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舞剧《红楼梦》
搜索文档
新华全媒头条|永不落幕的全民艺术盛会——从中国艺术节看大众文艺新气象
新华社· 2025-11-12 21:43
艺术节活动规模与成果 - 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集中展示文艺事业发展丰硕成果,包括100余台优秀舞台艺术作品、170余个群众文艺作品以及千余件美术书法篆刻摄影佳作联袂展出 [2] - 第十八届文华奖揭晓15部作品获文华剧目奖、15部作品获文华节目奖,作为专业舞台艺术领域政府最高奖发挥繁荣创作培育人才作用 [3] - 全国群众文化机构2024年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440万场服务22亿人次,举办"村晚"8.17万场吸引2.62亿人次参与 [8] 文艺创作趋势与特点 - 文艺作品聚焦时代主题植根火热生活,以路桥建筑工人采茶姑娘等普通劳动者为表现主体,通过艺术视角造型语言展现社会发展生活变迁 [3] - 文华奖将参评剧目首演时间从近5年延长至近10年,鼓励文艺工作者沉潜内心精益求精投入创作,舞剧《醒·狮》经历两年多南拳武术实训并持续打磨 [3] - 文华奖评审提高演出场次要求,戏曲舞剧作品演出场次不少于20场且年均不少于10场,鼓励常态化演出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统一 [4] 优秀作品市场表现 - 民族舞剧《红楼梦》巡演41座城市演出超400场吸引近60万观众,创下场场爆满一票难求盛况 [4] - 文华节目奖设立让更多基层院团在国家级舞台展现,小制作作品方便根据演出场地灵活调整更容易走到群众身边 [4] - 婺剧《三打白骨精》融合传统戏曲与现代表达,借鉴川剧变脸技巧并使用无人机点缀舞台使经典故事焕发新活力 [4] 群众文艺发展 - 群星奖作为群众文艺领域政府最高奖体现群众创群众演主题,作品凝结平凡生活艺术化表达承载群众质朴情感 [5][6] - 音乐作品《快乐那达慕》融合呼麦马头琴鄂尔多斯短调民歌等传统元素,演员队伍包括学生牧民基层文艺工作者 [6] - 群口快板《风火山》主创受青藏铁路建设者纪实视频启发,创新使用拆唱表演手段在保留曲艺特色同时增强可看性 [7] 文化艺术与旅游消费融合 - 艺术节期间重庆片区文华奖参评剧目和节目组合累计演出54场吸引近5万人次观众,平均上座率超93%有效拉动跨城交通住宿餐饮相关消费 [9] - 川渝两地携手推出100个特色文旅场景涵盖夜游文博科技艺术等领域,形成观演+旅行沉浸式消费体验 [10] - 艺术节创新运用VR AI等技术打造沉浸式互动式新场景,智慧型中国乐器博物馆通过VR设备让观众沉浸式体验敲击编钟 [10] 科技赋能艺术与新消费业态 - "新韵重庆"无人机灯光秀使用5000架无人机以夜空为幕将文化元素化为光影画卷,自常态化展演以来核心观演区餐饮满客率超70%并提升商圈夜间销售额 [11] - 艺术与科技融合培育出受年轻人青睐消费新业态,从为一部剧赴一座城到一张票根串联消费链,艺术释放经济增长潜力激活城市发展动能 [11]
民族舞剧《红楼梦》荣膺文华奖,洋河梦之蓝助力经典绽华彩
中金在线· 2025-11-07 12:58
公司品牌营销活动 - 公司旗下品牌洋河梦之蓝M6+作为战略合作伙伴特约呈献原创民族舞剧《红楼梦》[1][6] - 公司通过精心组织的梦之蓝×红楼梦快闪活动及现场文化互动游戏进行场景化营销[10] - 公司将舞剧的古典美学与产品的绵柔品质结合以打造可感知的文化体验[7][10] 公司文化跨界合作战略 - 公司持续探索创新以助力经典焕发新生并传递文化自信[6] - 公司合作模式包括牵手《经典咏流传》《诗画中国》等文化节目以及联名刘德华演唱会[6] - 公司推出《洋河水零八将》文创产品实现名酒与名著的跨界融合[6] 合作项目成就与影响 - 公司参与的民族舞剧《红楼梦》荣获第十八届文华剧目奖[1] - 该舞剧自2021年9月以来已在海内外41座城市演出400余场吸引近60万观众[5] - 该舞剧于2023年荣获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奖[5]
江苏5部作品斩获文华奖 获奖总量列全国之首“五朵金花”尽显文艺苏军硬实力
新华日报· 2025-11-05 07:22
