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城市微更新
icon
搜索文档
“一半烟火,一半潮流” 微更新的老菜场如何成功出圈?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8-29 15:22
"老菜场"是位于西安碑林区的一个城市微更新项目。 在城墙脚下,咖啡馆、小吃店、书店,出现在了原来的综合市场边。方便附近居民的同时,也让这里 成为年轻人和众多游客的打卡地。究竟这个"一半烟火,一半潮流"的老菜场,是如何成功出圈的呢? 在陕西西安市碑林区城墙根下的信义巷,街坊们吃过早饭,就会到建国门综合市场遛弯、买菜,累了可以找个地方喝个咖啡,饮个茶。 2019年,在政府的引导下,老菜场的改造工作全面铺开,拆除违建,建天桥、连廊,重新划分市场的功能性区域,招募不同的业态入驻,吸引青年人来此创 业。 2023年,杨漫修从国外留学归来,因为看好老菜场的发展前景,他在这里开了一家火锅店。不仅能够就近买到新鲜的食材,还能订购很多特殊的调味品。 消费者 朱雪莉:生活气息再加上一些文化气息,还有一些创意的小店,我觉得非常好。 建国门综合市场所在地的前身是西安市平绒厂。1998年,厂子停产后,平绒厂将部分厂区改建成建国门综合市场,经营的主要是蔬菜、肉蛋禽和日用品,能 满足周边近10万居民的生活需求。 西安老菜场市井文化创意街区发起人 全建彪:我们并不想拆掉西安人这样市井烟火气的"魂",因为老街巷这个老建筑都是老的生活方式的载体 ...
辉煌60载 魅力新西藏丨城市微更新 卫星视角看变化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8-21 09:45
城市绿化与公园建设 - 拉萨团结公园全面开放成为新城市地标 [1] - 林芝市公园总数达25个 总面积约140万平方米 [9] - 计划新建13个口袋公园和15万平方米大型综合公园 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目标 [11] 防沙治沙与植树造林 - 阿里地区试种40多个树种 10多个能完全适应当地环境 [3] - 人工林面积达21.4万余亩 [5] - 计划3年内在重点区域植树造林10.34万亩 [5] 旧城改造与城市更新 - 昌都市2012年启动旧城改造 茶马广场从土坯房变为繁华商业区 [14] - 城市功能区按类规划 政治商业教育片区提质增效 [17] - 主干道全面亮化 夜间出行条件显著改善 [17] 生态环境指标提升 - 全区森林覆盖率提高至12.31% [20] - 城市绿地面积达9248公顷 较2020年末增加3115公顷 [22] - 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7.67平方米 [22] 城镇化与乡村建设 -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近40% [20] - 建成800多个高原和美乡村 [20] - 基本实现道路沿线300米范围内口袋公园全覆盖 [9]
“微更新”建好城市口袋公园
经济日报· 2025-08-14 06:05
城市更新政策导向 -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 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1] - 口袋公园作为城市微更新的典型实践 正以小切口撬动民生大改善 [1] 口袋公园建设现状 - 2023年上半年全国新开工建设口袋公园3420个 截至6月底全国已建设超5 4万个 [1] - 建设口袋公园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和交流互动新空间 彰显城市治理文明 [1] 城市空间优化策略 - 优先覆盖老旧城区和高密度社区等绿地不足区域 实现公共资源普惠化 [1] - 借助大数据分析和社区调研 精准聚焦居民需求 盘活边角地和闲置地 [1] - 打造15分钟绿色宜居生活圈 重构城市空间价值 [1] 口袋公园功能升级 - 突破传统绿地功能局限 打造休闲+健身+文化+社交的复合型场景 [2] - 加强适儿化 适老化和无障碍设计 满足多样化需求 [2] - 通过微景观和文化墙等融入历史记忆和民俗传统 成为城市文化露天博物馆 [2] 运营管理模式创新 - 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 秉持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理念 [2] - 推行园长制和志愿服务 鼓励居民参与设计和维护 [2] - 形成群策群力 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 [2] 城市发展模式转型 - 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优化 从空间改造升级至场景营造 [2] - 通过公园+模式拓展深化 释放方寸之地的民生红利 [2]
南阳摩根吾悦广场摩根街区亮灯仪式盛大启幕:点亮城市未来,重塑消费“夜”态
搜狐财经· 2025-07-15 17:25
7月14日晚19点,备受瞩目的南阳摩根吾悦广场:摩根街区亮灯仪式在璀璨星光中盛大举行。作为城市文化与经济发展的新地标,摩根街以一场融合科技、 艺术与人文的灯光盛典,正式宣告其作为南阳城市"夜经济"领航者的全面启航。本次活动吸引了政府代表、企业家、文化学者及市民千余人共同见证,成为 城市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的又一里程碑。 高度:以光为媒,诠释城市战略新维度 作为卧龙区规划重点打造的特色商业街区,摩根街的灯光不仅是物理空间的点亮,更是城市产业升级、文化自信与国际视野的象征。摩根街构建起"人文 +消费+生态"的立体发展模式,其背后折射出的是城市从传统商业向数字经济跃迁的宏大叙事。 深度:灯光之下,照见城市与经济共振 亮灯仪式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引发业界对"城市发展与商业价值重构"的深度思考。新城控股商业管理事业部华北区域生态运营部总经理朱侠在致辞中指 出:"摩根街通过灯光IP激活夜间经济,其本质是以刺激新需求为抓手,推动城市文旅消费高质量发展,为城市消费模式提供了创新范式。"数据显示,亮灯 首日客流量突破7万人次,带动周边商业体销售额同比增长10%,印证了"光影经济"的强劲驱动力。 185 E 1 7 t 12 17 ...
