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就业极化
icon
搜索文档
专家:建设劳动力统一大市场需破除三重壁垒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6 17:25
人工智能对就业结构的影响 - 人工智能技术引发就业结构深刻重塑,呈现高端与低端岗位并增、中端岗位受挤的结构性极化趋势 [2] - 人工智能对全球近40%就业岗位产生影响,发达经济体影响面约60% [2] - 高技能岗位与低薪服务性岗位需求上升,传统制造业与事务性岗位呈萎缩态势 [2] 技术渗透与劳动力流动 - 信息技术渗透率提升显著提高劳动者跨行业流动概率 [2] - 被技术替代的常规劳动者往往被动向下流动,流向技能距离较远的低端行业并承受工资损失 [2] - 高技能劳动者受技能溢价吸引主动跨行业流动 [2] 劳动力市场制度壁垒 - 数字平台、技术和数据资源相对垄断导致要素失衡与劳动者议价能力弱化 [2] - 户籍制度弹性直接影响劳动力市场空间配置效率,2024年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7%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不足50%存在17个百分点以上差距 [3] - 职工养老保险地区分割管理形成隐性壁垒,灵活就业者需在缴费地累计满10年才能本地退休,而劳动年龄段流动人口平均在流入地连续就业时间仅4.69年 [4] 户籍制度改革路径 - 较发达城市存在愿落不能落现象,需突破跨城落户壁垒并降低落户门槛 [6] - 欠发达城市存在能落不愿落现象,需增强城镇吸引力和综合承载能力 [6] - 部分城市存在能落愿落但没有落户现象,需强化政策落实并简化落户流程 [6]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 个别特大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入学门槛明显高于其他城市,直接推升劳动力返乡概率 [7] - 短期需推进居住证积分互认、医保跨省结算全覆盖、高铁票价动态折扣机制扩面和电子劳动合同区块链存证 [7] - 中长期应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推进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实现都市圈交通一卡通互联互通,建设国家人力资源大数据中心 [7] 治理创新与政策建议 - 应通过扩大公共数据开放、强化中小微企业技术和数字资源补贴提升要素可及性 [3] - 以灵活就业正规化为导向健全劳动基准体系,涵盖工作时间、报酬标准、安全卫生等强制性制度 [3] - 加快推动学历导向向能力导向转变,建立政府企业劳动者三方协同培训体系,将ESG就业议题纳入企业社会责任体系 [3]
1222万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哪些行业人才紧缺?
虎嗅APP· 2025-06-23 22:38
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 2025届高校毕业生人数达1222万人 较2024年增加43万人 创历史新高 [1][7] - 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生可获得起始年薪20余万元岗位 但部分学生仍选择放弃就业二次考研 [1][3] - 互联网大厂招聘人数缩减 计算机类岗位需通过算法笔试 裸考通过率极低 [3][4] - 海归硕士投递20余份外企简历未获录用 群面竞争激烈需主动抢答 [4][5] - 文科类专升本毕业生受名校生"向下兼容"冲击 金融机构柜台岗位因智能化普及大幅减少 [10][11] 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 - 互联网/房地产行业需求收缩 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岗位增加 [8][9] - 国企岗位竞争超10:1 民营企业面临优秀人才吸引力不足问题 [8][9] - 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职位竞争激烈 偏远地区岗位出现空缺 [8] - 生成式AI冲击基础文职岗位 人社部已标识137个绿色职业 [24][25] - 智能制造转型产生劳动力替代效应 "黑灯工厂"现象出现 [9] 毕业生择业特征 - 计算机专业毕业生超半数首选读研 仅少数坚定直接就业 [9][10] - 毕业生家庭联合决策现象普遍 父母对薪资预期常高于学生本人 [13] - "慢就业"现象增长 部分选择间隔年厘清职业规划 [14][15] - 文科生拒接9000元/月管培生岗位 后因求职碰壁错失机会 [13] - 求稳心态加重 超过10人竞争单个国企岗位 [9] 政策与市场应对 - 教育部启动"百日冲刺"行动 挖潜政策性岗位与市场化岗位 [1][19] - 科研助理岗等政策性岗位持续扩容 2020年以来累计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19] - 北京市朝阳区民企首次获得非京籍落户指标 释放积极信号 [18] - 高校动态调整专业设置 建立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 [21] - 建议建立动态职位信息系统 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 [21] 职业技能发展 - 计算机专业学生需提前刷题掌握算法/数据结构等实操技能 [3] - 求职者需适应AI面试普及趋势 建立投递进度跟踪系统 [5] - 中等技能劳动者需强化终身学习 应对"就业极化"趋势 [25] - 照料经济岗位需求增长 但需提升职业吸引力匹配大学生预期 [24][25] - 建议从大学早期开展职业规划 重点培养数字化素养与软技能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