获奖成就与行业地位 - 在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上,江苏文艺作品共获得5项文华大奖,获奖总量位列全国之首,创下历届最佳成绩 [1] - 获奖作品包括扬剧《郑板桥》和民族舞剧《红楼梦》获得"文华剧目奖",淮剧小戏《赶脚》获得"文华节目奖",民族管弦乐《江河湖海颂》获得"文华音乐奖",以及滑稽戏《陈奂生的吃饭问题》获得"文华编剧奖" [1] - 在竞争最为激烈的15部"文华剧目奖"中,江苏占据2席,实现文华奖"五连冠",获奖数量取得历史性新突破 [1] 作品特色与行业趋势 - 获奖作品题材形式多样,涵盖舞剧、戏曲、音乐和小节目等多个类别,展现出鲜明的江苏特色和时代气息,是守正创新的典范之作 [2][3] - 本届文华奖提倡"十年磨一戏"的精品意识,将参评剧目首演时间从近5年拓宽至近10年,江苏5部作品同时获奖彰显出文艺创作整体实力已走在全国前列 [2] - 作品在坚守传统艺术本体与精髓的同时,于内容、形式与精神上大胆融入时代气息,实现传统艺术形式与当代审美的创造性融合 [3] 政策支持与创作生态 - 江苏从省级层面加强引领,通过省级艺术基金、省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等一系列政策"组合拳",激活文艺创作生态,本次获奖的5部作品均获得过相关扶持 [4] - 行业生态走向成熟得益于政府"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智慧,在方向引导与资源整合上加强顶层设计,在具体创作中充分尊重艺术规律,赋予艺术家自由空间 [5] - 实施舞台艺术创作"源头工程",聚焦基层编剧人才的发掘与培育,通过戏剧讲坛、实地采风等形式提升剧本创作整体水准 [5] 市场表现与观众接受度 - 本届文华奖注重引导作品从评奖走向市场,提高参评作品演出场次要求,鼓励常态化演出接受群众检阅 [6] - 民族舞剧《红楼梦》已完成从"精品"到"爆款"的转变,巡演41座城市,演出超400场,吸引近60万观众,创下场场爆满的盛况 [6] - 民族管弦乐《江河湖海颂》在上海、苏州、南京等城市演出近40场,几乎场场收获好评,年轻观众对民族音乐的热情超出预期 [6] - 淮剧小戏《赶脚》通过艺术形式创新与青春力量注入,以"小而美"的特点贴合年轻人观赏习惯,三位00后青年演员为古老剧种注入鲜活生命力 [7]
民族舞剧《红楼梦》上海热演,洋河梦之蓝见证第400次“梦的回响”
中金在线· 2025-10-28 19:26
品牌营销活动核心 - 公司作为民族舞剧《红楼梦》的特约呈献方,共同庆祝该剧第400场演出 [2] - 品牌营销活动深度融入文化体验,通过设置红楼文化互动游戏使观众从观看者变为参与者 [6] - 品牌理念与艺术感染力相结合,强调将经典的厚重转化为可感知的绵柔体验,实现文化共鸣 [9][10] 活动规模与市场反响 - 民族舞剧《红楼梦》自2021年试演以来已在全国41座城市巡演,累计吸引近60万观众 [2] - 第400场演出在上海文化广场举行,观众群体覆盖大学生、资深爱好者及家庭观众,显示出广泛的市场吸引力 [2][5] - 演出谢幕时获得如潮掌声,现场反响热烈,证明了活动成功的现场感染力 [2][9] 品牌文化赋能策略 - 公司以守护和推广经典文化为担当,旨在为公众推开通往经典文化的梦想之门 [5] - 通过提供特调饮品和精美周边等体验,使经典文化变得可触可感,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 [6] - 品牌与高端文化IP的携手,旨在将文化磅礴之力转化为生活的诗意,提升品牌内涵与价值 [10][12]
巴山蜀水铺展多彩艺术画卷(深观察)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10-22 07:02
