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慢就业
icon
搜索文档
1222万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哪些行业人才紧缺?
虎嗅APP· 2025-06-23 22:38
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 2025届高校毕业生人数达1222万人 较2024年增加43万人 创历史新高 [1][7] - 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生可获得起始年薪20余万元岗位 但部分学生仍选择放弃就业二次考研 [1][3] - 互联网大厂招聘人数缩减 计算机类岗位需通过算法笔试 裸考通过率极低 [3][4] - 海归硕士投递20余份外企简历未获录用 群面竞争激烈需主动抢答 [4][5] - 文科类专升本毕业生受名校生"向下兼容"冲击 金融机构柜台岗位因智能化普及大幅减少 [10][11] 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 - 互联网/房地产行业需求收缩 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岗位增加 [8][9] - 国企岗位竞争超10:1 民营企业面临优秀人才吸引力不足问题 [8][9] - 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职位竞争激烈 偏远地区岗位出现空缺 [8] - 生成式AI冲击基础文职岗位 人社部已标识137个绿色职业 [24][25] - 智能制造转型产生劳动力替代效应 "黑灯工厂"现象出现 [9] 毕业生择业特征 - 计算机专业毕业生超半数首选读研 仅少数坚定直接就业 [9][10] - 毕业生家庭联合决策现象普遍 父母对薪资预期常高于学生本人 [13] - "慢就业"现象增长 部分选择间隔年厘清职业规划 [14][15] - 文科生拒接9000元/月管培生岗位 后因求职碰壁错失机会 [13] - 求稳心态加重 超过10人竞争单个国企岗位 [9] 政策与市场应对 - 教育部启动"百日冲刺"行动 挖潜政策性岗位与市场化岗位 [1][19] - 科研助理岗等政策性岗位持续扩容 2020年以来累计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19] - 北京市朝阳区民企首次获得非京籍落户指标 释放积极信号 [18] - 高校动态调整专业设置 建立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 [21] - 建议建立动态职位信息系统 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 [21] 职业技能发展 - 计算机专业学生需提前刷题掌握算法/数据结构等实操技能 [3] - 求职者需适应AI面试普及趋势 建立投递进度跟踪系统 [5] - 中等技能劳动者需强化终身学习 应对"就业极化"趋势 [25] - 照料经济岗位需求增长 但需提升职业吸引力匹配大学生预期 [24][25] - 建议从大学早期开展职业规划 重点培养数字化素养与软技能 [25]
【职场观察】 00后择业观变迁的背后
证券时报· 2025-05-20 02:02
00后择业观变迁 - 00后毕业生择业观从"生存需求"转向"自我实现",更重视职业兴趣、工作意义与个人成长,传统择业观以薪资和稳定性为核心,而当代青年更关注职业的成长性、社会价值与个人兴趣 [2] - 00后对灵活就业、自由职业、副业的接受度显著提高,越来越多00后在求职同时将兴趣发挥到极致,兴趣变现成为趋势 [3] - 00后择业从"单一评价"转向"综合平衡",对薪资、工作环境、发展空间、社会价值、生活质量进行综合考量,考公考编"体制内热"、Gap year"慢就业"、转向中小城市追求"宜业宜居"平衡等现象反映了这一变化 [4] 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 - 中国经济面临外部压力和内部困难,对就业市场带来影响,同时00后择业观的转向加剧了"家里蹲"现象 [1] - 中国人口进入老龄化、少子化阶段,企业"有活没人干"与求职者"有人没活干"的结构性就业矛盾突出 [5] 新职业机会涌现 -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布的新职业目录中新增17个新职业和42个新工种,如跨境电商运营管理师、无人机群飞行规划员等 [3] - 小众化需求催生新职业机会,如剧本杀编剧、短视频编导、医疗陪诊员等,消费需求个性化和技术应用智能化推动了新职业的涌现 [3] 政策与企业应对 - 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快构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的意见》,将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 [5] - 高校需以就业为导向优化人才培养供给,弥合高校毕业生与人才市场供需不匹配的鸿沟 [5] - 企业需主动拥抱00后,增加企业文化包容性、改善用工条件、优化管理模式,创建年轻人友好型组织氛围 [5] 代际价值观差异 - 00后父辈多为70后,70后经历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四十年,为下一代积累了优渥物质条件,00后有底气不再仅为钱工作,而是为想做的事工作 [1] - 60后、70后大多不清楚自己究竟想做什么,工作和生活被时代车轮推着向前走,80后到95前是受物质激励效用最大的一代人,代际价值观冲突为当下企业管理提供现实命题 [2]
35岁门槛,要改?
36氪· 2025-03-13 21:37
文章核心观点 - 35岁危机背后的就业困境亟待破除,应营造公平就业环境,减少年龄歧视,完善相关制度,鼓励人们在擅长领域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5][9] 焦虑的前奏 - 很多人在30岁甚至更早开始对35岁产生焦虑,这种焦虑源于就业环境,如大厂裁员、面试失利、考公无门等 [11][12] - 人们进入职场时间不断推迟,2021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16 - 59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3.7年,导致35岁焦虑前置 [13][14] - 年轻人通过继续进修考博、考公考编等方式延迟就业,2023年18.6%的大学生选择“慢就业”,但这带来“恶性循环”,部分行业人才短缺,互联网行业竞争激烈 [17] 错配感 - 35岁后职场晋升难,薪资下降,中国“黄金年龄”从55岁降至35岁,美国近三十年黄金年龄在50岁左右 [23][24] - 考公考编热潮高涨,2025年国考有341.6万人通过资格审查,与录用计划数之比约为86∶1,多地30岁以上考生占比上升 [26] - 大龄考公者会产生错位感,与考公群体格格不入,这是需求错配,造成人力资本浪费 [31][33] 直面危机 - 从事HR工作的李露应对年龄危机较从容,35岁开启副业,分享岗位信息和职场笔记,认为要保证履历竞争力和自身状态 [35][36] - 中国80%以上城镇就业岗位由民营企业提供,副业成为不少人备选项,国内在职做副业的人超8000万,81.7%受访青年感到身边做副业年轻人增多 [38] - 李露所在公司招聘有严格年龄标准,她40岁被裁员,新工作年薪下跌40%,但她为生活接受,还有提前退休规划 [40][41] 重拾信心 - 程泽意识到“铁饭碗”不存在,要保持学习能力,享受工作,相信能应对未知 [47] - 汤妍不将上岸视作终点,上岸后工作可能抹掉过去工作成果,报考编制按大学专业申请岗位不合理 [48] - 应完善劳动法关于就业年龄规定,增加对大龄劳动者教育和职业培训投入,鼓励创造适合岗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