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精品创作
搜索文档
江苏5部作品斩获文华奖 获奖总量列全国之首“五朵金花”尽显文艺苏军硬实力
新华日报· 2025-11-05 07:22
获奖成就与行业地位 - 在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上,江苏文艺作品共获得5项文华大奖,获奖总量位列全国之首,创下历届最佳成绩 [1] - 获奖作品包括扬剧《郑板桥》和民族舞剧《红楼梦》获得"文华剧目奖",淮剧小戏《赶脚》获得"文华节目奖",民族管弦乐《江河湖海颂》获得"文华音乐奖",以及滑稽戏《陈奂生的吃饭问题》获得"文华编剧奖" [1] - 在竞争最为激烈的15部"文华剧目奖"中,江苏占据2席,实现文华奖"五连冠",获奖数量取得历史性新突破 [1] 作品特色与行业趋势 - 获奖作品题材形式多样,涵盖舞剧、戏曲、音乐和小节目等多个类别,展现出鲜明的江苏特色和时代气息,是守正创新的典范之作 [2][3] - 本届文华奖提倡"十年磨一戏"的精品意识,将参评剧目首演时间从近5年拓宽至近10年,江苏5部作品同时获奖彰显出文艺创作整体实力已走在全国前列 [2] - 作品在坚守传统艺术本体与精髓的同时,于内容、形式与精神上大胆融入时代气息,实现传统艺术形式与当代审美的创造性融合 [3] 政策支持与创作生态 - 江苏从省级层面加强引领,通过省级艺术基金、省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等一系列政策"组合拳",激活文艺创作生态,本次获奖的5部作品均获得过相关扶持 [4] - 行业生态走向成熟得益于政府"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智慧,在方向引导与资源整合上加强顶层设计,在具体创作中充分尊重艺术规律,赋予艺术家自由空间 [5] - 实施舞台艺术创作"源头工程",聚焦基层编剧人才的发掘与培育,通过戏剧讲坛、实地采风等形式提升剧本创作整体水准 [5] 市场表现与观众接受度 - 本届文华奖注重引导作品从评奖走向市场,提高参评作品演出场次要求,鼓励常态化演出接受群众检阅 [6] - 民族舞剧《红楼梦》已完成从"精品"到"爆款"的转变,巡演41座城市,演出超400场,吸引近60万观众,创下场场爆满的盛况 [6] - 民族管弦乐《江河湖海颂》在上海、苏州、南京等城市演出近40场,几乎场场收获好评,年轻观众对民族音乐的热情超出预期 [6] - 淮剧小戏《赶脚》通过艺术形式创新与青春力量注入,以"小而美"的特点贴合年轻人观赏习惯,三位00后青年演员为古老剧种注入鲜活生命力 [7]
文旅产业发展蓬勃兴旺
人民日报· 2025-09-30 11:40
文旅产业规模与效益 - 2024年文化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9.14万亿元,比2020年增长37.7% [2] - 2024年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数量达7.8万家,比2020年增加1.3万家 [2] - 2025年上半年国内居民出游32.85亿人次,总花费达到3.15万亿元,创历史新高 [2] 文旅融合深化发展 - 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是“十四五”期间行业发展的主线和亮点 [2] - 优秀文化资源得到更充分挖掘利用,文化创意元素有机融入旅游开发 [2] - “跟着演出去旅行”成为新风尚,“文物游”“非遗游”“考古游”“博物馆游”持续升温 [2] 文艺精品创作成果 - 文艺创作生产引导扶持机制更加健全,新时代系列艺术创作工程顺利实施 [4] - 围绕重大时间节点推出精品佳作,如音乐舞蹈史诗剧《正义必胜》获得强烈社会反响 [4] - 持续举办中国艺术节、中国诗歌节、中国京剧艺术节等展演活动促进全民共享 [4] 市场秩序规范管理 - 文化市场重点实施演出市场多部门全链条综合监管,严格实行大型演出实名购票实名入场 [3] - 旅游市场针对不合理低价游、强迫购物等突出问题持续开展专项整治行动 [3] 非遗保护与传承 - “十四五”时期非遗保护机制更加完善,推动各地建设非遗工坊1.29万家 [6] - 非遗工坊带动相关产业120万余人就业增收 [6] 公共文化服务建设 - 截至2024年底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248个、群众文化机构近4.4万个、新型公共文化空间4万多个 [7] - 推动全国超过95%的县(市、区)建立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提高服务覆盖面 [7] - 2024年全国举办“村晚”8.17万场,吸引2.62亿人次参与 [7] 文化服务模式创新 - 公共文化服务从政府单一供给向“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模式转变 [7] - 大力推进线上线下融合、演出演播并举,支持优秀文艺作品更广泛深入持续地赴城乡基层演出 [5]