活动概况 - 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于10月16日在四川成都开幕,主题为“艺动巴山蜀水 共绘时代新篇”,由文化和旅游部、重庆市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 [4] - 活动呈现100余台优秀舞台艺术作品、170余个群众文艺作品、1000件全国优秀美术、书法篆刻和摄影作品 [4] - 整体活动将持续至年底,采用“互联网+演艺”模式增强年轻人参与感 [13] 舞台艺术创作 - 开幕演出舞蹈诗剧《蜀道》以“五丁开道”传说串联李冰治水、文翁化蜀等历史,展现“一条古蜀道,半部华夏史” [5] - 优秀舞台作品包括京剧《齐白石》、杂技剧《先声》、抒情话剧《大漠日记》、音乐剧《逐梦》等,题材覆盖历史、支教、铁路建设等时代主题 [6][7] - 儿童歌舞剧《猫神在故宫》全国巡演160余场,婺剧《三打白骨精》融入变脸、无人机等创新元素,在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100余场 [8] - 丰富的舞台作品吸引越来越多年轻人走进剧场,体现文艺创作守正创新的市场回馈 [8] 群众艺术参与 - 群众文艺爱好者带来音乐、舞蹈、戏剧等六大门类作品参评第二十届群星奖,如沈阳文旅青年合唱团《东北风》由80名不同行业音乐爱好者组成 [9] - 全国优秀美术、书法篆刻、摄影展览在成渝两地开幕,配套名家讲座、艺术工作坊等活动,推动美术馆向城市艺术会客厅转型 [10] - 文华奖、群星奖参评作品开展惠民展演,舞台延伸至社区、街区、景区,实现从“台上演”到“全民享”的转变 [11] 文旅融合与双城联动 - “2025成渝戏剧双城记”汇聚中国、法国、英国等31部剧目、84场演出,通过“戏剧+艺术”跨界融合构建文旅消费新场景 [12] - 川渝联合推介100个文旅特色场景,涵盖洪崖洞、大足石刻、锦里等景点,推动夜游经济、文博艺术等深度融合 [13] - 双城联动打破剧场与景区界限,将静态文化遗产与当代艺术对话,转化文化影响力为旅游吸引力,实现人文经济共赢 [13]
江苏7部力作冲刺文华奖
新华日报· 2025-10-05 07:18
活动概况 - 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暨第十八届文华奖终评将于10月15日在四川成都开幕 [1] - 江苏共有7部作品入围本届文华奖终评 [1] 入围剧目详情 - 入围的5部大型剧目包括扬剧《郑板桥》、锡剧《英雄儿女》、民族管弦乐《江河湖海颂》、民族舞剧《红楼梦》、滑稽戏《陈奂生的吃饭问题》 [1] - 入围的2部淮剧小戏包括《赶脚》和《我的亲家管得宽》 [1] - 民族舞剧《红楼梦》自2021年试演以来演出超300场仍一票难求 [2] - 滑稽戏《陈奂生的吃饭问题》演出超200场 [4] - 文华奖首次针对时长不超过40分钟的节目增设15个文华节目奖 [5] 剧目艺术特色与创作理念 - 锡剧《英雄儿女》改编自巴金小说《团圆》及经典同名电影,融合江南戏曲温情与战争题材磅礴 [2] - 民族舞剧《红楼梦》要求演员“百场如一”,对动作精准度要求极高 [2] - 民族管弦乐《江河湖海颂》包含《春暖江花》等8个乐章,融合昆曲唱诵、多声筝演奏等多元表现形式 [4] - 淮剧小戏《我的亲家管得宽》节目时长20分钟,讲述两亲家为养鸡引发误会的喜剧故事 [5] - 淮剧《赶脚》源自经典剧目《孝灯记》,由平均年龄24岁的演员主演,将40多分钟戏份浓缩至25分钟 [6] 团队筹备与投入 - 国庆假期期间江苏文艺工作者放弃休假对剧目进行最后打磨冲刺 [1] - 扬剧《郑板桥》剧组实行“半天排练、半天研讨”工作方式,100多名演职人员参与修改打磨 [3] - 滑稽戏《陈奂生的吃饭问题》演出7年来演员无一人更换,坚持原班人马保留原始风貌 [4] - 涟水县淮剧团为建团70年来首次登上文华奖舞台,对剧目进行多轮修改并重写结尾 [5] - 盐城市淮剧团00后演员主动延长排练时间,反复打磨唱词和念白节奏 [6]
民族舞剧《红楼梦》将亮相澳门
新华网· 2025-08-12 09:30
演出安排 - 原创民族舞剧《红楼梦》将于8月15日至17日在澳门文化中心演出 这是该剧首次在澳门演出[2] - 演出分为12个独立舞段包括"入府""幻境""省亲""花葬"等 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情感故事为主线串联完整叙事[2] 艺术成就 - 该剧2021年由江苏大剧院以舞蹈形式搬上舞台 是对文学经典和传统文化的致敬[2] - 荣获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 已在海内外40座城市完成超过360场演出[4] 创作理念 - 作品根植于中华文化沃土 具有独特审美追求和深邃精神内涵[2] - 通过极富震撼力的舞台表现引发观众情感共鸣 讲述关于人的故事[2][4]
民族舞剧《红楼梦》亮相香港
