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文化科技融合
icon
搜索文档
新华社首家沉浸式文创体验店亮相上海
上海证券报· 2025-10-27 15:56
公司战略与项目概述 - 新华社首家沉浸式文创体验店“新次元 News”在上海亮相并进入试营业阶段,是公司探索发展第二曲线的全新尝试 [1] - 该项目是“北京新华音像电子出版社融合产品(上海)研发中心”首个线下实体合作经营项目,由新华出版社与上海韵文博鉴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推动 [1] - 公司以“京沪双城战略”为发展导向,旨在充分发挥品牌、内容、渠道等优势,在文创研发、数字技术应用、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 [1] 业务模式与场景体验 - 门店以科技赋能文化、体验驱动消费为核心定位,打造新华社文创展陈、沉浸式智能化场景,融入智能设备体验、深度阅读、VR互动几大功能分区 [2] - 通过差异化场景设计让文化消费从单向内容获取,升级为多感官、交互式沉浸式感受 [2] - 依托VR大空间技术,融合热门国漫与文创资源构建体验场景,致力于成为长三角地区科技赋能文化的标杆案例 [1] 产品与内容生态 - 旨在打造“文创+图书+科技场景”的立体文化供给体系,形成多元融合的产品矩阵 [4] - 文创品类规模已超200种,广泛整合多领域热门IP资源,包括“王者荣耀”、“黑神话・悟空”等现象级游戏IP,“遇见上海”城市文旅IP,“敦煌文化”传统文化IP,以及“混知”、“淘米”等知识科普与经典动画IP [6][7] - 在图书资源上,重点引入兼具人气与文化价值的作品,如《哪吒之魔童闹海艺术设定集》《非人哉》《仙剑奇侠传》等,涵盖神话改编、艺术设定、经典IP衍生等多元题材 [9] 市场活动与合作伙伴 - 近期将重点推出王者荣耀十周年相关主题活动,设置特色互动环节,并进行打卡赠礼、全场优惠、发放限量福袋等多重权益 [4] - 与星纪智讯推出联名智能眼镜Star View与Astar Zen™智能手表系列,在门店进行重点展陈及现场体验,打造“文化+科技”的创新视听交互范式 [6] - 项目获得上海市徐汇区文化和旅游局、虹梅街道党工委、徐汇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等多方支持 [1] 行业背景与公司使命 - 以游戏、动漫、网络文学、有声读物为代表的新兴出版业态持续崛起,数字文化产业呈现强劲增长态势 [2] - 作为中央级综合出版社,公司在数字文化产业领域肩负推动产业创新、传播中华优秀文化以及促进数字经济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的重要使命 [2] - 未来将以上海门店为起点,持续探索科技与文化融合的创新路径,整合更多数字文化资源,不断拓展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播场景与载体 [9]
山东数文集团与浪潮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构建数字文化新生态
齐鲁晚报网· 2025-10-24 16:02
合作概述 - 山东数字文化集团与浪潮集团于10月24日在济南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1] - 合作旨在构建引领行业的“文化+科技”融合创新体系,打造具有山东特色的数字文化创新高地 [1] - 双方将围绕文化产业数字化建设、企业数智化转型、智能化创新、生态共建与新赛道布局五大方向展开深度合作 [5] 合作背景与基础 - 合作基于山东省全力推进“数字强省”“文化强省”建设的背景 [3] - 双方此前已在新闻宣传、技术开发、平台建设等领域展开合作,并共建了山东省新型智慧媒体重点实验室等平台 [3] - 合作核心目标是共同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与文化的深度融合 [3] 合作方资源与优势 - 浪潮集团是中国领先的云计算、大数据服务商,业务涉及计算装备、软件、云计算服务等,已为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IT产品和服务 [4] - 浪潮集团在智慧媒体与数字文旅领域具备覆盖数字基础设施与“人工智能+文旅”的全栈服务能力 [4] - 山东数字文化集团是省管国有大型文化企业,是山东文化数据、算力网络、科技研发的核心运营主体,负责推进山东省文化数字化行动计划 [5] - 山东数字文化集团已建设上线齐鲁文化大模型、孔子数智大模型、沂蒙精神数智大模型等重大文化新基建项目 [5] 合作目标与预期成果 - 双方将以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为目标,催生文化科技领域的新技术、新装备、新载体、新场景、新业态 [5] - 计划共同实施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数字化项目,深度嵌入社会治理、民生服务等场景 [4] - 旨在打造全国领先的数字文化创新标杆,为数字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提供强劲引擎 [1][3]
