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融资机制创新

搜索文档
贾康:以“两重”扩大政府有效投资:对应场景和投融资机制创新
搜狐财经· 2025-07-01 09:03
政府有效投资与"两重"建设 -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以"两重"(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作为政府有效投资的核心抓手,旨在推进供给侧改革与扩大内需的有机结合[1][4] - 2023年中国GDP同比增长5.2%,2024年一季度增长5.3%,二、三季度分别增长4.7%和4.6%,全年实现5%增长目标,显示经济下行压力下政府投资的重要性[5][6][7] - "两重"投资具有"综合绩效"(考虑正外部性和长远发展后劲)和"适当超前"(公共基础设施长期效益)两大特征,超越传统成本-效益分析框架[1][12][13] 投资场景与项目选择 - 海绵城市建设成为重点投资方向,需配套水系治理、地下综合管廊(30-50年运营期可产生弱现金流)、轨道交通网等系统性工程[2][26][27] - 老旧小区改造和停车位建设(全国短缺约5000万个)被列为普惠性投资项目,乡村振兴项目也纳入长期投资规划[2][28] - 历史案例显示公共基建超前布局的必要性:北京首都机场2号航站楼启用4年即需扩建,沈大高速建成12年后被迫全线封闭改造[18][19] 投融资机制创新 - 特别国债(30年期)、超长期特别国债(50年期)和地方专项债构成核心融资工具,形成"不体现赤字"的闭环资金循环[29][30] - 2024年推行"6+4+2"以债化债方案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公债规模需控制在拉弗曲线所示的"净正效应"区间[31][33] - PPP模式向法治化、专业化发展,从融资创新转向宏观治理创新,与政府投资形成互补[35] 投资绩效与政策配套 - 政府投资30-40%转化为工资性支出可直接提振消费,相比"补短型"投资更侧重"升级型"投资对经济高级化的拉动[30] - 建议建立"双清单"考核机制(企业负面清单+政府正面清单),完善公债健康指标体系和偿债基金方案[14][34] - 需配套数字监管("金财""金税"工程)和阳光化操作,防范低效投资风险[33]
鼓起乡村振兴“钱袋子”
经济日报· 2025-06-28 06:10
财政投入 - 全国一般公共预算农林水支出"十三五"时期累计10.55万亿元 比"十二五"时期增加58% [1] - 2021-2024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农林水支出已超9.37万亿元 [1] - 浙江省宁波市2024年整合多部门涉农政策 支农资金达16.73亿元 [3] 金融支持 - 2024年本外币涉农贷款余额51.36万亿元 同比增长9.8% 增速高于各项贷款2.7个百分点 [1] - 金融机构累计发行"三农"专项金融债券1672.5亿元 [1] - 农户经营贷款余额从2020年5.99万亿元增至2024年10.38万亿元 年均增速15% [1] 社会资本参与 - 全国近30%民营企业参与"万企兴万村"行动 开展就业帮扶和发展特色农业 [2] - 央企国企投入大量资金实施乡村振兴项目建设 [2] - 苏州市累计成立涉农子基金29只 覆盖40个项目 资金规模137.1亿元 [4] 投融资机制创新 - 需优化财政支农资金支出结构 聚焦补足农业农村短板 [3] - 需破除农村资产要素权能障碍 推进全要素产权交易 [3] - 建立"政银企协同"新模式 放大财政资金杠杆效应 [4] 资金协同合作 - 宁波市整合农业农村/水利/住建等多部门资金形成合力 [3] - 苏州市成立市级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合作联盟 [4] - 需建立财政/金融机构/监管部门定期会商机制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