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理论
搜索文档
【财经观察】“中国邀全球科研人才共商发展之路”
环球时报· 2025-11-17 07:08
科研合作与投入 - 中国已成为全球科研枢纽之一,与国际学者合作紧密[1] - 国际合作是大型科研项目的主流方式,能显著缓解成本压力[2] - 在采购昂贵科研设备时,中国领导层决策迅速高效[5] 天文学领域 - 中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在搜寻活跃射电源和快速射电暴研究中将发挥重要作用[2] - 德国马普地外物理研究所与北京大学科维理天文与天体物理研究所研究团队有非常紧密的合作[1] - 欧洲激光干涉仪空间天线项目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合作,但与中国的合作被视为未来趋势[2] 生命科学与医学领域 - 中国可能拥有全球数量最多的高端显微镜[5] - 建立一套完整的冷冻电子断层扫描技术工作流程需要上千万美元投资[4] - 冷冻电子断层扫描技术可在接近天然状态下展示生物样本,有助于药物开发,目前几乎所有大型医药公司都拥有相关实验[3] 数学与计算科学领域 - 中国出现数学专业人才从美国等国“回流”的现象,这些人才在华获得大量研究机会并培养本土研究人员[7][8] - 未来数学研究将越来越依赖计算机辅助,包括传统计算和人工智能两种模式[6][7] - 使用人工智能解决数学问题可能需要巨大算力,成本非常昂贵[7] - 从国际数学学术刊物的论文投稿数量来看,中国研究团队已具备很强的专业能力[8]
IHES Library:解锁数学物理界的「智慧圣殿」
机器之心· 2025-11-12 21:23
平台定位与核心资源 - 公司运营一个名为“黄大年茶思屋科技网站”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全天候开放的科学与技术交流平台 [2] - 平台新上线IHES Library,引入全球顶级数学研究机构法国高等科学研究所的优质学术视频资源,总计收录2369个视频 [3] - 首期已发布686个课程视频,后续将有1683个视频陆续上线,内容覆盖数学、物理及跨学科领域 [3] 内容质量与学术价值 - 视频资源由8位菲尔兹奖获得者和479位数学家讲授,具备极高的学术权威性 [3] - 内容源自IHES自2013年9月以来的所有科学会议、讲座和公共活动,保证了资源的时效性和完整性 [11] - 资源涵盖从代数几何、非交换几何等基础理论到随机簇模型等前沿突破性研究的解读 [10][11] 具体课程亮点 - 提供Pierre Deligne(1978年菲尔兹奖得主)关于韦伊猜想证明框架和现代代数几何核心语言体系的解析课程 [10] - 包含Alain Connes(1982年菲尔兹奖得主)以算子代数探索时空本质的数学物理交叉课程 [12] - 收录David Ruelle(2022年阿贝尔奖得主)结合奇异吸引子理论对复杂系统中秩序与混沌的剖析 [12] - 提供Maxim Kontsevich(1998年菲尔兹奖得主)关于弦理论与代数几何、量子场论对应关系的课程 [12] 行业趋势与平台价值 - 平台建设顺应AI时代下数理逻辑成为科研中轴、数学为王的行业发展趋势 [4] - 通过引入IHES这一诞生了代数几何革命等重大成果的“智慧殿堂”的核心资源,为研究者提供高阶学习路径 [6][7] - 平台资源强调跨学科思维碰撞,例如数学与理论物理的深度融合,有助于激发创新 [11][12]
该如何理解高维度空间,可以看看这篇文章
搜狐财经· 2025-10-27 00:24
西班牙一个男子醒来后,发现整个世界变得异常安静,除了自己 ,他骇然发现整座城市没有了任何人的踪迹。 所以我在《重构世界》一书中,将意识定义为:"意识是物质逆熵存在的本征。"那么人的意识的定义自然就是:"意识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的本征。"此刻,物 质的定义就是:"物质是意识存在的本源。" 不知所措的他在街区四处游荡,希望能遇见一个活着的人,于是去了商场、医院、机场、学校、警局,所到之处皆空无一人,恍若死城一般……难道人类都 灭绝了?! 观点:假的。 从科学角度分析,而不是通过细节抠图,或者让哈维尔本人做一些事情来验证,该怎么解释。 1、从高维度解释。 本身高维度理论就值得怀疑,就是高于3维空间+1维时间的空间理论就值得怀疑。从哲学角度讲,高维度空间不可想象,不可说。也就是说,对于现在的人 类而言,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很多人会说梦境或者心灵感应就是高维度空间在本空间的折射。 很多人在此会提出疑问,高维度空间和逻辑思维,以及语言系统有关吗?我反问:"没有关系吗?"当你重新审视意识和物质的时候,你会发现,一切似乎刚 刚开始。 正如我在《重构世界》中所写的,当你重新定义意识的时候,你会发现物质和意识就不再是对立的两个概念。 ...