文投控股:整合资本、场景、技术与IP资源,持续探索文化科技业态发展新模式
证券时报网· 2025-10-14 11:25
公司2025年上半年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78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52.77万元,同比实现扭亏为盈 [1] - 扭亏为盈主要由于在重整程序中出清部分低效资产,重塑整体资产负债结构,并提升管理水平,促使资产运营效率显著提升,各项成本费用大幅下降 [1] - 公司经营发展重回良性轨道,业务尚处于重整后的持续复苏阶段 [1][2] 公司业务复苏计划与展望 - 公司已针对影院、游戏及相关创新业务制定了具有针对性的经营发展计划和目标实现节点 [2] - 预计随着存量业务的稳步发展和各项增量业务的逐渐落地,公司将步入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阶段 [2] - 短期盈利能力可能因电影票房市场复苏不及预期或游戏产品收入下滑而存在阶段性压力 [2] 创新业务探索与布局 - 公司加速探索短剧、赛事活动、文艺演出、会展服务等多个创新业态 [2][3] - 与北青传媒联合主办KOD2025全球街舞大赛总决赛,探索“赛事IP+城市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 [3] - 针对短剧行业进行深入研究,计划依托自身IP资源,结合AIGC工具,探索文化内容与科技手段融合的新型创作模式,并已与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达成战略合作意向 [3] 产业投资与战略协同 - 公司与多家机构共同发起设立北京京国创文化科技产业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聚焦文化科技前沿领域的产业投资与孵化 [3] - 此举旨在与投资企业形成良好的业务联动和产业协同,丰富公司业务和产业布局,提升盈利能力 [3] - 未来公司将充分发挥控股股东及自身产业优势,通过整合资本、场景、技术与IP资源,持续探索文化科技业态发展新模式 [3][4] 游戏业务发展战略 - 2025年上半年国内自主研发游戏海外市场实际销售收入95.01亿美元,同比增长11.07%,主要目标市场为美国(占比31.96%)、日本(占比16.20%)、韩国(占比7.47%) [4] - 公司将持续推进自有“葫芦侠”游戏平台生态建设,积极探索平台转型与出海新机遇,着力提升用户规模与新增用户量,拓展多元化盈利模式 [4] - 针对《攻城三国》《攻城天下》等产品,公司将通过扩大发行渠道等方式积极寻求海外发行收入提升 [4]
看4K 看东方!上海广播电视台争当超高清产业“链主”
第一财经· 2025-09-27 19:37
行业发展趋势 - 超高清技术是全球视听技术迭代演进的必然趋势 是文化科技融合的重点领域[1] - 技术正从实验室走向大市场 从单一应用迈向全链融合 加速与虚拟现实 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合[1] - 超高清技术对引领广电视听体验革命 促进视听产业提质升级 牵引信息基础设施迭代升级具有重大意义 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驱动力[6] 频道建设进展 - 东方卫视4K超高清频道于9月28日凌晨零点面向全球全渠道正式开播[6] - 上海广播电视台锚定"全技术系统迭代 全节目品类呈现 全终端渠道触达 全链群产业构建"的"四全"目标建设频道[6] - 通过建设智能中台 数据中台等六大中台及超高清融媒演播空间等四大物理空间推动内容创新[7] 内容生产规划 - 重点打造"新闻新看点 国传新视野 海派新纪实 经典新看法"四条日播精品节目带[7] - 凸显"全天覆盖 全品呈现 全维视听 全域体验"特色 全力打响"看4K 看东方"品牌[7] - 为观众奉献更加优秀的内容 更加沉浸的体验 更加多元的场景[7] 终端升级计划 - 推动有线电视 IPTV等超高清全终端升级适配[7] - 未来两三年内推动全市800万用户千兆入户[7] - 全市340余万有线电视用户每户可免费升级一台搭载AI智能体"东东"的超高清AI机顶盒[7] 技术体系构建 - 采用云计算 IP 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构建智能化 超清化 移动化的技术框架[8] - 通过制定企业标准和工艺流程 参与行业联盟 打通HDRVivid接收终端链路[8] - 探索高质量 低成本运营的超高清技术系统模式[8] 产业生态建设 - 致力于成为超高清产业"链主" 推进全产业链的超高清传媒建设[8] - 打造上海国际光影节等沉浸式超高清消费体验新场景[8] - 构建更具引领性 示范性 开放性的超高清全链群产业生态[8] 人才培养与行业合作 - 发布超高清先锋计划菁英人才研修计划和《超高清100问》科普手册[1] - 持续发挥平台优势 深化与行业伙伴合作[8] - 聚焦超高清技术创新 内容创作 人才培养与场景应用 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8]
