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估值

搜索文档
强化技术要素市场建设 助力科技成果转化提质增效
中国证券报· 2025-07-28 05:07
技术交易市场发展现状 - 上海技术交易所成立于1993年,是首家国家级常设技术市场,由科技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组建 [1] - 截至当前,上海技术交易所进场技术交易额达760亿元,进场技术成果数超过13000项,主要分布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先进制造领域 [1] - 预计2023年底场内技术交易额将突破1000亿元,未来随着技术要素市场建设推进,交易量将有质的飞跃 [1] 技术交易的核心挑战与解决方案 - 技术交易面临信息不对称问题,确权体系和权属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制约场内交易规模扩大 [2] - 公司正推进"微短剧专板"建设,利用区块链技术解决版权确权问题,预计交易规模可能超过电影市场 [2] - 技术估值是世界性难题,因历史数据不足且交易不透明,公司正构建公共技术交易数据平台以支撑估值体系 [2][3] - 技术估值需综合数据、模型、场景等多维度,例如同一技术在不同应用场景下价值差异显著 [3] 生物医药领域创新融资案例 - 2023年1月通过"一价两证"服务完成上海首单生物医药管线质押融资,助力赛立维生物将研发管线转化为核心资产 [3][4] - "一价两证"模式包含技术权益登记和质押登记功能,为银行授信提供确权佐证,单笔融资规模在1000万至3000万元 [4] - 2023年上半年已完成3单类似质押融资,另有10单在流程中,有效解决生物医药企业研发资金需求 [4] 技术要素市场建设方向 - 技术要素市场与土地、劳动力等并列五大要素市场,其活跃度直接影响早期技术投入保障 [5] - 技术交易场所是中国特色制度设计,通过建立确权、确价及交易体系推动科技成果市场化配置 [5] - 当前国内三大技术交易平台尚未互联互通,需解决区域不平衡、规则不统一等问题以建设全国统一市场 [5] 人才与基础设施瓶颈 - 技术交易领域缺乏懂技术、产业、资本、法律的复合型技术经理人 [6] - 需加快人才培养并完善数字化底层平台建设,降低从业门槛以扩大科技服务业人力资源供给 [6]
2025 年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重启!资本市场向创新驱动生态转型
搜狐财经· 2025-06-10 16:39
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重启 - 证监会密集释放政策信号,积极稳妥推动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落地,支持未盈利科技企业融资 [2] - 该标准打破传统财务指标限制,允许预计市值不低于40亿元、具备阶段性研发成果的未盈利企业上市 [4] - 政策升级为"技术含金量+商业化前景"双重审核体系,核心考量"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和"可验证的商业化路径" [4] 行业影响与融资变化 - 生物医药、半导体等硬科技领域企业获得新的融资通道,避免因跨境融资壁垒延误发展机遇 [7] - 截至2025年5月,超70家生物医药企业融资总额超10亿元,其中超50家尚未递交上市申请或港股上市进程停滞 [7] - 采用第五套标准上市的企业近三年研发投入强度显著高于科创板12%的整体水平 [7] 技术估值与市场逻辑 - 高研发投入形成的技术壁垒和市场潜力直接转化为企业估值溢价,例如某创新药企因核心产品进入III期临床阶段,估值较同行业盈利企业高出30% [7] - 半导体企业需在自主知识产权和产业链协同方面下功夫,避免陷入"伪创新"陷阱 [11] - 某芯片设计企业因发明专利转化率不足(仅15%的专利实现量产)被问询,提示需平衡研发投入与产业化效率 [11] 企业应对策略 - 生物医药企业可凭借临床试验阶段性成果获得融资,加速III期临床及商业化进程,但需应对更严格的技术核查 [11] - 企业需以"技术原创性+商业化可行性"双轮驱动发展,加大核心技术研发投入并明确商业化路径 [13] - 通过与行业龙头合作、签订框架性销售协议等方式证明市场潜力 [13] 资本市场新生态 - 科创板加速向"硬科技孵化器"转型,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引导资金流向真正具备创新能力的企业 [13] - 红筹回归机制完善,全球资本循环通道进一步打通,形成以创新为底色的资本市场新生态 [13] - 企业需以技术为矛、以合规为盾,在"技术穿透式"监管浪潮中脱颖而出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