2024年文化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9.14万亿元,比2020年增长37.7%——文旅产业发展蓬勃兴旺
人民日报· 2025-09-30 08:13
文旅产业核心数据与成就 - 2024年文化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9.14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37.7% [2] - 2024年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数量达7.8万家,较2020年增加1.3万家 [2] - 2025年上半年国内居民出游总人次达32.85亿,总花费达3.15万亿元,创历史新高 [2] 文旅融合深化发展 - 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成为“十四五”期间行业发展主线和亮点 [2] - 优秀文化资源得到更充分挖掘利用,文化创意元素有机融入旅游开发 [2] - “跟着演出去旅行”成为新风尚,文物游、非遗游、考古游、博物馆游持续升温 [2] - 乡村游助力乡村振兴,形成浙江安吉余村、湖南花垣十八洞村等经典案例 [2] 市场秩序规范与监管 - 文化市场重点实施演出市场多部门全链条综合监管,严格实行大型演出实名购票实名入场 [3] - 督导票务平台防范“黄牛”刷票,旅游市场持续开展针对不合理低价游、强迫购物的专项整治 [3] 文艺创作繁荣与推广 - 文艺创作生产引导扶持机制更加健全,新时代系列艺术创作工程顺利实施 [4] - 音乐舞蹈史诗剧《正义必胜》引发强烈社会反响,获得国内外观众高度评价 [4] - 组织实施舞台艺术和美术创作行动计划、国家美术发展和收藏工程 [4] - 持续举办中国艺术节、中国诗歌节、中国京剧艺术节等展演活动 [4] - 推进线上线下融合、演出演播并举,依托“戏曲进乡村”“文化进万家”等活动推动优秀作品直达基层 [5]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 - 非遗保护机制更加完善,推动各地建设非遗工坊1.29万家 [6] - 非遗工坊带动相关产业120万余人就业增收 [6]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 截至2024年底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248个、群众文化机构近4.4万个、新型公共文化空间4万多个 [7] - 全国超过95%的县(市、区)建立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 [7] - 2024年全国举办“村晚”8.17万场,吸引2.62亿人次参与 [7] - 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政策,鼓励开展延时错时服务,推动服务模式向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转变 [7]
文旅产业发展蓬勃兴旺(权威发布·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人民日报· 2025-09-30 06:30
文旅产业融合与发展成就 - 文旅产业规模显著扩大,2024年文化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9.14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37.7% [2] - 规上文化企业数量增加至7.8万家,比2020年增加1.3万家 [2] - 2025年上半年国内居民出游32.85亿人次,总花费达到3.15万亿元,创历史新高 [2] 文旅融合具体举措与成效 - 推动文化创意元素有机融入旅游开发,形成“文物游”、“非遗游”、“考古游”、“博物馆游”等新业态 [2] - “跟着演出去旅行”成为新风尚,乡村游助力乡村振兴,形成浙江安吉余村、湖南花垣十八洞村等经典案例 [2] - 文旅融合发挥溢出效应,赋能经济社会发展 [2] 市场秩序规范与监管 - 文化市场实施演出市场多部门、全链条综合监管,严格实行大型演出“实名购票、实名入场” [3] - 旅游市场针对不合理低价游、强迫购物等问题持续开展专项整治行动 [3] - 下一步将继续推进文旅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的融合发展 [3] 文艺精品创作与成果 - 文艺创作生态优化,精品佳作不断涌现,如音乐舞蹈史诗剧《正义必胜》获得强烈社会反响 [4] - 实施舞台艺术和美术创作行动计划、国家美术发展和收藏工程,推动优秀作品走出国门 [4] - 