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间站
搜索文档
太空千日 收获满满(科技视点·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人民日报· 2025-11-03 06:21
中国空间站运行成就 - 中国空间站已全面建成并安全平稳运行超过1000天,累计支持7个航天员乘组在轨工作生活,支撑200余项空间科学与应用项目[8][9] - 空间站采用最新一代商用无线通信技术,确保航天员舱内及舱外无线通信稳定畅通[10] - 空间站开展了智能物资管理系统升级,安装智能门禁系统以自主记录物资转移位置,大幅节省航天员精力并提高物资管理效率[10] 空间站设施升级与优化 - 空间站为航天员设置了专门的锻炼区,并新增“核心肌肉锻炼装置”以强化核心肌肉功能,减缓肌肉萎缩[9] - 空间站更换了睡眠区的门,采用新型材料、新结构及锁合设计,实现更好的隔音隔光效果[10] - 空间站内建立了“太空菜园”,成功在微重力环境下培育生菜、水稻、拟南芥等植物,以及果蝇、斑马鱼、涡虫、小鼠等动物[10] 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 - 空间站核心舱、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共有25个标准实验空间,其中14个实验柜由中国科学院研制,承载比达到国际空间站的2倍以上[13] - 空间站科学实验项目覆盖空间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空间材料科学、微重力基础物理等领域,部分项目进展超出预想并带来额外惊喜[12][14] - 在微重力条件下开展的铟硒半导体晶体生长研究获得高质量铟硒单晶,其场效应晶体管原型器件电子迁移率比地面器件提高3至4倍,关键指标显著提升[14] 空间站运营与技术支持 - 中国空间站运营体系由天上的空间站、地面的“电性空间站”和“数字空间站”共同构成,为长期在轨稳定运行提供强力支撑[16] - 地面保障支持团队坚持“365天×24小时”全年全天候值守模式,开展数据监视、健康趋势判读、重大任务支持及故障处置等任务[16] - 团队未来将探索发挥中国空间站“太空母港”作用,通过制定标准化服务模式及接口,开展各领域飞行器在轨服务,并扎实推进“巡天空间望远镜”研制任务[17] 空间站智能化与未来发展 - 空间站引入了“悟空”人工智能语言大模型、管道检测机器人、“小航”机器人等人工智能助手,为航天员在轨工作提供智能化、专业化帮助[11] - 后续中国空间站将迎来更多样性的来访飞行器,面临更密集的交会对接任务,并开展舱段扩展以建成“十”字构型,增加对接口并提升驻留和载荷支持能力[11] - 团队目标是在下一个1000天持续引进更先进科学技术,提升空间站智能化、自主性水平,以更好地支持航天员在太空工作生活[11][17]
神舟飞天 再问苍穹·“数”说星辰征途
央视网· 2025-11-02 02:45
交会对接技术突破 - 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首次实施3.5小时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创造了神舟飞船与空间站交会对接的最快纪录 [1][3] 航天员乘组构成与任务 - 两名指令长实现第二次太空会师,体现了乘组经验的传承 [4] - 航天员乘组由70后、80后、90后构成,具象化中国航天精神的薪火相传,计划开展为期6个月的驻留任务 [6] - 两个航天员乘组将在中国空间站共处约5天,完成各项既定工作,考验空间站长期驻留能力 [8][10] 空间站科学实验 - 4只小鼠作为实验对象搭乘飞船进入空间站,将开展为期5到7天的空间环境适应性和应激响应研究 [7] 空间站运营里程碑 - 6名航天员实现胜利会师,多乘组在轨轮换模式为空间站常态化运行积累宝贵经验 [11] - 此次会师是中国航天史上的第7次太空会师 [1][13]
神舟二十一号|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顺利进驻“天宫” 中国航天员完成第7次“太空会师”
新华社· 2025-11-01 05:25
新华社北京11月1日电(记者高蕊)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在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成功 实现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后,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从飞船返回舱进入轨道舱。北京时间2025年11月1 日4时58分,在轨执行任务的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顺利打开"家门",欢迎远道而来的神舟二十一号航 天员乘组入驻中国空间站,这是中国航天史上第7次"太空会师"。两名指令长继三年前首次"太空会 师"后再度相聚"天宫"。随后,两个航天员乘组拍下"全家福",共同向牵挂他们的全国人民报平安。 后续,两个航天员乘组将在空间站进行在轨轮换。其间,6名航天员将共同在空间站工作生活约5天时 间,完成各项既定工作。(完) ...
