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文化科技融合
icon
搜索文档
老字号铜牛:文化科技双轮驱动,焕新品牌创新活力
和讯网· 2025-08-01 10:12
文化赋能与品牌发展 - 公司发布六大系列"国风"校服,将昆仑山脉肌理通过AIGC技术植入服装,融合中华文化底蕴与科技创新[1] - 校服设计深挖昆仑文化、玉文化、丝路文化等元素,将400多套方案转化为"穿在身上的中华文化"[2] - 与玉雕大师、兔爷工艺大师跨界合作推出"金蛇献瑞"红围巾等文创产品,传统艺术与现代时尚结合[2] - 线下200余家门店覆盖华北、东北、西北市场,线上通过抖音直播、天猫等平台销售,电商占比升至30%[2] 业务结构与市场布局 - 定制业务聚焦团体需求,为北京公交、地铁、燃气集团、自来水公司、银行等大型国企提供职业装[3] - 铜牛曙光品牌专注青少年学生装,户外作业服采用透气速干面料,校园服饰融合文化科技[3] - 定制业务收入占比约25%[3] 科技创新与数字化应用 - 依托航天级面料技术与冬奥制服设计团队,将材料科技、数字科技融入服饰研发[4] - 虚拟数字人"小锦"实现多层次古风服装实时展示,服装真实度与渲染能力达国内先进水平[4] - AIGC技术应用于校服设计,自主研发的AI数字人"锦"担任北京时装周"非遗引领官"[4] - 计划拓展数字人应用场景,如"小锦带大家选衣服"AI短片,提升消费体验[4]
AI+舞蹈!北京舞蹈学院与中关村“两院”共建联合研究中心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7-24 13:43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委员、市教委副主任兼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 张耀天: 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年7月21日,北京舞蹈学院与北京中关村学院、中关村人工智能研究院(以下简称"两院")战略合 作协议签约暨"AI+舞蹈"联合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圆满举行。 北舞与中关村两院的合作签约、"AI+舞蹈"联合研究中心的成立是艺科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未来,各 方将在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基础上,聚焦人才培养、学科共建、基础数据平台建设、核心技术攻关、 创新应用场景探索、成果转化与产业孵化、拓展文化传播效果与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开展合作。 北京舞蹈学院传承了优质的红色基因,是国内顶尖的舞蹈高等学府,中关村两院是具有创新活力的全新 的高等教育科研机构,各方的结合是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必将产生良好的合作成效。 北京舞蹈学院党委书记 刘岚: 北舞与两院的跨界合作具有历史性意义。各方聚焦国家战略需求与首都发展需要,统筹推进教育、科 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积极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有效机制,主动回答舞蹈与人工智能融合发展命题,将 为舞蹈与人工智能领域带来新突破和新作为,积极主动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 北京中关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中关村人工智能 ...
全省完成省重点实验室优化重整 四川省重点实验室达128家
四川日报· 2025-07-06 09:19
实验室优化重整 - 四川省完成121家重点实验室优化重整 目前全省共有128家省重点实验室 其中7家为在人工智能、深地科学、文化科技融合等新兴领域新建[1] - 优化重整方式包括资源整合(如两个川茶实验室合并)、研究方向调整(如脑成像实验室转向脑机接口)、依托单位调整(如固态发酵实验室新增高校合作)[2] - 省重点实验室体系始建于2003年 与国家实验室等共同构成四川特色科研体系 截至2023年原有137家 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1] 管理机制改革 - 科技厅将统筹实验室管理 制定政策制度 规划布局方向 并建立定期评估和动态调整机制[3] - 主管部门负责监督管理 协调解决运行问题 落实政策经费支持 依托单位需保障人才、资金和场地等资源[3] - 各实验室需制定3年科研攻关清单 明确创新成果产出和人才培养目标 推动能级提升[3]
山东千万资金助力文艺精品创作孵化
齐鲁晚报· 2025-07-05 05:09
山东省文化和科技融合政策支持 - 山东省发布《支持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协同创新的政策措施》包含5个方面23条措施 重点支持文化科技研发 文化智能装备 文化应用场景等方向 [1] - 对符合条件的文化科技企业给予研发费用后补助 对原创性文化技术类 应用类项目给予资金支持 对文化元宇宙"名品""名景"给予资金奖励 [1] - 每年统筹1000万元资金支持文艺精品创作传播孵化 对"好苗子"创作项目给予10万元至100万元扶持 [2] 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规划 - 《山东省文化产业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25-2027年)》提出到2027年突破20项以上重大关键技术 打造10个以上标杆应用场景 培育20家左右重点企业 [2] - 山东省已培育1659个首版次高端软件 包括齐鲁文化大模型 73个首件套电子产品 16个元宇宙创新"名品" 18个应用"名景" [3] - 11个大模型产品通过国家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备案 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覆盖率达91% [3] 文旅数据平台建设 - 山东省整合齐鲁文化大模型 山东公共文化云等现有平台 高标准建设文旅领域人工智能数据平台 [4] - 通过整合版本资源 文献资源和算力资源等核心要素 打造具有竞争力的文化大模型产品 [4] - 加速文化科技成果推广应用 为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注入技术动能 [4] 文化基因解码工程 - 山东省选取11家单位试点齐鲁文化基因解码利用工程 构建齐鲁文化基因数据库 [6] - 推动文化基因的数字化 版权化 商标化 实现文化资源资产化和价值化 [6] - 将形成省市县三级文化基因资源清单 开发沉浸式文旅项目 数字演艺等数字化产品 [6]