持续举办中国艺术节、中国诗歌节、中国京剧艺术节等展演活动,促进全民参与共享 [4] 文化传播与非遗保护 - 拓宽传播渠道,推进线上线下融合、演出演播并举,依托“戏曲进乡村”、“文化进万家”等活动送戏下乡 [5] - 非遗保护机制完善,推动各地建设非遗工坊1.29万家,带动相关产业120万余人就业增收 [6] -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艺作品质量 [6]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 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健全,截至2024年底共有公共图书馆3248个、群众文化机构近4.4万个、新型公共文化空间4万多个 [7] - 全国超过95%的县(市、区)建立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提高服务覆盖面和实效性 [7] - 完善免费开放政策,鼓励延时错时服务,2024年全国举办“村晚”8.17万场,吸引2.62亿人次参与 [7] 公共服务未来发展方向 -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以数字化赋能传统服务模式,社会化激活基层文化活力 [8] -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让更多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 [8]
2024年文化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9.14万亿元 比2020年增长37.7%——文旅产业发展蓬勃兴旺(权威发布·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人民日报· 2025-09-30 05:55
文旅产业规模与效益 - 2024年文化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9.14万亿元,比2020年增长37.7% [2] - 2024年规上文化企业达7.8万家,比2020年增加1.3万家 [2] - 2025年上半年国内居民出游32.85亿人次,总花费达到3.15万亿元,创下新高 [2] 文旅融合深化发展 - 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是“十四五”期间的主线和亮点 [2] - 优秀文化资源得到更充分挖掘利用,文化创意元素有机融入旅游开发 [2] - “跟着演出去旅行”成为新风尚,“文物游”“非遗游”“考古游”“博物馆游”持续升温 [2] - 乡村游助力乡村振兴,形成浙江安吉余村、湖南花垣十八洞村等经典案例 [2] 市场秩序规范管理 - 文化市场重点实施演出市场多部门、全链条综合监管,严格实行大型演出“实名购票、实名入场” [3] - 旅游市场持续开展专项整治行动,针对不合理低价游、强迫购物等突出问题 [3] 文艺创作繁荣与推广 - 文艺创作生产引导扶持机制更加健全,新时代系列艺术创作工程顺利实施 [4] - 音乐舞蹈史诗剧《正义必胜》引发强烈社会反响,获得国内外观众高度评价 [4] - 组织实施舞台艺术和美术创作行动计划、国家美术发展和收藏工程 [4] - 持续举办中国艺术节、中国诗歌节、中国京剧艺术节等展演展示活动 [4] - 大力推进线上线下融合、演出演播并举,依托“戏曲进乡村”“文化进万家”等活动推动优秀作品直达基层 [5] 非遗保护与传承 - 推动各地建设非遗工坊1.29万家,带动相关产业120万余人就业增收 [6] - 非遗保护机制更加完善,实践更加生动,传承队伍更加壮大 [6] 公共服务体系完善 - 截至2024年底,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248个、群众文化机构近4.4万个、新型公共文化空间4万多个 [7] - 推动全国超过95%的县(市、区)建立文化馆、图书馆的总分馆制 [7] - 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政策,鼓励开展延时错时服务 [7] - 2024年全国举办“村晚”8.17万场,吸引2.62亿人次参与 [7] 未来发展方向 - 继续推进文化和旅游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的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文旅融合的溢出效应 [3] -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各门类文艺作品质量,努力推出更多精品佳作 [6] - 以数字化赋能传统服务模式,以社会化激活基层文化活力,持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