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鱼水情
搜索文档
抗美援朝记忆里的“七十三号驿站”
新华社· 2025-10-27 16:42
从1950年7月第一批志愿军入住,到如今成为红色教育基地,"七十三号驿站"的故事,是抗美援朝 时期军民鱼水情最鲜活的注脚,也记录着一座城市、一个家庭跨越75载的爱国传承。 10月25日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纪念日。纪念日前夕,记者来到丹东,见到了 当年仅有10多岁的赵家后人赵玉斌,听他讲述那段温情的故事。 鸭绿江畔的红色坐标 1950年7月,安东市(今丹东)的空气里已弥漫着紧张的备战气息。第十三兵团奉命向中朝边境集 结,数万官兵的食宿问题亟待解决。安东市委、市政府动员机关、学校与居民为部队提供住处,元宝区 九江街73号的赵家,成了这场"全民支前"浪潮中的一个缩影。 赵家主人赵连有,是一位生于1902年的手艺人,靠制作笼屉和罗圈养家;妻子高守贞操持家务,性 格爽朗热忱。这座1935年建起的院落,有三间小楼、南厦、西厦和柴棚,二百平方米的地面上,挤着赵 家十来口人。 当地方干部上门动员时,赵连有没犹豫:"战士们是来保家卫国的,咱不能让他们没地方住!"第一 批住进赵家的,是10名东北边防军官兵,领头的是梁排长,还有江泉生、尚福礼等战士。赵玉斌当时只 有13岁,他回忆说:"梁排长和江泉生住楼下北屋, ...
一新四军向老妇买粮食,她却一把抓住他的胳膊追问:你们住在哪儿
搜狐财经· 2025-09-27 19:05
叔叔快吃吧,八岁的小孙女怯生生地说,我和弟弟叫了好多声爷爷奶奶才要来这些......战士们捧着粗瓷碗的手不住颤抖,滚烫的泪水滴进粥里。就这样,在 李大娘一家冒着生命危险的照料下,四位战士的伤势渐渐好转。 四个月后的离别之夜,月光依旧皎洁。李大娘用粗糙的手掌一遍遍抚平战士们的衣襟,两个小孙儿紧紧抱着战士们的腿不肯松开。当战士们的身影渐渐消失 在月色中,大娘依然站在村口,直到再也看不见那些年轻的身影。 1942年深秋的一个夜晚,皎洁的月光洒在大别山崎岖的山路上。新四军通讯员陈志明紧了紧腰间束着的草绳,摸着咕咕作响的肚子,小心翼翼地朝山下走 去。他此行的任务是为藏在山洞里的伤员们购买粮食。 山脚下,一座低矮的茅草屋透出微弱的灯光。小陈轻轻叩响吱呀作响的木门:老乡,能帮个忙吗?屋内却一片寂静。推门而入,只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 正护在草铺前,警惕地打量着这个不速之客。 大娘别怕,我是新四军......小陈话未说完,老妇人突然瞪大眼睛,一把抓住他的胳膊:你们藏在哪儿?这突如其来的热情让小陈愣住了。原来,这位姓李的 大娘早听说新四军是穷人的队伍,执意要跟着上山认路,好给伤员们送饭。 山洞里,负伤的刘连长正焦急地来回踱步。 ...
