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间站

搜索文档
面对面丨专访神舟十九号航天员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
央视网· 2025-07-28 05:54
央视网消息:2025年7月9日,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与记者见面会在北京航天城举行,航天员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返回两个多月后,首次 面向媒体与公众正式公开亮相,分享了183天太空驻留的经历与感悟,在接受总台记者专访时,他们讲述了更多细节。 蔡旭哲:从12年到22个月 指令长蔡旭哲时隔仅22个月重返天宫,刷新了我国航天员重返太空用时最短纪录。 蔡旭哲用"太熟悉了"来描述"再来一次"的心情。 "一回到空间站的核心舱,我感觉好像昨天刚走,今天又回来了。" "很快,但是既熟悉又陌生。" 上一次,蔡旭哲执行神舟十四号任务。这次神舟十九号人物,他要带着两个90后一起执行任务。 蔡旭哲:它是在货物出舱的载荷适配器,适配器外面应该有两道锁,通过机械臂自动解锁,正常两道锁都可以解锁,但是有一道锁当时推断没 有解开。这就造成了解锁解了一半,另外一半还在舱壁上卡着。需要用一个临时的工具,把锁拨开,相当于人工解锁。 在天地密切配合下,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成功处置了舱外载荷适配器意外卡滞问题。首次出舱活动9小时,不仅再次刷新了我国航天员出舱 活动时长纪录,也创造了单次出舱时长世界纪录。 面对这个转变,蔡旭哲表示,从"别人带我飞"到"我 ...
神舟二十号乘组在轨两个月 开展了哪些科学实验与试验?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6-26 10:08
神舟二十号任务进展 - 神舟二十号乘组已在轨满两个月 航天员陈冬、陈中瑞、王杰迅速适应微重力环境并完成与神舟十九号乘组的在轨交接 [1] - 4月25日实现中国航天史上第6次"太空会师" 两乘组于27日完成在轨交接 [3] 空间科学实验 - 开展国内首次涡虫空间再生实验 研究空间环境对涡虫再生形态发生和生理行为的影响 [5] - 利用生物技术实验柜开展链霉菌研究 包括生长、发育分化、生物活性物质合成等机制 [7] - 进行"信任与协同机制""视觉运动重力表征""元认知监控研究"等多项心理与行为测试 [7] 出舱任务 - 5月22日完成历时8小时的出舱活动 安装空间碎片防护装置并开展舱外设备巡检 [5] - 此次出舱为中国空间站建设以来第20次航天员出舱任务 [5] 航天员状态 - 三名航天员当前状态良好 各项空间科学实验正稳步推进 [7] - 使用超声诊断仪进行血管检查 并开展记忆滑动测试、力量测试等精细动作测量 [7]
载人航天领域代表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 自立自强发展载人航天
经济日报· 2025-06-18 06:21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展 - 中国空间站于2022年12月31日全面建成,标志着航天强国建设的重要里程碑[1] - 空间站已安全稳定运行,常态化驻留航天员,接纳9个任务乘组进驻,完成6次太空会师[1] - 新一代梦舟载人飞船逃逸飞行试验成功,载人月球探测工程取得重大突破[1] 航天技术发展 - 测控通信系统覆盖率从2003年的15%提升至全程覆盖,实现航天员与地面顺畅的音视频通信[2] - 空间站应用系统突破轻量化、大承载结构动力学等关键技术,支持未来十年科学研究需求[2] - 实验柜设计目标是将地面实验室功能集成到不到2立方米的太空实验环境中[2] 航天员成就 - 神舟十五号指令长费俊龙见证中国航天史上首次"太空会师"并参与空间站建成[1] - 费俊龙作为中国首批航天员,先后执行神舟六号和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1] 未来发展目标 - 以运行好、应用好、发展好空间站和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登月为目标推进工作[1] - 航天团队致力于探索宇宙奥秘,实现航天强国梦想[2]
载人航天工程建设一线5位代表与中外记者交流—— 关键核心技术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权威发布)
人民日报· 2025-06-18 06:05
中国空间站建设成就 - 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标志着飞天梦圆,背后是举国同心的团结奋斗和无数奋斗者的努力 [1] - 空间站关键核心技术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全部国产化,走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展道路 [1] - 空间站总体设计采用自顶向下方法,先进行10个专业功能设计再逐级分解,确保方案最优 [1] 航天工程技术创新 - 载人航天工程由14个大系统、上百个分系统组成,参与单位上千家,涉及数十万科研人员 [2] - 工程团队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不断追求系统优化,不重复走老路 [2] - 