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瓶颈

搜索文档
饥渴的大厂,面对大模型还需新招
36氪· 2025-04-30 12:11
文章核心观点 行业已进入存量博弈阶段,竞争集中在算力成本、数据质量和场景渗透的三角博弈,技术进步方向转向效率优化,但仍面临瓶颈,大厂突围需从技术堆叠转向价值创造,“云厂商 + 行业应用 + MCP 协议”的三重共振或成企业落地关键 [2][6][10][14][15] 大模型竞争现状 竞争进入存量博弈 - 模型差距缩小,竞争进入新阶段,真正差异更多在使用方式 [1] - 竞争聚焦于算力成本、数据质量和场景渗透 [2] 各公司竞争策略 算力成本优化 - 阿里 Qwen3 用“混合推理”技术,部署成本降至 DeepSeek - R1 的 1/3 到 1/4 [2] - 腾讯混元 T1 用稀疏激活机制,算力利用率比传统模型提升 30% 以上 [3] - 百度文心大模型推理速度在工业级场景比竞品快 20% [3] - 字节跳动通过场景化落地间接降低通用大模型部署压力 [3] 数据质量提升 - 阿里 Qwen3 训练数据量达 36 万亿 token,支持 119 种语言和方言 [4] - 百度文心一言依托搜索、地图等积累真实用户行为数据 [4] - 腾讯混元通过开源生态积累开发者数据,在游戏和内容生成领域有优势 [4] - 字节跳动利用抖音、今日头条流量池捕捉用户偏好数据 [4] 场景渗透拓展 - 阿里 Qwen3 深耕电商、金融、医疗等领域,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 [5] - 百度文心一言嵌入搜索、地图等产品,形成“技术 - 场景 - 用户”闭环 [5] - 腾讯混元聚焦游戏和内容生产,抢占多模态赛道 [5] - 字节跳动将大模型融入内容生产流程,打通“技术 - 内容 - 流量”链条 [5] 技术瓶颈与方向调整 技术瓶颈体现 - 单纯堆参数效果不佳,激活效率成为新竞争点 [7][8] - 技术优化多为对现有架构的修补,未实现真正突破 [9][10] 技术方向调整 - 从“规模扩张”转向“效率优化”,聚焦效率、成本和场景落地 [8][10] 大厂突围困境与策略 困境 - 技术优势衰减速度超预期,过度依赖参数规模和稀疏激活机制易陷入“技术幻觉” [11][13] - 技术同质化,竞争内耗,算法优化存在天花板 [13][14] 策略 - 从“技术堆叠”到“价值创造”,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价值锚点 [14] 企业落地新范式 “三重共振”模式 - “云厂商 + 行业应用 + MCP 协议”能落地到企业实际场景 [15] MCP 协议作用 - 重新定义企业与 AI 合作规则,为 AI 提供“导航系统”,打通企业数据与 AI 能力 [15][16] MCP 驱动 ToB 范式变化 - 从“模型为中心”变为“数据为中心”,重点转向数据流通 [17] - 从“孤岛”变为“协同”,打通企业内部系统,成为生产力基础设施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