“闲置地”变“会客厅” 口袋公园带来“高速口的诗意”
镇江日报· 2025-06-23 07:33
城市微更新项目 - 鸿润家园小区西侧1.33公顷闲置地改造为集生态、休闲与便民服务于一体的高品质口袋公园 [1] - 项目以"破界融绿"为核心理念,移除西侧三排行道树形成视觉通廊,贯通高速与社区景观 [1] - 绿化带与346国道路侧绿化串联形成连续绿道网络,流线型入口广场兼具集散与活动功能 [1] 设计亮点与功能 - 白色钢构休闲廊架顶部种植季节变色树木,成为"绿色会客厅" [1] - 阳光草坪与健身区组合最受欢迎,配备低矮花境环绕草坪和彩色透水步道 [1] - 南侧设置棕白公共服务建筑与生态停车场,车位间点缀花灌木,实现"交通功能+生活服务"复合设计 [2] 社会效益与城市形象 - 项目使高速出口从过境通道升级为便民停留点,提升城市门户形象 [2] - 公园通过通透景观界面和丰富功能回应民生需求,展现城市便捷舒适的生活氛围 [2] - 市规划勘测设计集团党员骨干在规划创新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1]
睢宁实施滚动式城市微更新提升人居环境
新华日报· 2025-06-21 07:10
城市更新改造 - 睢宁县红光巷完成改造,包括下水管道雨污分流、杆线入地、道路拓宽硬化等,路面从坑洼不平变为宽阔平整,居住体验显著提升 [1] - 红光巷周边有3个幼儿园、2所小学,改造后上下学期间交通拥堵问题得到缓解 [1] - 交通巷、益民巷等背街小巷道路拓宽至八九米,交通流畅度改善,并增设文艺打卡点如旧照片墙 [1] - 今年以来睢宁县完成15条巷道整治,铺设修整路面4000余平方米,另有26条背街小巷整治工作推进中 [1] 老旧小区改造 - 名仕花园小区改造包括铺设2930平方米路面、翻新29个单元门墙、新建健身活动场所,物业费缴存率超90% [2] - 幸福家园1期改造调整绿化布局并增加停车位,小区环境从全县较差提升至干净整齐 [2] - 睢宁县以10天为周期滚动式微提升,今年已整治5期30个居民小区,重点解决路面破损、路灯不亮、外墙脱落等问题 [2] 居民参与与反馈 - 淮海巷改造中居民主动锯断自家拦路果树,中医院后巷居民捐赠石子黄沙,滨河小区居民为工人送姜汤 [4] - 益民巷改造后解决夏季积水断电问题,80多岁居民表示能安心睡觉 [4] - 改造初期部分居民对拆除私搭建筑有抵触,经街道社区宣传后获多数支持 [3] 改造策略与细节 - 城市微更新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如空中飞线、电动车充电,注重细节如大树下规划停车位、规范小广告栏 [3] - 改造强调量力而行,优先解决人身及财产安全问题,同时硬化居民家门口边角区域 [3]
走进电梯,与艺术相遇(深观察)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5-21 10:18
城市微更新与艺术社区建设 - 上海市新小区通过"艺术电梯"计划实现老旧社区改造,将海派绘画作品融入电梯空间,打造"电梯美术馆",提升社区文化氛围[1][2][3] - 2023年项目启动阶段,社区枢纽站联合中华艺术宫、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将虚谷的《白猫》《春波鱼戏图》等2件作品植入电梯,设计融合蝴蝶翅膀、礼花等当代视觉元素[2] - 2024年项目进入第二阶段,中华艺术宫联合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引入林风眠、吴冠中等18位艺术家的自然风景、花卉题材作品,覆盖市新小区与东园二居民区18台电梯[5][6] 艺术传播与社区参与机制 - 项目采用"展览+教育"模式,通过专家讲座(如《中西绘画比较中的虚谷》)、蓝晒艺术工作坊、"邻里讲解员"机制等,推动居民从被动观展转向主动参与创作与传播[7][8][9] - 艺术内容呈现方式创新:电梯内作品附导览文本与二维码,居民可扫码获取画家生平、作品背景等信息,实现"日用而不觉"的文化传达[6] - 社区共创成果显著,居民参与装点小区白色花箱、楼道蓝晒作品陈列等,增强社区认同感与归属感[8][9] 项目规模与社会影响 - 截至2024年底,市新小区建成26台"艺术电梯",加装覆盖率达62%,形成全国首个"电梯美术馆群"[10] - 项目入选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美术新空间",成为城市更新中"艺术社区与社区治理"结合的创新案例[10] - 居民自发参观中华艺术宫展览并反馈需求,体现社区与艺术机构的双向互动,如2024年"中国式风景"展览作品最终进入小区电梯[11] 艺术与城市空间融合 - 电梯作为高频使用的"垂直通道",通过艺术改造打破传统美术馆边界,使海派绘画史"飞入寻常百姓家"[3][5] - 林风眠、吴冠中作品以高清制作呈现,展现中国传统绘画精神与西方形式语言的融合,如《绣球花》《都市之恋》等引发居民对城市景观的思考[6] - 项目重塑社区文化气质,金属电梯厢体被赋予审美温度,艺术成为连接居民情感与公共讨论的媒介[5][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