜自语等片段在弹幕被反复讨论放大 [11] 社会心理映射 - 满足当代社会对秩序感的渴望 观众通过观看"从无到有"的秩序建构获得可控感 [7][24][26] - 回应马斯洛底层安全需求 在失控社会情绪中提供精神避难所 [34][35] - 对抗"预制生活方式" 观众反思过度物质化消费陷阱 [40][41] 媒介形态创新 - 开创"社会实验"式直播新形态 兼具楚门世界式曝光与主动参与特性 [12] - 与末日囤货文 荒野求生节目形成内容协同 验证慢节奏叙事的市场潜力 [22][27] - 通过具体连接(饮食/睡眠/避雨)实现精神减压 重构附近关系网络 [20][46][47] 文化现象延伸 - 引发关于"岛屿法则"的生物学讨论 隐喻信息超载环境下的生存智慧 [48][49] - 形成跨媒介传播矩阵 包括切片视频 弹幕文化 社交平台话题衍生 [11][19] - 重新定义"知道"与"不知道"的价值边界 倡导实践先于认知的行动哲学 [36][45]
致情侣:如何培养恋人之间的安全感?
虎嗅· 2025-05-22 17:03
依恋关系与安全感 - 安全感源于被理解、被支持、被爱、被接纳等基本需求的满足,这种满足感让人能够安心探索和冒险[4] - 依恋关系是人类与主要照顾者之间形成的情感联结,源于哺乳动物的求生本能[6] - 安全的依恋关系不会导致依赖,反而能降低情绪波动,促进独立探索[7][8] - 依恋关系分为四种类型:安全型、焦虑型、回避型和混乱型[10] 依恋类型特征 - 安全型:自信、好奇心强,源于父母温和细心的回应[14] - 焦虑型:不安、情绪化,源于父母回应的不连续性[14] - 回避型:情感隔离,源于父母疏远冷漠或严苛挑剔[14] - 混乱型:行为不可预测[14] 依恋类型在恋爱中的表现 - 安全型:能就事论事处理争吵,既享受亲密又需要个人空间[15] - 焦虑型:可能做出疯狂夺命call等行为,担心被抛弃[15][17] - 回避型:情感封闭,但内心渴望亲近[15][17] - 焦虑型和回避型组合容易陷入追-逃恶性循环[18] 培养安全感的方法 - 了解自身依恋类型及常用应对方式[20][21] - 通过列举场景和理想结果来梳理行为模式[23] - 了解伴侣的依恋类型和需求[29][30] - 通过有效沟通找到负性循环并尝试改变[33] - 培养安全感是长期过程,需要双方共同努力[34][35] 案例说明 - 焦虑型伴侣对前任问题的在意实际是寻求支持和陪伴的表现[24][27] - 当需求被直接表达和理解后,关系中的安全感会增强[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