“护好红色文物,更要讲好它们的故事”(守望·追寻红色记忆)
人民日报· 2025-09-08 06:16
红色主题展览馆的创办与运营 - 展览馆由王国霖创办并担任讲解员,是一家公益性机构,免费向公众开放 [3] - 展览馆累计已接待社会团体200多个,累计参观人员近10万人次 [4] - 为更好地保护展品,部分展柜已升级防潮功能 [4] 红色文物的收集与故事 - 创办人王国霖通过购买、以工换物或拍照留存等方式,历时多年收集了大量红色文物和故事 [3] - 馆内藏有一盏来自抗日联军队伍的煤油灯,体现了军民鱼水情 [2] - 馆内藏有一个被锯成两半的老式单筒望远镜,由一位耿姓老兵捐赠,展现了战争时期的智慧 [3] 红色文化的传播与影响 - 成立了拥有60多名成员的红色义务宣讲小分队,年均开展宣讲100余场次,活动范围覆盖社区、学校和企业 [4] - 创办人王国霖为收集故事和实物,行程达15万公里,几乎走遍全县各个乡屯 [3] - 展览馆留言簿显示,参观者包括不同年龄层,展览有效传递了历史记忆 [4]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丨从这些历史印记中重温军民一家亲
新华社· 2025-08-09 19:59
抗日战争历史印记 - 新四军第五师司令部于1944年10月签发献草证,收到徐恒照先生捐献稻草30斤,并承诺积极抗战保卫根据地[2] - 1941年7月新四军第五师进驻白果树湾村后,老百姓踊跃参军参战、传送情报、捐献粮草支援抗日[4] - 献草证主要用于战士编草鞋、打地铺、喂马等用途,体现了军民鱼水情[4] 军民互助故事 - 白果树湾村妇女在煤油灯下为新四军战士制作81双布鞋,解决草鞋易烂问题[7] - 1944年鄂豫边区物资极度缺乏时,老百姓自发捐粮捐衣捐鞋支持抗日[9] - 1945年老百姓多次推车排队为新四军39团送稻谷,部队训练场上常晒满稻谷[12] 军民共建事迹 - 新四军借住朱湾村老百姓提供的72间房屋用于第五师与第七师会师驻军[17] - 1941年4月新四军第五师14旅42团与第七师挺进团在陈汉沟会师,首次打通两师联系[19] - 新四军帮助老百姓修塘修堰栽秧,至今大悟山留存着当年修建的水利痕迹[14] 战地医疗支援 - 1943年12月新四军江南挺进支队在桃花山建立战地医院,最多仅2名医生4名护士[20] - 白果树村村民易祥胜12岁时帮助战地医院抬担架运送伤员并采购物资[21] - 战地医院不仅救治战士也救治当地百姓,老百姓协助输送物资传递情报[23]
蒙山高 沂水长
人民日报· 2025-08-03 06:01
红色主题美术创作 - 抗战时期山东军民关系以沂蒙地区最为典型,艺术家们将画笔对准沂蒙,通过作品传递军民鱼水情深的主题 [2] - 沂蒙女性如"沂蒙红嫂"和"沂蒙母亲"为中国革命作出重要贡献,成为艺术家表现的重要对象,作品通过写实技巧展现女性柔美、自信和质朴 [2] - 单应桂中国画《沂水欢歌》等作品通过"洗军服"等细节巧妙点出爱党爱军主题 [2] 支前行动的艺术表现 - 陈国力、吕建军创作的油画《丰碑》以象征性手法将支前手推车置于群山之巅,赋予支前史诗般的宏伟意象 [3] - 李学明中国画《山东抗日根据地建设(沂蒙丰碑)》用写意语言全景式描绘300多名军民学习、生产、训练、运输的场景 [3] 沂蒙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 艺术家们深入沂蒙历史现场研究史实,创作出或优美或雄浑的作品,为沂蒙精神写下生动注脚 [3] - 沂蒙精神"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在一代代艺术家笔下得到传承和弘扬 [3]
致敬最可爱的人 迎“八一”,丹阳各界共话军民鱼水情
镇江日报· 2025-08-01 08:03
活动展同心 "从激情长跑到经典诵读,从走访慰问到老兵座谈……"连日来,丹阳市开展了主题鲜明、形式多样 的迎八一建军节系列活动,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军民鱼水情 军民一家亲"的深刻内涵,向"最可爱的 人"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慰问显关心 "八一"前夕,丹阳市四套班子领导分组走访慰问了驻丹部队官兵,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节日的 诚挚祝福。 丹阳基金会负责人亦采取逐个上门、分片座谈等方式开展见义勇为退役军人慰问活动。其中,丹阳 市见义勇为基金会理事长金夕龙一行来到苏南运河丹阳(大泊)锚地,慰问了丹阳市交通运输局港航事 业发展中心的退役军人王坚。2010年寒冬,王坚在京杭大运河救起了一名落水船员,展现了军人的英勇 与担当。因这一义举,王坚荣获镇江及丹阳市见义勇为先进分子称号。王坚表示,作为一名退役军人, 他将继续发扬军人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军礼映初心 "那真是一代人用生命代价换取来的和平啊,每一寸国土,都浸润着血汗和忠诚!"7月29日上午, 丹阳市公安局离退休党总支部会议室,在迎"八一"退役军人座谈会上,退役军人、退休民警袁正和回忆 起了他当年在麻栗坡轮战的那段生死岁月,参会人员无不动容。 议 ...
