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规范化

搜索文档
收客量增5%、亚洲目的地热度攀升,海外研学市场需求转变
北京商报· 2025-07-16 15:21
暑期已至,不少学生们已经踏上了海外研学之旅,市场也迎来了新的变化。7月16日,北京商报记者从多家教培机构、旅行社了解到,今年暑期海外研学游 需求稳步增长,除了英国等传统研学目的地之外,新加坡、日本等亚洲目的地热度攀升,成为新宠,从整体来看,旅行社收客量同比增长5%。然而,受航 班运力不足、签证周期长及供应链成本高企影响,产品价格仍在高位。当前,家长选择更趋理性,从"走马观花"转向深度体验,科技、文化类主题研学产品 更受青睐。业内人士也指出,目前研学游产品参差不齐、规范化程度不足是市场面临的主要挑战,从长远来看,细分化和规范化将推动行业持续发展。 新加坡、日本研学产品成新宠 暑假海外研学游成为很多家庭的首选,如今越来越多的亚洲研学游产品受到家长们的青睐。 "从今年的报名情况来看,新加坡、日本等目的地产品的销量在持续增长。"一家大型教培企业相关负责人说道,在原来市场中,美国研学游产品的热度最 高,但近年由于航班、签证等多重因素的叠加,以英国为首的欧洲及亚洲受到家长与学生的青睐,研学目的地在变化的同时也在不断扩大范围。 "今年暑期,海外研学游产品的整体价格与2019年相比有所上涨。"田媛坦言,在海外国家研学的成本较 ...
1.5万元,吃住在北大!研学火爆,“家长肯掏钱”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03 20:44
研学市场现状 - 国内研学市场进入特色竞争时代,产品包括沙漠观星、贵州下溶洞、长安出使团、敦煌重走丝绸之路、打造金箔、桑蚕探源等多样化主题 [1] - 名校研学成为暑期主推产品之一,围绕清北的项目尤为热门,收费从5000元至1.5万元不等 [2][5] - 研学项目收费显著高于普通旅游,北京6日研学营普遍收费5000-7000元,而同期限旅游产品仅3000-4000元 [17] 名校研学产品特点 - 高端项目提供沉浸式体验,如北大新燕园校区项目收费14980元,包含4大专题课程和6节讲座,由教授、研究员等授课 [5] - 中端项目以"一日游"为主,如清华一日独立营收费5980元,安排学长分享校园故事 [7] - 低价替代方案为自行预约校园参观,但清北预约难度极高,需抽签且名额紧张,其他名校入园相对容易 [8][12][15] 消费者需求与行为 - 家长支付意愿强烈,部分愿为名校研学支付高达2万元费用,认为可激发孩子学习动力 [5] - 学生群体对名校氛围体验需求明确,初三毕业生愿花费6000元参与项目,高三毕业生认可高价项目若含学术内容 [2][5] - 二三线城市家庭需求增长,市场呈现下沉趋势,消费者更注重性价比与教育价值 [18][19] 行业运营模式 - 机构利用稀缺资源获取溢价,如北大研学项目通过合作解决校园预约难题,散客跟团成主流选择 [2][13] - 产品设计差异化明显,重庆至北京5天研学项目收费6890元,重点包装清北人大探访与专家互动环节 [4] - 部分项目存在"打卡游"倾向,名校日程仅占1/6时间,实际内容与宣传存在差距 [17] 市场竞争与趋势 - 特色研学与名校研学形成双轨竞争,前者强调主题独特性,后者依赖名校IP溢价 [1][5] - 专业度成为痛点,学生期望从"走马观花"转向真实课堂、实验等深度体验 [17] - 香港名校研学项目收费12680元,显示市场向国际化拓展,覆盖哈工大深圳、港大等多所高校 [5]
名校研学热:1.5万“沉浸”北大与抢不到的免费门票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03 17:06
国内研学市场现状 - 国内研学市场进入特色竞争时代,产品涵盖沙漠观星、溶洞探险、丝绸之路重走等多样化主题[1] - 名校研学成为暑期主推产品,尤其清北相关项目收费高达1.5万元,普通一日游项目价格超5000元[2][3] - 家长支付意愿强烈,部分家庭愿意为名校研学支付2万元费用,认为可激发学习动力[3][5] 名校研学产品特征 - 高端项目提供沉浸式体验,如北大新燕园校区住宿+4大专题课程+6节讲座,收费14980元[5] - 中端项目以"一日游"为主,包含学长经验分享和校园探索,收费区间5000-7000元[2][6] - 差异化产品涌现,如深圳香港名校参访项目收费12680元,覆盖4所高校[5] 供需与市场机制 - 清北校园预约难度极高,即时预约名额常秒空,抽签系统被类比"抢火车票"[6][10][13] - 第三方机构通过打包服务解决预约痛点,散客跟团成为主流选择[2][6] - 其他名校入园门槛较低,部分可直接刷身份证进入[14] 行业发展趋势 - 研学产品溢价明显,6日营价格(5000-7000元)比普通旅游(3000-4000元)高40%-75%[15] - 市场呈现下沉特征,二三线城市家庭需求增长,更关注性价比与教育价值[16] - 专业度亟待提升,当前部分项目仍停留在"打卡游",学生期望深度学术体验[15][14]