为降低风险,工程全线累计制定上万项故障预案,论证材料达几麻袋 [2] 航天员训练与执行 - 航天员在地面进行数百次甚至上千次训练,达到肌肉记忆程度 [4] - 航天员在轨期间日程安排紧凑,需要密切关注各项操作和监测任务 [3] - 航天员对飞行器设计充满信心,表示"没有必要害怕" [3] 着陆场系统改进 - 主着陆场从内蒙古四子王旗调整到东风场区,地形由草原变为戈壁 [4] - 针对沙漠着陆风险,改用地面搜救分队承担主要搜索救援任务 [5] - 搜救团队开展百余次沙漠越野训练,克服高达百米、倾角超50度的沙山挑战 [5] 空间应用系统发展 - 空间站实验柜突破轻量化、大承载结构动力学设计技术难题 [6] - 实验柜承载比达到国际空间站2倍以上,满足未来10年科学研究需求 [6] - 目前已在果蝇、斑马鱼、水稻、复合材料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6]
“感觉良好”背后,中国航天员的信心和底气来自哪里?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17 22:21
中国载人航天技术发展 - 航天员出舱时的"感觉良好"源于地面充分训练和对中国航天技术装备的高度信心[1] - 2003年测控通信系统覆盖率仅15%,现已实现全程覆盖,保障航天员与地面顺畅通信[2] - 神舟十九号飞船因天气推迟返回时,应急预案迅速启动,实现"舱落机到",展现高安全性和可靠性[2] 载人航天工程管理体系 - 采用行政指挥系统和设计师系统两条线管理,贯穿工程各层级,实现无死角管理[2] - 对总体技术、科研质量和条件建设统一管理,克服传统模式脱节问题[3] - 通过"总体先行、各方参与、全局最优"理念,整合14个大系统、百余家单位协同工作[3] - 建立"横到边、纵到底"的全要素、全过程科学管理体系[3] 空间站运营与未来发展 - 中国空间站目前安全稳定运行,已接纳9个任务乘组,进行6次太空会师[3] - 空间站正发挥国家太空实验室职能,有序开展各项空间应用实验[3] - 将研制并择机发射扩展舱段以提升空间站能力[3] - 新一代梦舟载人飞船逃逸飞行试验成功,标志载人月球探测工程取得重大突破[4] - 当前工作重点为运行好空间站和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登月[4]
两度飞天!费俊龙亮相国新办讲述航天员“感觉良好”背后底气
南方都市报· 2025-06-17 21:27
航天员费俊龙的经历与分享 - 费俊龙是中国首批航天员,曾执行神舟六号和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见证中国空间站建成 [2] - 2022年11月执行神舟十五号任务时,参与中国航天史上首次"太空会师" [2] - 费俊龙在太空任务中担任指令长角色,与聂海胜、邓清明、张陆等航天员合作 [2] 航天员的工作状态与训练 - 航天员在太空日程安排紧凑,需密切关注操作动作、流程和设备安装调试监测 [4] - 地面训练极为严格,每个动作流程可能经过上千次训练,出舱流程需几十至几百次反复验证 [5] - 通过高强度训练形成肌肉记忆,达到无需视觉辅助即可完成操作的程度 [5] 中国航天事业发展 - 目前地球轨道运行着两个空间站:中国空间站和国际空间站 [5] - 中国空间站已建成并投入运营,费俊龙公开邀请国际友人到"天宫"空间站做客 [5] - 航天员对载人航天设备充满信心,认为火箭、飞船和空间站设计精良 [4]
自立自强 逐梦太空——5位载人航天领域代表共话飞天征途
新华社· 2025-06-17 21:12
中国载人航天发展历程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30多年来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千年飞天梦圆到首次太空行走再到空间建站的跨越式发展 [1] - 空间站系统核心关键技术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全部国产化,走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道路 [1] - 天和核心舱科学实验柜推动复合材料、新型合金材料等领域取得国际突破进展 [1] 航天工程管理体系 - 采用行政指挥系统和设计师系统双线管理模式,统一管理总体技术、科研质量和条件建设 [2] - 通过"总体先行、各方参与、全局最优"理念整合14个大系统、百余家参研单位 [2] - 着陆场系统采用"螺丝钉"协作机制,形成规模达万人级别的系统工程协作网络 [2] 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 - 梦舟载人飞船零高度逃逸飞行试验成功,标志载人月球探测工程取得重要突破 [5] - 推动航天技术向生物制药、材料、能源、制造等领域转移转化,促进产业升级 [5] - 科学实验柜模型展示显示中国空间站具备国际领先的实验条件 [1] 国际合作与开放共享 - 中国空间站被定位为"国家名片",坚持开放共享、合作共赢理念 [3] - 已启动选拔训练巴基斯坦航天员项目,形成南南合作新模式 [3] - 航天测控通信网络升级可为全球航天活动提供测控资源支持 [3] 航天精神与文化传承 -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被总结为航天事业发展的核心精神密码 [2] - 神舟十五号乘组4次出舱任务体现"感觉良好"的扎实训练成果 [2] - 航天工程管理强调技术创新、科学管理与团队协作的有机结合 [3]
出差将满月 神舟二十号乘组都干了啥?