资本南下、项目北上:粤港澳大湾区文投会“乘风”入沪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6 20:58
大会核心定位与成果 -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投资大会运营理念为"为资金找项目、为项目找资金",致力于搭建高效的投融资对接服务平台 [5] - 大会举办两届以来共发布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约250亿元,2023年意向投资签约金额20亿元,实际融资金额15.1亿元,2024年意向签约金额56亿元,实际融资金额63.87亿元 [5] - 往届参会路演企业市场估值平均增长23.6%,例如杰森动漫在参会半年后估值从不到6亿元上升至20亿元,提升3.7倍 [5] 2025年大会规划与特色 - 2025年粤港澳大湾区文投会计划于11月26日-28日在广州黄埔国际会议中心举办,设计"1+8+N"系列活动,即1场主题大会、8场投融资项目路演及N场投融资服务活动 [3] - 大会设置8场专项路演,涵盖文化科技、数字创意、国潮IP、影视、文化智造、文化出海、港澳及并购专场 [6] - 大会联合高校、社科院、产业基金和政府成立文化产业智库联盟,为企业提供产业政策解读和发展支持 [6] 区域产业背景与投资趋势 - 广东省规模以上文化企业2024年营业收入达2.5万亿元,约占全国总量六分之一,文化新业态营业收入9150亿元,增长10.5% [8] - 文化科技融合类项目成为投资重点,2025年上半年"人工智能+文化"类融资占比超40%,"VR+文化"、"低空经济+文化"、"具身智能+文化"等创新项目合计占比超三成 [8] - 海通创意在广东省投资约9亿元,涵盖6个项目,其中超半数项目信息通过文投会获取 [8] 企业合作案例与机遇 - 上海建为历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参会与《黑神话悟空》制作方图形科学开启数字创意新业务板块,获得多家游戏公司合作订单 [1] - 企业通过大会了解到广州南沙享受"双15%"税收优惠政策,并将广州子公司迁至南沙以享受税收优惠 [3] - 苏州舞之动画股份有限公司看好大湾区衍生品产业集群,计划借助大会推动动画IP产业化 [6]
资本南下、项目北上:粤港澳大湾区文投会“乘风”入沪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6 18:01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投资大会概况 - 2025年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投资大会计划于11月26日-28日在广州黄埔国际会议中心举办,大会设计为“1场主题大会+8场投融资项目路演+N场投融资服务活动”的“1+8+N”系列模式 [2] - 大会运营理念为“为资金找项目、为项目找资金”,致力于搭建文化企业与投资机构之间的高效投融资对接平台 [3] - 活动举办两届以来共发布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约250亿元,2023年意向投资签约金额20亿元,1年内实际融资金额15.1亿元;2024年大会意向签约金额56亿元,截至目前实际融资金额63.87亿元 [3] - 往届参会路演企业市场估值平均增长23.6%,例如杰森动漫在参会半年后估值提升3.7倍,从不到6亿元上升至20亿元 [4] 大会成效与企业合作案例 - 参会企业通过大会形成了实际合作,例如上海建为历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认识游戏科学后开启了数字创意新业务板块,并获得多家游戏公司合作订单 [1] - 企业通过大会接触到广州文投、广州城投等投资机构,并了解到如广州南沙享受“双15%”税收优惠等政策,有企业因此将子公司迁至南沙并享受税收好处 [1][2] - 海通创意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通过该平台发现投资标的,其在广东省投资约9亿元涵盖的6个项目中,一半以上是通过文投会获得信息,其投资项目“铜师傅”借助平台实现了在广东书店文化产品专柜的业务场景落地 [4][7] 文化产业区域优势与投资趋势 - 广东省作为全国文化产业第一大省,产业规模总量连续22年居全国首位,2024年广东省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达2.5万亿元,约占全国六分之一,文化新业态营业收入9150亿元,增长10.5% [6] - 文化科技融合类项目成为投资重点,2025年上半年“人工智能+文化”类融资占比已超40%,“VR+文化”、“低空经济+文化”、“具身智能+文化”等创新项目合计占比超过三成 [7] - 