山东:用好齐鲁文化大模型等现有平台,打造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文化大模型产品
齐鲁晚报网· 2025-07-04 11:26
文化科技平台建设 - 发挥青岛国家虚拟现实创新中心、沉浸式体验内容生成技术创新中心的引领示范效应,通过技术共享、产学研合作激发创新活力 [3] - 重点支持先进光场显示芯片与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及15家省级文旅重点实验室建设,完善科研设施与人才培养体系 [3] - 加大"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和"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两大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培育力度,提升专业研究能力 [3] 文旅数据平台开发 - 利用齐鲁文化大模型、山东公共文化云、山东省数字文化大平台等现有平台提升数据服务能力 [3] - 整合版本资源、文献资源和算力资源,高标准建设文旅领域人工智能数据平台,打造文化大模型产品 [3] - 搭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集成成果评估、技术对接、资本整合等功能,加速文化科技成果推广 [3] 人才与资金保障 - 加强山东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旅游职业学院学科建设,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新模式 [4] - 围绕"互联网+"、智慧旅游、舞台科技等领域强化复合型创新人才引育 [4] - 成立金融与文旅产业双向赋能工作专班,推动金融机构提供文旅项目投融资服务 [4] - 鼓励文化科技企业开发资产证券化产品,开展"担保双百亿行动"提供资金保障 [4]
孟京辉戏剧工作室正式落户“国际滨”
杭州日报· 2025-06-24 10:33
公司动态 - 孟京辉戏剧工作室正式落户杭州滨江区,成为公司在"国际滨"的首个据点 [1] - 公司在杭州滨江区"电魂自在里"文化空间打造戏剧基地,计划开展常态化戏剧活动并推出经典剧目和原创作品 [1] - 公司最新戏剧作品《古典爱情》在2025阿那亚戏剧节全球首演,并将于7月26日、27日在杭州公演 [2] 业务发展 - 自2010年起,公司以杭州蜂巢剧场为基地持续上演《恋爱的犀牛》等经典先锋戏剧 [1] - 2023年起连续两年将滨江区作为杭州当代戏剧季主阵地,2024年新作品《看不见的城市》作为开幕大戏反响热烈 [1] - 《古典爱情》是公司与作家余华继《活着》《第七天》后的第三次合作 [2] 产品创新 - 《古典爱情》打破传统爱情剧模式,采用古希腊悲剧式结局和后现代解构手法 [2] - 作品创新性引入实时动态捕捉互动装置,实现灯光、音效、影像与演员动作的实时联动 [2] - 作品技术应用与滨江区科技创新气质高度契合 [2] 战略布局 - 2016年在北京之外首个专属剧场杭州蜂巢剧场开业,2025年完成杭州滨江区工作室布局 [1] - 公司定位杭州为兼具古典底蕴与创新活力的城市,滨江区为文化科技融合前沿阵地 [1] - 工作室计划成为连接先锋艺术与公众的桥梁 [1]
打造文化科技融合新高地 浙江大学—华数跨媒体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正式成立
证券时报网· 2025-06-19 22:44
实验室成立背景与意义 - 浙江大学与华数共同建设的"跨媒体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正式揭牌成立,旨在通过校企合作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机制,打造国家级跨媒体文化大模型标杆项目[1] - 实验室成立是浙江大学在人工智能领域布局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文化科技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全新探索,对推动理论研究和产业实践结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具有战略意义[2] - 实验室的成立为浙江省高水平打造文化强省、旅游强省注入新活力,将为浙江文旅产业发展提供强劲动能[2] 实验室研究方向与规划 - 实验室将立足战略研究、项目攻关、创新孵化、人才培养四大方向,围绕五大主要任务开展研究:模型数据与知识构建、跨媒体大模型研发、平台与应用服务技术、场景驱动和虚实融合、法律法规与安全保障技术[1] - 实验室将研发端到端、覆盖图像、视频、3D、音频等跨媒体文化大模型的架构和训练技术,实现管理赋能和产业赋能[1] - 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对实验室提出三点期望:攻关文广旅领域人工智能关键技术、推动创新成果快速市场化、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耦合的创新生态[2] 华数集团的战略布局 - 华数集团将借力实验室在"AI+"领域开启四大行动:"AI+新基建"、"AI+新治理"、"AI+新视听"以及"AI+新运营"[3] - 华数是国内领先的有线电视网络和新媒体运营商,长期深耕"广电+文旅"融合赛道,将通过与浙江大学合作聚焦跨媒体人工智能核心技术突破,加速科研成果转化[3] - 浙江大学与华数联合发布《AIGC时代数字媒体的智能设计白皮书》,系统阐述数字媒体与人工智能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和前瞻思考[3] 行业发展趋势 - 文化科技融合已成为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实验室的成立是对人工智能发展历史机遇的战略应答[3] - 当前面临运用前沿技术赋能媒体内容生产、传播方式创新和文化产业升级的重大课题[2] - 通过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有望催生出更多元、更具活力的新业态[3]
浙江20条措施支持游戏出海:支持游戏企业做大做强和国际化发展
第一财经· 2025-06-11 11:09
