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暗物质探测
icon
搜索文档
基础研究不基础:上海科技创新从“上天入海”到“意念控制”
第一财经· 2025-11-13 21:21
上海基础研究投入与成果 - 2024年基础研究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预计为11%左右 [1] - 2024年承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37项,获资助金额34.26亿元,较上年增长2.7% [1] - 2024年1-6月发表三大顶刊论文101篇,占中国总数31.6%,数量和占比均提升 [1] 重大基础研究项目进展 - PandaX团队在四川锦屏山2400米深岩层下探寻暗物质,坚守16年,研制国际上第一个多吨级液氙实验装置 [2] - 2023年7月首次观测到太阳中微子和原子核相干弹性散射迹象,标志液氙实验达到里程碑式灵敏度 [4] - "海铃计划"团队在海南水下3500米深处建设新一代深海中微子望远镜,预计2030年前后建成,涵盖粒子物理、天文、海洋工程等多学科交叉 [5] - 李政道研究所聚集130多位来自全球17国青年学者,其中40%为国外科学家 [5] 科研体制机制创新 - 李政道研究所对年轻科学家实行国际小同行评估制度,聚焦创新能力、未来潜力、国际影响力三维度,不看"帽子"、不数论文 [6] - 上海统筹布局战略导向、前沿导向、市场导向基础研究,加快推进"基础研究先行区"建设 [6] - 2021年发起"探索者计划",合作企业从2家拓展至2023年底的12家,包括7家民营企业 [7] 未来产业前沿布局 - 上海提出突破前沿颠覆性技术,体系化布局建设未来产业集聚区 [8] - 作为首批布局脑机接口城市,上海提出2027年前脑机接口创新生态初步构建 [9] - 已形成覆盖侵入式、半侵入式和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的完整研发体系 [11] - 目标2027年前实现高质量脑控,半侵入式产品国内率先临床应用;2030年前实现高质量控脑,产品全面临床应用 [11] - 华山医院通过脑机接口治疗癫痫、中风及渐冻症患者,未来目标让盲人"看见"、失语者"说话" [12]
第五期“留学报国 智汇金陵”院士分享会成功举办 为南京科技产业创新注入新动能
扬子晚报网· 2025-09-15 20:30
活动概况 - 第五期“留学报国智汇金陵”院士分享会于9月13日在南京科技馆成功举行 [1] - 活动由南京市委统战部指导,南京欧美同学会与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联合主办 [1] - 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吴勇强出席并致辞,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常进作主题分享 [1] - 参会人员包括两院院士、海归人才及国际专家代表共180余人 [1] 核心观点与领导致辞 - 南京坚持以开放姿态汇聚全球创新资源,留学人员是推动科技合作与城市创新的重要力量 [1] - 寄语留学人才坚定报国信念,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战略与南京实践 [1] - 发挥桥梁作用促进人才与产业精准对接,拓展国际联络吸引更多海外高层次人才来宁发展 [1] - 共同助力南京打造具有全球吸引力的创新创业高地 [1] 科技成果与展览 - “2025南京欧美同学会留学报国科技创新成果展”正式启动 [2] - 常进院士向南京科技馆捐赠“悟空号”卫星模型 [2] - 30位留学人员代表携科技成果入展,覆盖空间探测、生物医药、智能装备、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 [2] - 成果展集中呈现海归人才在南京创新的最新进展与落地成效 [2] 主题分享与圆桌对话 - 常进院士以《“悟空号”的前世今生》为题,分享其科研团队在暗物质探测卫星研制中的攻坚历程 [1] - 介绍“悟空号”在卫星载荷精度提升、在轨数据处理等关键环节的突破,展现我国在空间探测领域的先进实力 [1] - 圆桌对话主题为“新世界秩序下基础科学与科技创新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探讨大科学协作、跨国平台搭建、企业创新与全球资源对接等议题 [2] - 强调基础科学突破离不开开放协作,科技创新需要扎根本土、面向全球 [2]
张朝阳对话诺贝尔奖得主David Gross:解密“时空涌现”“质量起源”
广州日报· 2025-07-12 21:03
物理学前沿理论探讨 - 张朝阳与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戴维·格罗斯探讨物质世界基础构成和物理理论前沿进展,包括强相互作用的"渐近自由"特性、量子引力、弦理论和暗物质探测难题 [2] - 格罗斯教授回顾渐近自由的发现历程,解释夸克禁闭现象,并提到量子色动力学(QCD)理论最终被学界接受的过程 [3][4] - 讨论时空本质,提出时空可能是"涌现现象"而非宇宙基本属性,并援引弦论中的对偶性现象说明空间可能只是特定尺度下的有效近似 [5][6] 质量起源与强相互作用 - 格罗斯教授解释质子质量的来源,指出夸克近光速的运动和强作用力是质子质量的主要贡献者,而非希格斯机制 [7] - 张朝阳总结格罗斯教授观点,强调质子质量的绝大部分来源于内部动能和相互作用能 [7] AI与物理学的关系 - 格罗斯教授澄清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霍普菲尔德的研究属于物理学延伸,而非AI领域,强调"AI仅是工具而非科学" [8] - 格罗斯教授认为当前AI大模型被高估,缺乏真正创造力,无法解决未决难题如黎曼猜想 [8] 算力发展对理论物理的影响 - 格罗斯教授回顾算力从计算尺到超级计算机的演变,指出算力和算法双重革新极大推动了QCD理论等研究进展 [9] - 展望未来计算机科学在算力、算法和AI领域的持续发展将进一步推动理论物理研究 [10]
科学大讲堂传递科技创新“火种”
新华社· 2025-05-24 21:25
科技前沿探索 - 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位于四川雅砻江锦屏大河湾地下2400米处,是世界埋深最深、空间最大的深地实验室,用于暗物质探测等宇宙研究[4] - 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教授岳骞指出宇宙中约5%为普通物质,27%为暗物质,研究暗物质旨在突破人类对基本粒子和宇宙本质的认知边界[7] -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特聘研究员江宁团队首创脑外科辅助脑机接口技术,通过电生理信息实时高精度勾画肿瘤边界,显著提升手术成功率[7] 高铁技术创新 - 中国科学院院士翟婉明团队攻克列车动力学难题,解决提速与桥梁安全问题,推动中国高铁从时速70公里提升至350公里,创世界第一运营速度[8] - 翟婉明表示中国正在推广更多交通创新解决方案,当前想象可能仍显匮乏,科学魅力在于不断解构"不可能"[9] 航天科技发展 - 航天员叶光富分享载人航天幕后故事,包括十年备战挑战、发射生理负荷及太空体验,展现从普通少年到航天英雄的奋斗历程[2] - 叶光富强调坚持脚踏实地、奋力拼搏可实现仰望星空的梦想,并以天宫课堂趣味实验展示航天科技魅力[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