新华网· 2025-08-09 09:53
演出盛况 - 民族舞剧《红楼梦》首次登陆香港文化中心剧场 演出历时140分钟且座无虚席 谢幕时掌声与欢呼持续不断 [1][4] - 暖场环节设计独特 "金陵十二钗"手持个性花朵进行30分钟沉浸式表演 观众以年轻群体为主 部分人身穿汉服 [2][4] - 演出还原"黛玉入贾府""元妃省亲""黛玉葬花"等经典桥段 通过舞蹈与写意细节呈现原著情感 观众评价"超出预期""如梦如幻" [4][7] 市场反响 - 香港站3场演出门票于4月15日开售即迅速售罄 主办方8月9日加演一场后同样快速售罄 延续内地巡演火爆态势 [6] - 300余名香港青少年及社区组织成员受邀参加专场彩排活动 观看《幻境》片段并了解编排背后的文化创新 [9] 艺术创新 - 舞剧采用沉浸式东方美学与青春化表达 以现代舞蹈语言重构文学经典 出品人称为"与经典的浪漫相遇" [7] - 首席演员宋玉龙在彩排中揭秘艺术创新细节 包括服饰设计、舞台调度等对原著文化内涵的视觉转化 [9] 文化推广 - 演出隶属"国风国韵飘香江"系列 旨在向香港市民传递中华传统美学 2025年该系列将持续推出力作 [9] - 主办方中国对外演出有限公司联合香港康文署加场 强调让青少年免费接触优质舞台艺术是项目特色 [6][9]
如何放大演艺经济效应
经济日报· 2025-07-01 06:13
行业增长态势 - 2024年全国演出市场总体收入达796.29亿元 较2019年增长39.14% [1] - 演艺产业成为消费热点与文化亮点 释放巨大经济效能 [1] - 民族舞剧《红楼梦》和话剧《长安的荔枝》等精品力作一票难求 显示本土原创生命力旺盛 [1] 技术创新与消费趋势 - 数字光影 全息投影 VR/AR等前沿技术广泛应用 深度革新艺术表达和消费体验 [1] - "跟着演出去旅行"成为年轻群体新时尚 演唱会经济表现抢眼 拉动"吃住行游购"综合消费 [1] - 头部艺人巡演引发"跨城观演"热潮 对文旅产业增长贡献显著 [1] 行业发展痛点 - 优秀演艺作品和演员资源供不应求 演唱会门票"秒光"和天价"黄牛"现象频发 [2] - 创新乏力与同质化问题凸显 需增加触达不同群体的新产品新业态 [2] - 演艺资源过度向一线城市聚集 三四线城市面临专业场馆匮乏和优质剧目巡演受阻 [2] 产业链完善建议 - 聚力打造精品力作 扶持优秀剧目创排与推广 [3] - 打造线下演出与线上演播"双演融合"新生态 [3] - 在商业综合体 街区园区等公共空间嵌入"小而美"演艺新角落 [3] - 因地制宜规划建设中小型多功能剧场剧院 补齐三四线城市设施短板 [3] 产业融合与政策支持 - 加快研发沉浸式技术与智能演艺装备 激活"演唱会+"经济效应 [4] - 完善交通住宿 餐饮购物到特色文旅 夜间经济的多元消费链条 [4] - 简化演出审批流程 探索大型活动"一次审批全国通行" [4] - 发挥财政资金作用 扶持有实力有特色的演艺企业创新发展 [4] - 鼓励境外资本参与国内旅游演艺市场 在自贸区试点政策创新 [4]
翩跹一舞 红楼入梦——大陆民族舞剧《红楼梦》在台湾演出
新华网· 2025-06-20 14:04
演出盛况 - 江苏大剧院原创民族舞剧《红楼梦》在台北表演艺术中心上演,吸引大量台湾观众,剧场外排起长龙,观众以年轻群体为主,部分人身穿汉服[1] - 演出历时两小时,剧场座无虚席,谢幕时掌声与欢呼声持续十几分钟,演员多次返场,观众反馈"超出预期"[1] - 演出通过"黛玉入贾府""元妃省亲""黛玉葬花"等经典桥段,将古典文学与现代审美交织,呈现视觉与听觉的艺术盛宴[1] 观众反响 - 观众评价演出为"经典与创新的巧妙融合",灯光设计、舞台调度和转场处理展现极高艺术水准与现代美感[2] - 台北市民王女士称赞舞台设计和视觉呈现有层次,演员表情动作传神,激发重温原著的兴趣[2] - 演出所有场次一票难求,导演李超表示希望通过创新方式让文学巨著走近台湾观众,传递东方美学意蕴[2] 制作与成就 - 舞剧融合舞蹈、服饰、布景、音乐等元素,采用传统章回体叙事,十二舞段独立又相互呼应[2] - 由江苏文投集团策划,江苏大剧院出品,南京民族乐团联合出品,黎星工作室联合制作[2] - 荣获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奖,已在30多座城市完成超300场演出[2] 演出安排 - 台北演出持续至22日[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