向祖国报告丨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超1000天 “太空母港”引航未来
央广网· 2025-10-01 19:59
中国空间站运营状态与成就 - 中国空间站已在轨稳定运行超过1000天,成为位于地球上空400公里的“太空母港”[1] - 空间站已实现长期有人不间断驻留,是我国在轨系统最复杂、规模最大的航天器组合体[5] - 神舟二十号乘组已在轨驻留5个月,顺利完成了4次出舱活动[3] 空间站建设历程与技术体系 - 空间站从2010年立项,在2021年至2022年的19个月内完成了11次关键发射,实现了“T”字基本构型和“三舱三船”最大构型的在轨组装[6] - 构建了由“天、地、数”三位一体构成的运营体系,包括天上的真实空间站、地面的“电性空间站”以及提供仿真验证支持的“数字空间站”[7] - 该运营体系实现了“365天×24小时”的全年全天候地面值守模式,为航天员在轨安全驻留提供支撑[5][7] 空间站科学实验与应用 - 科研团队在空间站微重力环境中使用国产“银河”操作系统操控“高微柜冷原子干涉仪”,对铷85和铷87原子进行冷却以检验等效原理[8][10] - 冷原子干涉仪技术可应用于空间重力场测绘、引力波探测和暗物质探测,有望突破现有空间惯性测量仪器的极限[10] - 空间站内的“太空菜园”已喜获丰收,展现了太空生命保障技术的进展[3] 国际合作与未来计划 - 中国空间站已邀请包括日本、印度在内的17个国家参与首批科学实验,巴基斯坦航天员已入选,标志着“太空朋友圈”扩大[10] - 按计划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将于10月底发射,与神舟二十号乘组在空间站会师[11]
张朝阳对话诺贝尔奖得主David Gross:解密“时空涌现”“质量起源”
广州日报· 2025-07-12 21:03
物理学前沿理论探讨 - 张朝阳与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戴维·格罗斯探讨物质世界基础构成和物理理论前沿进展,包括强相互作用的"渐近自由"特性、量子引力、弦理论和暗物质探测难题 [2] - 格罗斯教授回顾渐近自由的发现历程,解释夸克禁闭现象,并提到量子色动力学(QCD)理论最终被学界接受的过程 [3][4] - 讨论时空本质,提出时空可能是"涌现现象"而非宇宙基本属性,并援引弦论中的对偶性现象说明空间可能只是特定尺度下的有效近似 [5][6] 质量起源与强相互作用 - 格罗斯教授解释质子质量的来源,指出夸克近光速的运动和强作用力是质子质量的主要贡献者,而非希格斯机制 [7] - 张朝阳总结格罗斯教授观点,强调质子质量的绝大部分来源于内部动能和相互作用能 [7] AI与物理学的关系 - 格罗斯教授澄清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霍普菲尔德的研究属于物理学延伸,而非AI领域,强调"AI仅是工具而非科学" [8] - 格罗斯教授认为当前AI大模型被高估,缺乏真正创造力,无法解决未决难题如黎曼猜想 [8] 算力发展对理论物理的影响 - 格罗斯教授回顾算力从计算尺到超级计算机的演变,指出算力和算法双重革新极大推动了QCD理论等研究进展 [9] - 展望未来计算机科学在算力、算法和AI领域的持续发展将进一步推动理论物理研究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