为孩子们解锁航天的奥秘
北京晚报· 2025-10-31 15:20
▌高志强 《冲向星辰的火箭科学》 大山楂丸船长 楚龙飞 著 大山楂丸船长 绘 大光文化 《冲向星辰的火箭科学》巧妙地利用了这种张力,从"地球摇篮"概念出发,科普人类文明在宇宙中的定 位,引导读者思考我们为何要突破大气层的束缚,驶向深空,将火箭从一种简单的推进工具升华为文明 跃迁的象征。接着又以时间线为脉络,铺展了一幅跨越千年的火箭进化图景——古代战争中用于信号传 递、火力攻击的"神火飞鸦"是火箭雏形,万户飞天是人类对飞天梦想的最初悲壮尝试,工业革命后火箭 进入工程实践阶段,"火箭之父"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用纸笔推演出现代火箭的理论基础,而冯·布 劳恩则将理论变为现实研制出V-2火箭,开启了太空时代的大门。此后,太空就从禁区变成人类竞逐的 舞台,美苏冷战催生了登月奇迹,钱学森归国,为中国的"两弹一星"奠定了关键基础并带领团队开创航 天事业,旅行者一号飞往太阳系边缘,再到如今SpaceX实现火箭回收、北斗导航全球组网、中国空间 站建成运营、探月探火双线推进。 更难得的是,书中还创造了一只名为"飞鸭"的拟人卡通小黄鸭形象。它是贯穿全书的导览者,会用有趣 的手绘漫画插图为我们讲解火箭的工作原理、轨道计算与姿态控制 ...
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乘组就位 神舟再穿九霄云!
新华网· 2025-10-31 10:58
统筹:李志晖 策划:储学军 柳刚 车玉明 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乘组即将出征!解放军分社、新华网对执行此次任务的三名航天员进 行了独家专访。执行此次任务的3名航天员分别是:二度飞天的指令长张陆,首次圆梦太空的飞行工程 师武飞、载荷专家张洪章。三名航天员将乘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奔赴中国空间站,接替太空出差半年 的神舟二十号航天员。神舟再穿九霄云,中国空间站永远值得期待。 执行:李国利 马轶群 孙佳悦 记者:刘旭 张斌 刘艺 黄一宸 李明刚 王春涛 编导:岳梦迪 伍浚心 摄像:陈琳 王瑞林 制作:张睿 徐菁 专业指导:邓孟 马拓 占康 ...
心怀凌云壮志 逐梦星辰大海——记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
新华社· 2025-10-30 23:56
新华社酒泉10月30日电 题:心怀凌云壮志 逐梦星辰大海——记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 李国利、占康、刘艺 "能够再次为祖国出征太空,于我而言,是至高无上的荣耀。"张陆说。 不同的是,这一次,他将作为指令长带领乘组出征。 胸前飞行荣誉标上的那颗星,不仅代表他曾经一次进入太空,更是一枚用12年如一日艰辛训练换来 的"勋章"。 金秋十月,弱水汤汤,胡杨正黄,巴丹吉林沙漠深处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迎来一年中最美时节,中国载 人航天2025年度最后一场问天大戏帷幕正徐徐拉开,将无数期待与梦想融入塞北的秋日长空—— 10月30日上午,执行神舟二十一号任务的3名航天员在问天阁首次公开亮相:航天驾驶员张陆时隔两年 多再度叩问天宫,以丰富经验扛起指令长重任;第三批航天员武飞、张洪章则首度圆梦太空,分别以航 天飞行工程师、载荷专家的身份开启人生的"太空首秀"。 这是继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之后,再次由3种类型航天员构成的乘组,涵盖了"70后""80后""90后"三 个年龄段。 神舟再穿九霄云,逐梦苍穹写新篇。 根据计划,他们将于10月31日深夜搭乘神舟飞船,从这片见证过无数奇迹的西北大漠飞赴中国空间站。 每一次箭指苍穹的升空,都是对过 ...
航天员武飞:最年轻的“90后”航天员如何亲手“触摸”星辰?
央广网· 2025-10-30 13:52
航天员武飞个人背景与飞天梦想 - 航天员武飞出生于1993年,是航天员大队中最年轻的成员,1993年出生于内蒙古包头市达茂旗 [1] - 其飞天梦想始于2003年目睹神舟五号返回舱在内蒙古着陆,从小是军事迷,初中高中时期喜欢阅读军事杂志 [1][2] - 他顺利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毕业后进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从事航天相关工作,后通过选拔成为第三批航天员 [2] 航天员选拔与训练挑战 - 在离心机选拔考核中首次感受到8个G的重力负荷,面部肌肉变形且几乎无法呼吸 [2] - 2025年6月20日进行了出舱程序训练,2025年6月24日进行了飞船模拟器训练 [3][5] - 团队经历了艰苦的"睡眠剥夺训练",在生理心理极限下依靠队友支持(如打快板、讲笑话)保持清醒 [7] - 2023年7月6日进行了水上救生训练 [8] 航天飞行工程师角色与知识体系转变 - 成为航天飞行工程师后学习模式发生根本转变,从追求专业深度转变为构建知识广度,需涉猎十多个关键分系统 [4] - 