辽宁沈阳:电网“红马甲”携手消防员共筑安全防线
中国能源网· 2025-07-29 09:34
"全体都有,稍息,立正!向右看齐,向前看!报数!""一、二、三、四……"7月22日上午,骄阳似火, 在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辉山大街专职消防救援站院内传来一阵嘹亮的口号声。一队步伐整齐的电网"红马 甲"正与消防员们并肩进行列队训练。炽白的光线落在每一个人的肩头和挺直的脊背,晒得微红的脸颊却在 阳光下折射出正气与坚韧的光……这是国网辽宁电力(沈阳沈北复转军人)雷锋共产党员服务队与沈阳市沈 北新区辉山大街专职消防救援站联合开展的"庆八一·保安全"联建活动现场。这场特殊的"战友重逢",让庆祝 八一建军节的气氛更添热血与温情。 电火共守护 "涉及到'电'的着火初期处置最关键,咱们相互学习,对彼此工作会有很大的帮助!""近期我们针对电动 车'飞线'充电的违规用电问题走街串巷,发现这情况直接找到居民进行讲解、劝导,大多数居民能够及时认 识到行为的危险。"交流环节,在"对党忠诚 纪律严明 赴汤蹈火 竭诚为民"的标语下,联建双方围绕风险防 范、安全宣传、应急处置等内容开展热烈讨论。消防员们纷纷表示,近些年,随着老百姓安全用电意识的提 高,由人为不规范使用电器引发火灾的隐患有所改善,而房屋线路老化、私拉乱接电线等情况成为了较为严 ...
从宋公碑看军民鱼水情(以物鉴史)
人民日报· 2025-07-26 06:02
历史背景 - 盐城东临黄海,历史上饱受海啸、海潮侵袭,1939年8月特大海啸导致1.3万多人死亡 [2] - 1940年秋,宋乃德随八路军第五纵队东进,任阜宁县抗日民主政府首任县长,将修筑捍海大堤列为头等民生工程 [2] 工程实施 - 1941年5月15日修堤工程开工,新四军三师官兵与党员干部带领上万民众修筑海堤 [2] - 修堤过程异常艰辛,堵塞五丈河堤口时突逢大雨,监工员和乡保长跳入急流工作11小时完成合龙 [3] - 敌人加紧破坏行动,暗杀多名党员,但工程最终于7月31日全线竣工 [3] 工程成果 - 捍海大堤绵延近45公里,堤高3米,底宽19米,竣工次日抵御特大海啸冲击 [4] - 沿海居民将大堤命名为"宋公堤",并刻立"宋公纪功碑"表达爱戴之情 [4] - 2021年入选首批省级水利遗产名录,2023年被水利部列入"人民治水·百年功绩"治水工程项目 [4] 现代影响 - 2019年新四军纪念馆提升改造工程启动,"宋公碑"被列为重要内容,采用钢化玻璃保护和高精度3D打印技术制作仿制件 [5] - 2024年宋公碑3D打印仿制件在巡回展中展出,历时3个月接待观众近8万人次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