文件出台背景 -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 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2] - 2024年12月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设高能级开放强省的实施方案》 明确提出支持动漫游戏等数字产品出海 [2] - 为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精神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推动浙江文化贸易提质升级 特制定本《措施》 [2] 总体要求 -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 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3] - 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方向 推进文化贸易提质升级 支持游戏出海 赋能数字贸易强省建设 [3] - 坚持"服务最优 成本最低 效率最高"原则 [3][10] 推动产业能级提升 - 建设以杭州为牵引 宁波绍兴等全省各地市共同参与的产业布局 打造游戏出海产业集群 [4][11] - 实施数字文化企业梯度计划 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 [4][11] - 支持原创精品游戏开发 鼓励打造自主文化IP 重点培育3A游戏项目 [4][11] - 推动游戏与智能终端厂商合作 促进AR/VR眼镜等智能终端共同出海 [4][11] - 加强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 突破游戏引擎 AI翻译等"卡脖子"技术 [4][11] - 推动游戏与文旅融合发展 开发"跟着游戏去旅行"主题线路 [4][11] 强化平台支撑 - 发挥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作用 开展游戏产业对接 成果发布等活动 [5][12] - 省市联动支持企业参加国际展会 按自办类 重点类商务展会标准给予支持 [5][12] - 精心组织中国(杭州)国际动漫节 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等展会 [5][12] - 引进国内外顶级电竞赛事 推动电竞产业走出去 增强国产电竞赛事全球影响力 [5][12] 完善生态服务 - 优化游戏产品审批流程 推行"统一申报 线上审读 流程公开 便捷高效"服务 [6][13] - 依托浙江自贸试验区探索跨境结算便利化 数据分级流动等创新机制 [6][13] - 将游戏产品纳入版权保护专项执法行动重点 建立健全法律援助机制 [6][13] - 推广"出海前"知识产权侵权风险排查和专利自由实施(FTO)报告机制 [6][13] 强化要素保障 - 为外籍游戏人才提供入出境和停居留便利 扩大境外职业资格与职称比照认定目录 [14][15] - 支持高校加强数字媒体技术 工业设计等专业建设 探索"翻译+网游传播"人才培养模式 [15] - 充分发挥中央外经贸专项资金等撬动作用 鼓励地市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1][15] - 优化出口信保 出口信贷服务 支持游戏企业拓展海外市场 [15] 主要特点 - 聚焦游戏出海细分领域 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具体举措 [7] - 依托浙江自贸试验区探索跨境结算便利化等创新机制 深化制度型开放 [8] - 在知识产权保护 国际合规等领域提出措施 降低出海风险 [8]
长三角数智文化产业基金成立
FOFWEEKLY· 2025-06-10 18:06
长三角数智文化产业基金成立 - 基金总规模100亿元、首期30亿元,资金来源和投资地域主要面向长三角地区 [1] - 以文化科技融合为核心,重点布局数字技术产业化和文化产业数字化相关领域 [1] - 上海地区企业牵头发起,包括中国文化产业投资母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上海精文投资有限公司等 [1] - 已有海通开元投资有限公司、安徽省文化旅游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宁波市甬元投资基金有限公司等参与组建 [1] 上海文化科技产业布局 - 上海已构建"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计划重点发力"文化+AI" [1] - 推动数字技术与文化创意进一步融合 [1] 其他行业动态 - 「2025投资机构软实力排行榜」评选启动 [3] - 「2025母基金年度论坛」盛大启幕 [3] - 上市公司热衷做并购基金 [3]
文化科技蓝皮书:北京文化科技融合指数名列前茅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5-29 17:12
文化科技融合指数 - 北京文化科技融合指数在10个省市中名列首位,总体发展情况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1] - 2021年北京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指数达202.5,较前一年提高43.1,比2014年的基准指数提高了102.5 [3] 文化新业态企业表现 - 2024年北京文化新业态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5906.9亿元,占本市文化企业营收比重超七成 [3] - 北京拥有16家国家级文化和科技示范基地,数量居全国第一 [3] 细分领域发展 - 北京文化科技融合基础、融合产出、融合环境等指数呈现稳步增长态势 [3] - 北京在研发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年度科普经费筹集额等指数位列第一 [3] 高新技术进展 - 北京在区块链、5G、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元宇宙等高新技术领域取得长足进展 [3] - 北京聚集了一批全国最优秀、劳动效率最高的从业人员,规模以上文化相关产业劳动生产率排名第一 [4] 未来发展建议 - 建议北京在社会文化氛围营造、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继续发力 [4] - 建议给予文化高端制造业更多的支持和发展空间,提升首都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