央视新闻· 2025-05-22 17:52
空间站环境适应与交接 - 神舟二十号乘组进驻中国空间站后首先熟悉环境 并与神舟十九号乘组完成"太空换班" 交接内容包括飞行器状态设置 在轨物资管理 延续性工作进展等[1] 空间站设备维护与升级 - 完成核心舱节点舱径向舱门空间碎片防护装置在轨安装 通过物理防护降低微小空间碎片撞击风险[3] - 对再生生保系统 饮水分配器 太空跑台等设备进行维护及组件更换 开展舱内环境清洁与物资整理[7] - 对站内3套舱外航天服进行定期检查维护 完成设备状态检查与设置 为出舱活动做准备[9] 空间生命科学实验 - 开启国内首次"空间微重力和辐射环境对涡虫再生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探索"实验[3] - 在问天实验舱对生物技术实验柜内样品进行观测 完成固体培养样品采集 获取数据支持细胞组织培养模块微生物效应机制研究[5] 航天医学实验 - 将上行细胞实验单元转运至人系统研究机柜医学样本制备装置进行培养 定期进行样本手动观察 回收与保存 支持微重力环境下细胞生长研究[5] - 完成听力测试 超声检查 动态心电血压测量 运动肺功能检查等医学检查 获取数据监测航天员健康状况[9] 在轨训练与应急演练 - 开展首次医疗救护在轨训练 熟悉微重力环境下救护操作方式与施力特性[7] - 进行首次全系统压力应急演练 模拟内部失压情况下天地协同紧急处置流程[7]
焦点访谈|从“短期驻留”到“长期稳定运行” 回望中国空间站四年成长路
央视网· 2025-04-30 23:01
神舟十九号返回任务 - 神舟十九号飞船于4月30日13时08分在东风着陆场顺利返回,三名航天员蔡旭哲、宋令东和王浩泽平安归来,比原计划推迟一天[1] - 返回过程历时8个多小时,返回舱反推发动机在离地面最后一米时工作,确保平稳着陆[3] - 着陆点从常规的西区改为地形更复杂的东区,搜救团队通过前期专项训练和实地勘察保障任务顺利完成[5] 中国空间站运营进展 - 自2021年4月29日天和核心舱发射以来,已完成8个乘组往返,第9个乘组(神舟二十号)已接替在轨值班[7] - 空间站设备状态良好,处于"青少年时期",柔性太阳翼、核心控制系统等长期设计发挥预期作用[7] - 过去四年完成数十次软件升级重构,无线通信系统完成在轨换代,覆盖范围和稳定性提升[9] 空间站技术升级与维护 - 新增智能设备包括陪伴机器人"小航"和管道内窥镜,物资管理系统加入语音交互功能[9] - 神十九乘组完成3次出舱活动,成功处置载荷适配器卡滞等意外情况[9] - 建立年度状态评估机制,监测太阳能电池翼发电能力等关键指标,目前未发现性能衰退[11] 太空科学研究成果 - 本次带回的科研样本包括三代同堂的果蝇和二次飞行的人体心肌细胞,聚焦长期太空适应研究[13] - 各乘组定期开展航天医学实验,监测血压、骨密度等指标,测试微重力下的认知能力[13] 运载火箭与未来规划 - 长征五号B火箭将低轨运载能力提高2.5倍以上,未来通过优化箭体设计和产品稳定性支持后续舱段发射[15] - 2025年计划实施更密集的航天任务,推动空间站持续扩展和长期运行[15]
太空会师!“全家福”来了
人民日报· 2025-04-25 06:53
中国空间站任务进展 - 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成功与空间站组合体对接并进入轨道舱 [1] - 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于北京时间2025年4月25日1时17分打开舱门迎接神舟二十号乘组 [1] - 这是中国航天史上第6次实现"太空会师" [1] - 两名指令长时隔3年再次在"天宫"空间站相聚 [1] - 两个乘组拍摄"全家福"并向全国人民报平安 [1] - 6名航天员将共同在空间站工作生活约5天完成既定任务 [1] 中国航天成就 - 中国空间站项目持续取得重大进展 [2] - 航天工程展现了中国在太空领域的技术实力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