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文化交流与融合
icon
搜索文档
来西夏陵,在文物中探寻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印记
新华社· 2025-07-12 16:10
西夏陵 32处防洪工程遗址 20世纪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之一 7100余件各类出土文物 成为解读西夏社会、宗教、艺术的"活化石" 中国第60个世界遗产 在西夏陵成功申遗之际 "百闻不如一见"栏目 9座帝陵、271座陪葬墓 勾勒出恢弘壮丽的西夏陵 1处北端建筑遗址 采用传统外范内模浇铸技术制作而成 造型生动逼真 颈部肌肉及皮下脊椎骨线条清晰可见 历经千年依旧全身散发柔和金光 党项人 向汉族学习农耕技术 带你走进这片神秘的土地 聆听文物里的"交流、交往、交融"故事 见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 鎏金铜牛 套牛犁地、开渠灌溉、建窖储粮 栩栩如生的铜牛 展现了西夏高超的金属冶炼和铸造技术 是西夏向中原地区学习农耕文化的重要例证 "远看像汉字,近看不认识" 西夏人仿借汉字造字方法 创造了近6000个西夏文字 在编撰佛经、书写碑文时 西夏人往往使用西夏文字与汉字双语 陵区碑亭中出土的汉字残碑 书写工整、刚劲有力 反映出西夏皇帝较高的汉文学修养 雕龙栏柱 出土于西夏陵6号陵 柱身三面浅浮雕盘龙戏珠图案 自下而上在云海中盘旋翻腾 神态逼真、雕琢细腻 受中原文化影响 西夏陵建筑构件中常见龙的形象 反映了西夏对中原龙文化的传承与 ...
文脉华章·营造之法丨雄关,何以定城六百年
央视新闻· 2025-06-14 10:29
文化和自然遗产 - 长城作为我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 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 [1] - 嘉峪关是长城与丝绸之路在河西走廊的交汇点 具有重要历史地位 [1]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 我国正在规划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 其中甘肃段将于今年内建成 [5] - 嘉峪关被誉为"天下第一雄关" 是现存长城遗址中规模最壮观 保存最完好的古代军事关隘 [5] 嘉峪关建筑特点 - 关城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 由内城 外城 罗城 瓮城 城壕组成完备防御体系 [7] - 北侧延伸至黑山的"悬壁长城"建在约45度山脊上 南侧"长城第一墩"位于60多米高的悬崖 [7][9] - 六百多年从未被攻破 因独特地理位置易守难攻 [11] 建造工艺与质量管理 - "定城砖"传说象征关城建造的精确计算 每块砖刻有工匠姓氏便于责任追溯 [13][15] - 采用射箭检测砖石质量 箭头射入即整段重建 确保建筑结构坚固 [15] 历史功能与文化价值 - 明代西域贡使前往中原的唯一法定路线 设有税务机构管理商队征税 [17][19] - 通关需持官方"关照"文牒 现存体验项目保留这一传统 [21] - 门洞青石板留有古丝绸之路车辙印 见证东西方文化交流 [23] 现代保护与技术创新 - 采用数字技术进行城墙维保 监测风力等环境影响 [31][34][36] - 从军事要塞转型为文明对话样本 展示历久弥新的文化活力 [37]
何以中国 | 凿石耀古今 薪火递千年
新浪财经· 2025-05-29 19:58
洛阳南郊 两山对峙 伊水中流 2345个大小窟龛 近11万尊佛像 2800多块碑刻题记 70多座石刻佛塔 这便是世界上造像最多 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 也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 "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的中华文化瑰宝 ——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 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493年)前开凿 先后经过了北魏、东魏、西魏 北齐、隋唐、北宋 累计开凿了400多年 位居中国各大石窟之首 在这里 每一尊造像、每一处碑刻、每一种装饰 都是一部生动鲜活的历史文化教科书 无不向世界展示着古代中国 高度发达的文明与艺术创造力 历经千年流转 新中国成立后 龙门石窟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修缮 1961年,国务院公布龙门石窟 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考古调查与保护工作 2001年,加拿大国家美术馆收藏的罗汉像 被送还龙门石窟研究院永久保存 2007年,卢舍那大佛结束了面部修缮工程 对大佛除尘除污 封堵大佛自身和周边细缝 2022年7月 龙门石窟奉先寺完成 时隔50年的又一次大修 龙门石窟中艺术水平最高 1997年,开展了龙门奉先寺遗址 规模最大的造像——卢舍那大佛 再现"真容" 龙门石窟是石窟寺艺术 中国化的完成之地和集大成者 不仅承载着人类文 ...
“老”瓷都的国际“新”力量:多元文化激活古老技艺
中国新闻网· 2025-05-26 09:56
中新社景德镇5月25日电 题:"老"瓷都的国际"新"力量:多元文化激活古老技艺 迈克尔自一年前因景德镇陶溪川艺术中心候鸟计划(即国际艺术家驻场计划)来到景德镇,本只打算停留 三个月的他,如今对景德镇的留恋与喜爱越来越深。 3月26日,在江西景德镇陶溪川国际工作室,美国新锐陶瓷艺术家迈克尔(Michael May)手持自己用 3D 打印机创作的陶艺作品(左)和手工制作的陶艺作品(右),向人们介绍他独特的创作理念。 中新社记者 刘 占昆 摄 "我创作陶瓷作品的工具也是用3D打印机制作出来的,这让我创作时更加得心应手。"在迈克尔的工作 台上,一件大型的陶艺作品初见雏形,用3D打印机制作的印章在陶罐上留下了一朵朵小花,五颜六色 的釉料也让它们更显灵动。 "我很喜欢青花瓷,景德镇也给了我许多创作灵感。"迈克尔表示,自己尝试在传统技艺中加入现代技 术,也不断探索多种陶艺制作方式的融合,希望借此打破传统与现代的界限,为陶瓷艺术带来新的活 力。 现如今,迈克尔不仅在景德镇持续创作,也把自己的所学、所想倾囊相授,在陶溪川内开设课程。"每 一节课都会尝试教一些和之前不同的内容,希望同学们不仅能学习基础知识,也能学到一些特别的东 ...
文化产业门户:互联网时代,创新的强大引擎
搜狐财经· 2025-05-20 06:02
文化的传播往往受限于地域、语言等因素,使得许多优秀的文化遗产和艺术作品难以被世界所认知。而今, 借助互联网的力量,无论是东方的古老戏曲,还是西方的现代音乐,都能够跨越千山万水,迅速触达全球观 众。这种前所未有的文化交流,不仅促进了文化的多样性,还激发了全球范围内的文化共鸣,增强了人类社 会的整体文化认同感。 在虚拟的网络空间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体可以轻松交流思想、分享经验,这种跨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往 往能激发出前所未有的创意火花。例如,将传统民族元素与现代设计手法结合的数字艺术,或是融合东西方 音乐元素的跨界音乐作品,都是互联网时代文化创新的典型代表。这些创新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也 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 历史上每一次重大的科技进步、艺术革新或社会变革,无不深深植根于当时的文化土壤之中。文化鼓励探索 未知,激发创造力,为人类社会提供了不竭的发展动力。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更是 促进了新思想、新技术的快速传播,加速了世界文明的共同进步。文化的多样性成为了创新的催化剂,让人 类社会在相互理解和尊重中迈向更加繁荣的未来。 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结构与多元化的价值观,文化以其独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