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混轿车
搜索文档
插混价格触底,利润天花板重塑:吉利在打什么算盘?
钛媒体APP· 2025-11-06 14:01
新能源汽车市场概况 - 今年1-8月新能源汽车销量中,插混车型(含增程式)占比为38.1%,其中狭义插混车型为29.3%,同比下滑3.0% [2] - 在市场整体增速放缓的情况下,价格已成为最直接的竞争武器 [2] - A级插混轿车市场已成为自主品牌竞争最激烈的战场 [6] 吉利银河星耀6产品定位与定价 - 吉利银河星耀6于10月30日上市,7款配置车型限时售价为6.88万至9.98万元 [2] - 6.88万元的起售价不仅比自家预售价格低了近万元,也比许多同类型产品更低 [2] - 该车型的推出补足了吉利银河品牌在8万-10万元插混轿车市场的布局 [6] - 目标是在家庭用户最集中、销量最大的细分市场抢占份额 [6] 吉利银河星耀6产品核心性能 - 搭载新一代雷神AI电混2.0系统,官方公布的CLTC馈电油耗为2.8L/100km [3] - 在实际测试中,油耗维持在2.6L-2.9L/100km之间 [3] - 综合续航最高达1700公里,纯电续航最高125公里 [3] - 折算下来每公里油费约2毛钱,纯电行驶时每公里成本约6分钱 [3] 吉利银河星耀6配置与空间 - 新车全系标配银河Flyme Auto智能座舱、10.2英寸仪表、倒车影像等实用配置 [3] - 车身尺寸为4806mm车长、2756mm轴距,属于A级车中偏大类型 [4] - 车内设计27处储物空间,后备箱容积609L,比同级别车型多出近100L [4] - 配备14.6英寸中控屏、7nm"龙鹰一号"芯片、智能驾驶辅助系统 [4] 吉利银河星耀6安全性能 - 车身采用高强度钢材,占比达71.6% [4] - 电池系统通过了包括针刺、跌落、水泡等测试,并完成了高于国标要求的碰撞和浸水试验 [4] A级轿车市场格局演变 - 2016年A级轿车销量前十车型中,合资品牌占据九席,自主品牌仅有吉利帝豪一款 [5] - 根据2025年8月销售数据,A级轿车销量前十名中,自主品牌已占据七席 [5] - 上榜的自主车型多数为新能源车型,展现出中国品牌在电动化转型中的先发优势 [5] 市场竞争与行业影响 - 比亚迪秦PLUS最早把插混轿车价格打到8万级别,长安启源A05等车型迅速跟进 [2] - 激烈的竞争促使消费者能以约8万元预算购买到续航1700公里、配备大屏和智能驾驶功能的车型 [6] - 车企在控制成本的同时需保证产品品质和盈利能力,竞争从单纯拼价格转向提供更好的出行体验 [7]
荣威的“求生式突围”,能否从边缘回到主流赛道? | 巴伦精选
钛媒体APP· 2025-09-30 08:50
公司当前市场地位与战略背景 - 荣威是上汽集团最早推出的自主品牌,曾凭借首款互联网汽车RX5引发行业轰动,但近年来在国内市场存在感减弱,未能抓住纯电和插混浪潮的先机[2] - 与同属上汽集团的MG品牌相比,荣威在国内市场显得模糊,而MG4已成为欧洲市场的爆款车型[2] - 公司近期通过推出起售价为8.58万元的荣威M7 DMH插电混动轿车,试图重新回到市场聚光灯下,这被视为其在新能源赛道上的一次战略再定位[2] 行业竞争格局与市场机会 - 2025年中国新能源SUV市场已成为竞争激烈的红海,理想、问界、小鹏、比亚迪等品牌在此领域展开激烈竞争[3] - 中大型轿车市场正悄然迎来新的增长窗口,原因包括家庭用户对空间和舒适的需求未被SUV完全满足,以及插电混动技术提供了成本可控与长途无忧的务实解决方案[3] - 插电混动轿车赛道被视为蓝海,但并非没有竞争,比亚迪、吉利等玩家已建立规模优势[3] 公司战略调整与具体举措 - 公司正试图将自己定位为“新大众 plus auto”,旨在结合大众式的规模化与品质控制,并叠加新能源时代的智能化基因[4] - 产品投放节奏显著加快,计划基本每个季度推出一款新产品,以保持市场曝光度并减少沉寂期风险[5] - 渠道与服务网络正在重建,短短三个月内新签约了150家4S店,渠道重建与服务标准提升被纳入战略核心[5] - 智能化战略方面,公司与字节系的“豆包深度思考大模型”绑定,并在荣威M7上全球首发豆包推理大模型,计划快速迭代至1.0、2.0版本[5] 产品策略与市场挑战 - 荣威M7 DMH采用“大车+低价”的激进策略,以近5米长、搭载插混系统与智能座舱的大型轿车,价格下探至8.58万元的入门紧凑级区间[2][6] - 公司面临低价爆款策略能否转化为长期竞争力的挑战,包括利润空间受限和品牌价值可能被稀释的风险[7] - 在插混轿车赛道,公司需突破比亚迪、吉利等头部品牌已形成的价格与渠道壁垒,其突围可能只是挤占有限市场份额而非扩大整体市场[8] - 与集团内其他品牌(如智己高端、MG出海)相比,荣威在全球化层面缺乏清晰的全球战略,且面临内部资源博弈的压力[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