2025年中国机动车尾气检测行业相关政策、产业链结构、市场规模、重点企业分析及发展前景:机动车保有量持续增长,推动机动车尾气检测需求扩大[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6-25 09:18
行业概述 - 机动车尾气已成为大气污染主要来源,氮氧化物排放占比全国总量34%以上,其中重型货车贡献80% [1][16] - 北京、深圳、成都等城市机动车排放对PM2.5贡献率超40% [1][16] - 国六标准要求检测7大指标:CO₂、CO、NOx、NO₂、O₂、HC及PM(限值3mg/km) [4][5] - 2024年中国机动车尾气检测市场规模达116.06亿元,未来增长动力来自保有量增加(4.53亿辆)及政策趋严 [1][13][16] 检测技术与方法 - 汽油车检测方法:双怠速法(成本低但无法测NOx)、稳态工况法(技术成熟)、简易瞬态工况法(精度高但设备贵) [6] - 柴油车检测方法:自由加速法(操作简易)、加载减速法(反映高负荷排放) [6] - 传感器为核心部件,2024年气体传感器市场规模67.9亿元(占传感器总市场1.67%),O₂和NOx传感器优化燃烧控制 [11] 政策环境 - 2023年天津要求提升尾气检测机构数据质量,2025年九部门推动配置OBD诊断仪/尾气检测仪等专业设备 [7][8] - 政策强化跨部门监管(公安/生态/交通联合),严打数据造假,推动遥感监测技术研发 [7][8] 产业链格局 - 上游:传感器/分析仪/测功机等设备部件 [9] - 中游:安车检测(覆盖全国31省,2024年检测系统收入2.38亿元)、南华仪器(2024年检测设备收入1.16亿元,+12.62%) [21][23] - 下游:终端用户+监管机构(生态环境部/市场监管总局) [9] 竞争格局 - 国有主导:中汽中心/中国汽研(政策技术优势) [18][19] - 民营差异化:安车检测(智能交通方案)、夏阳检测(安徽首家社会化机构) [18][19] - 地方补充:上海汽检(华东华南唯一国家级第三方)、长春检测中心(新能源/智能网联检测) [19] 发展趋势 - 智能化:AI算法优化检测精度,5G支持移动式检测,实现"被动检测→主动预警"转型 [28] - 规范化:区块链防数据造假,第三方检测市场成熟 [29] - 技术多元化:激光光谱(NOx实时ppm级监测)、TDLAS技术及移动检测网络构建 [30] 行业挑战 - 技术迭代压力:新排放标准要求设备/人员持续升级 [25] - 成本高企:设备维护及人力投入大 [26] - 标准不统一:跨区域管理难度大 [27]
统一美容整形价格让求美更安心
北京青年报· 2025-06-21 10:28
行业规模与现状 - 2024年中国美容整形市场规模已接近3000亿元,显示出强劲的消费升级动力[1] - 行业从少数人的奢侈消费转变为大众消费,反映民众生活水平提高和审美观念转变[1] - 行业存在收费名目繁多、项目名称不一、收费标准差距大等乱象,影响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1] 政策规范与影响 - 国家医保局发布《美容整形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首次统一规范价格项目[1] - 指南将项目名称按技术原理归类,避免机构用花哨名称误导消费者,提升透明度[2] - 规范价格体系有助于保障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减少乱收费现象[2] - 政策保留对新技术、新材料的兼容性,允许医疗机构设立加收项和扩展项,支持个性化服务[3] 行业发展趋势 - 政策引导下,行业将向透明化、有序化方向发展,机构需适应规范要求寻找新机遇[3] - 监管部门将加强治理收费乱象,严查不报备项目和虚假低价宣传等违法行为[3] - 消费者需选择正规机构,并在遭遇侵权时积极维权,推动市场良性竞争[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