其角色被比喻为中国空间站的"管家",需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负责监测环控生保、GNC、通信、能源、仪表等十多个分系统 [4][5] - 工作内容包括通过仪表监测保证系统正常运行,对异常故障进行维护维修升级,并参与新技术验证 [5] 神舟二十一号乘组团队构成与协作 - 乘组为跨越代际的团队,包括"70后"指令长张陆、"80后"载荷专家张洪章和"90后"航天飞行工程师武飞 [6] - 团队协作强调互补,指令长经验沉稳提供安全感,载荷专家对科学实验执着追求,航天飞行工程师富有创新想法 [6] - 团队默契度高,在应急故障处置训练中仅凭眼神和直觉即可实现默契分工和角色互换 [6] - 2025年8月21日三名航天员共同进行了机柜设备操作训练 [7] 个人情感与任务期待 - 出征太空携带了一棵迷你向日葵,象征积极向上的状态,也因其女儿小名叫小葵,以此感受家庭温暖 [1] - 对空间站任务充满期待,将其视为一部"立体而浩瀚的百科全书",渴望翻阅和书写新知识 [8] - 认为成长的最大方法是读书,秉承父母"知识改变命运"的教诲,坚信人可平凡但不可放弃成长 [8]
刷新两个“最”!神二十乘组“太空出差”渐入尾声 | 中国空间站周记上“新”↓
央视网· 2025-10-19 17:25
央视网消息:由陈冬、陈中瑞和王杰组成的神二十乘组在轨已经170余天,"太空出差之旅"渐入尾声。目前,中国空间站内各项在轨工作有序 推进,多项空间科学实(试)验按计划开展。 多领域空间科学实(试)验推进 在航天医学实验领域,乘组使用笔记本电脑、相关设备及软件完成了上下视野研究、执行功能训练、元认知监控研究等多项实验的行为测试。 并通过脑电实验,获取相关实验项目所需数据,有助于揭示长期空间飞行对航天员感知和认知能力的影响。 同时,利用视功能测量仪主机、眼动仪和测试软件,开展了视觉运动重力表征等项目研究工作。乘组在轨完成了唾液样本采集与冻存相关工 作,开展长期空间飞行肠道菌群变化对机体代谢及肠胃功能影响的研究。利用太空拉曼光谱仪,对尿液样本中的代谢组分进行检测,所采集信 息将用于进一步修正和完善相关特征代谢物指标体系和评判准则。 空间材料科学领域相关实验持续开展,乘组完成无容器柜实验腔体样品清理、样品更换,轴心机构电极维护、视窗盖镜片更换等工作。在空间 新技术与应用领域,完成了第五批微生物防控技术培养芯片试验样品安装工作。 航天员身体健康保障进行时 在健康维护与保障方面,乘组完成了腹部、肌肉、心血管等方面超声检查, ...
向祖国报告丨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超1000天 “太空母港”引航未来
央广网· 2025-10-01 19:59
中国空间站运营状态与成就 - 中国空间站已在轨稳定运行超过1000天,成为位于地球上空400公里的“太空母港”[1] - 空间站已实现长期有人不间断驻留,是我国在轨系统最复杂、规模最大的航天器组合体[5] - 神舟二十号乘组已在轨驻留5个月,顺利完成了4次出舱活动[3] 空间站建设历程与技术体系 - 空间站从2010年立项,在2021年至2022年的19个月内完成了11次关键发射,实现了“T”字基本构型和“三舱三船”最大构型的在轨组装[6] - 构建了由“天、地、数”三位一体构成的运营体系,包括天上的真实空间站、地面的“电性空间站”以及提供仿真验证支持的“数字空间站”[7] - 该运营体系实现了“365天×24小时”的全年全天候地面值守模式,为航天员在轨安全驻留提供支撑[5][7] 空间站科学实验与应用 - 科研团队在空间站微重力环境中使用国产“银河”操作系统操控“高微柜冷原子干涉仪”,对铷85和铷87原子进行冷却以检验等效原理[8][10] - 冷原子干涉仪技术可应用于空间重力场测绘、引力波探测和暗物质探测,有望突破现有空间惯性测量仪器的极限[10] - 空间站内的“太空菜园”已喜获丰收,展现了太空生命保障技术的进展[3] 国际合作与未来计划 - 中国空间站已邀请包括日本、印度在内的17个国家参与首批科学实验,巴基斯坦航天员已入选,标志着“太空朋友圈”扩大[10] - 按计划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将于10月底发射,与神舟二十号乘组在空间站会师[11]
“天问二号+中国空间站”共绘航天强国蓝图 请收下这份来自太空的“祝福”
央视网· 2025-10-01 12:21
天问二号任务进展 - 国家航天局发布天问二号探测器与地球合影图像,图像由机械臂监视相机拍摄,包含五星红旗、白色返回舱和蓝色地球[1][3] - 天问二号任务计划通过一次发射完成对小行星2016HO3的探测取样返回,以及对主带彗星311P的科学探测[5] - 探测器已在轨飞行125天,完成采样装置展开、设备自检等测试,状态正常,当前与地球距离约4300万千米,与小行星2016HO3距离约4500万千米[7] 中国空间站运营状态 - 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陈冬、陈中瑞、王杰)在距地球400公里外的中国空间站送上国庆祝福,并身穿写有“祖国是照亮一切的光”的红色上衣[8] - 航天员乘组已顺利完成四次出舱活动,空间站内的“太空菜园”喜获丰收,后续将继续完成科学实验并准备迎接神舟二十一号乘组[12][16] - 航天员陈冬亲历中国空间站三舱T字构型在轨组装完成,指出空间站应用发展成果丰硕[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