本届大会将推出一批文化新业态项目,包括AIGC、数字人、元宇宙、大数据、AR/VR/MR、具身智能机器人、动漫影视、潮玩等 [8] - 大湾区具备健全的衍生品产业集群,如“潮玩之都”东莞以及广州、深圳集聚了衍生产品设计、开发、生产、销售的企业 [5] 相关ETF产品表现 - 游戏ETF(159869)近五日上涨3.58%,市盈率为48.72倍,最新份额为59.3亿份,增加了5500.0万份 [11] - 科创半导体ETF(588170)近五日上涨13.97%,最新份额为11.4亿份,增加了1.7亿份 [11] - 云计算50ETF(516630)近五日上涨2.27%,市盈率为129.31倍,最新份额为3.7亿份,增加了1200.0万份 [12] - 食品饮料ETF(515170)近五日下跌2.53%,市盈率为20.20倍,最新份额为86.8亿份,增加了4500.0万份 [11]
AI成为最大变量:一场大会如何试图重塑文化金融新生态
贝壳财经· 2025-09-25 10:42
大会核心主题 - 大会主题为“金融润文化沃土 科技育产业新篇”,旨在深化文化、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创新,聚焦文化新质生产力 [2] 行业趋势与宏观观点 - 数智化时代极大提升了政府和企业提供文化服务的能力,数字技术通过文化平权为广大群众提供低门槛欣赏文化项目的机会 [3] - 人工智能被视为行业未来最大的变量因素,大模型生成的影视级作品在质量技术指标上已无问题,未来可能出现AI主导的商业级内容 [8][9] - 文化科技融合被视为优质内容的催化剂、产业繁荣的增长极以及金融创新的突破口 [3] 金融机构的角色与行动 - 金融机构需要突破传统的信贷模式,依托科技赋能评估版权等无形资产,既懂融资又懂文化还要懂科技 [4] - 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发布《北京市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全面赋能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行动计划(2025-2026年)》 [9] - 北京银行发布《金融支持文化新质生产力行动计划》,旨在为文化事业和产业提供更优质、高效、专业的金融服务 [3][9] 区域发展与实践案例 - 北京市东城区拥有4项世界文化遗产、53处国家级文保单位、384处不可移动文物、225项非物质文化遗产、78家老字号、37座博物馆及36家剧场 [5] - 东城区计划主动融入数字经济新趋势,全速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力 [5] - 马栏山(长沙)视频文创园通过建设“云网算”公共服务平台、数字影棚、音视频实验室等新技术设施,并构建“多层次、全周期”的金融服务体系来赋能产业 [6][7] 资本支持与研究成果 - 基石资本发布北京国管基石并购基金,启明创投发布启明创投八期人民币科技基金,为文化产业创新升级提供资本支持 [9] -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文创金融研究中心发布《文化产业投融资研究报告》,提供深度分析洞察和前瞻趋势预测 [9] 项目签约与技术方案 - 大会现场有五十余个具有代表性和导向性的重点项目成功签约,覆盖文化科技、文商旅体融合、文化场景创新等多个领域 [10] - 数传集团、北京中科闻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凡拓数字创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VAST公司等企业展示了出版高质量数据智能引擎、人工智能助力传播、文博数字化与3D大模型等技术解决方案 [10]
文化产业迎融资热潮:”AI+文化“成新引擎,三大瓶颈待突破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5 07:45
行业宏观环境 - 文化产业被判断进入难得的战略发展机遇期,受政策环境、新技术驱动和市场需求共同推动 [1] - 行业在文化自信增强、文商旅体深度融合、文化出海升级背景下,借助政策红利与技术赋能加速形成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1] - 行业已进入供需协同、制度与要素联动、城市更新与文化出海并进的新阶段 [3] 行业规模与增长 - 2024年文化产业营业收入规模突破19.1万亿元,创历史新高 [2] - 2024年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6.0% [2] - 2025年上半年行业营收增速提升至7.4% [2] - 文化新业态表现突出,2025年上半年营收增速达13.6%,成为推动产业增长的核心引擎 [2] 投融资市场表现 - 投融资市场自2024年下半年起显著回暖,2025年上半年加速恢复 [1][2] - 2025年上半年融资次数与金额同比分别增长63.2%和88.9% [2] - 债券融资持续活跃,私募股权与并购市场快速回升,再融资活动逐步回暖 [2] 重点投资方向 - 文化科技融合类项目成为投资重点,2025年上半年人工智能+文化类融资占比已超40% [2] - VR+文化、低空经济+文化、具身智能+文化等创新项目合计占比超过三成 [2] - IP经济赛道受资本青睐,例如拼搭角色类玩具领导者布鲁可在香港上市实现超17亿元融资 [2] 行业面临的挑战 - A股上市文化企业整体估值未能充分反映文化科技、文旅融合等新业态的成长性 [3] - 文化科技企业培育方面,政策与金融支持的衔接存在断层,对初创及成长期企业支持力度不足 [3] - 多元退出机制尚未完全畅通,尽管政策推动文旅公募REITs、S基金、并购重组等渠道发展,但落地环节存在堵点 [3] 未来发展建议 - 建议构建投融管退全链条政策体系,以应对十五五期间文化产业迈向支柱产业的战略窗口 [3] - 具体措施包括完善文化企业上市后备资源库,推动私募股权、并购重组、S基金及REITs市场发展 [3]
文化科技融合赋能城市发展
经济日报· 2025-09-25 07:34
论坛形态创新 - 论坛形态发生范式革新,从阶段性活动转变为设立常设机构的全年在线平台,打造“永远在线的北京文化论坛” [1] - 开创性设立“北京文化论坛会客厅”,将太庙、天坛、钟鼓楼等17处历史文化场所转化为常态化文化交流空间,实现空间资源的活化利用 [1] - 崭新的论坛模式打破了传统论坛的时空限制,使文化交流渗透到城市肌理 [2] 文化活动与产业联动 - “艺相聚,光同途”2025北京人艺国际戏剧邀请展包含两大主题单元,共邀约9个国家14部优秀剧目进行42场演出 [2] - 邀请展探索“戏剧+”多维呈现,通过“票根经济”串联吃、住、行、游、购、娱多层级文化消费链 [2] - 戏剧工作坊、高清影像放映等活动以戏剧为载体,搭建国际层面的对话与合作桥梁 [2] 文化与科技融合 - 论坛以“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为核心议题,反映行业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 [3] - 宏恩观转型为数字艺术空间,使用15台投影机打造沉浸式3D互动与VR体验,是科技赋能文化传承的典型案例 [3] - 行业拥有16家国家文化和科技示范基地,数量居全国第一 [4] 文化产业发展 - 文化产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新增长点,2024年文化核心领域实现收入20951.5亿元,同比增长7.6% [4] - 文化与经济的深度融合推动着城市发展方式的转变,催生了城市经济的新形态 [4] - 论坛举办文化产业投资人大会等配套活动,旨在促进文化科技融合领域的资源整合与创新合作 [4]
重要文化成果集中发布
经济日报· 2025-09-25 07:00
核心观点 - 2025北京文化论坛发布重要文化成果,包括《从倡议到实践:2024中外文化交流报告》和“全国文化中心建设2024年度十件大事”,旨在促进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 [1] - 报告认为2024年中外文化交流迸发新活力,形成多维立体发展新格局,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持久文化动力 [1] - 发布的成果具有科研分量重、行业价值高、辐射效应大的特点,呈现创新性、突破性和引领性 [2] 重要成果发布 - 发布《从倡议到实践:2024中外文化交流报告》,该报告分为思想引领、实践拓展、未来启示三个部分,聚焦科学指引、政策机制、文化活动、文化遗产等领域 [1] - 发布“全国文化中心建设2024年度十件大事”,涵盖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中心建设、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240小时过境免签”等关键事件 [1] - 论坛促成一批重要项目签约,以更好促进文化交流 [1] 成果特点:创新性 - 中华古籍智慧化服务平台、“中华古城数字图谱集成”工程等项目运用数智化技术革新历史文化的保护、研究、传播方式 [2] - 这些项目形成了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示范性实践 [2] 成果特点:突破性 - 《人工智能服务未成年人伦理规范共识》直面发展瓶颈问题 [2] -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际视频通讯社与12个国家主流媒体达成新闻服务合作,通过机制和模式创新助推行业发展 [2] 成果特点:引领性 - 第四届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人工智能应用创新大赛、“科学家精神和科学文化主题文库”出版工程等项目从技术落地和理论创新维度践行文化科技融合 [2] - 中国科学院北京同步辐射装置X射线吸收谱技术助力原子级解析宋代青白瓷呈色机理,提供了文化创新创造的鲜活样本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