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舞剧《红楼梦》

搜索文档
民族舞剧《红楼梦》亮相香港
新华网· 2025-08-09 09:53
演出盛况 - 民族舞剧《红楼梦》首次登陆香港文化中心剧场 演出历时140分钟且座无虚席 谢幕时掌声与欢呼持续不断 [1][4] - 暖场环节设计独特 "金陵十二钗"手持个性花朵进行30分钟沉浸式表演 观众以年轻群体为主 部分人身穿汉服 [2][4] - 演出还原"黛玉入贾府""元妃省亲""黛玉葬花"等经典桥段 通过舞蹈与写意细节呈现原著情感 观众评价"超出预期""如梦如幻" [4][7] 市场反响 - 香港站3场演出门票于4月15日开售即迅速售罄 主办方8月9日加演一场后同样快速售罄 延续内地巡演火爆态势 [6] - 300余名香港青少年及社区组织成员受邀参加专场彩排活动 观看《幻境》片段并了解编排背后的文化创新 [9] 艺术创新 - 舞剧采用沉浸式东方美学与青春化表达 以现代舞蹈语言重构文学经典 出品人称为"与经典的浪漫相遇" [7] - 首席演员宋玉龙在彩排中揭秘艺术创新细节 包括服饰设计、舞台调度等对原著文化内涵的视觉转化 [9] 文化推广 - 演出隶属"国风国韵飘香江"系列 旨在向香港市民传递中华传统美学 2025年该系列将持续推出力作 [9] - 主办方中国对外演出有限公司联合香港康文署加场 强调让青少年免费接触优质舞台艺术是项目特色 [6][9]
如何放大演艺经济效应
经济日报· 2025-07-01 06:13
行业增长态势 - 2024年全国演出市场总体收入达796.29亿元 较2019年增长39.14% [1] - 演艺产业成为消费热点与文化亮点 释放巨大经济效能 [1] - 民族舞剧《红楼梦》和话剧《长安的荔枝》等精品力作一票难求 显示本土原创生命力旺盛 [1] 技术创新与消费趋势 - 数字光影 全息投影 VR/AR等前沿技术广泛应用 深度革新艺术表达和消费体验 [1] - "跟着演出去旅行"成为年轻群体新时尚 演唱会经济表现抢眼 拉动"吃住行游购"综合消费 [1] - 头部艺人巡演引发"跨城观演"热潮 对文旅产业增长贡献显著 [1] 行业发展痛点 - 优秀演艺作品和演员资源供不应求 演唱会门票"秒光"和天价"黄牛"现象频发 [2] - 创新乏力与同质化问题凸显 需增加触达不同群体的新产品新业态 [2] - 演艺资源过度向一线城市聚集 三四线城市面临专业场馆匮乏和优质剧目巡演受阻 [2] 产业链完善建议 - 聚力打造精品力作 扶持优秀剧目创排与推广 [3] - 打造线下演出与线上演播"双演融合"新生态 [3] - 在商业综合体 街区园区等公共空间嵌入"小而美"演艺新角落 [3] - 因地制宜规划建设中小型多功能剧场剧院 补齐三四线城市设施短板 [3] 产业融合与政策支持 - 加快研发沉浸式技术与智能演艺装备 激活"演唱会+"经济效应 [4] - 完善交通住宿 餐饮购物到特色文旅 夜间经济的多元消费链条 [4] - 简化演出审批流程 探索大型活动"一次审批全国通行" [4] - 发挥财政资金作用 扶持有实力有特色的演艺企业创新发展 [4] - 鼓励境外资本参与国内旅游演艺市场 在自贸区试点政策创新 [4]
翩跹一舞 红楼入梦——大陆民族舞剧《红楼梦》在台湾演出
新华网· 2025-06-20 14:04
演出盛况 - 江苏大剧院原创民族舞剧《红楼梦》在台北表演艺术中心上演,吸引大量台湾观众,剧场外排起长龙,观众以年轻群体为主,部分人身穿汉服[1] - 演出历时两小时,剧场座无虚席,谢幕时掌声与欢呼声持续十几分钟,演员多次返场,观众反馈"超出预期"[1] - 演出通过"黛玉入贾府""元妃省亲""黛玉葬花"等经典桥段,将古典文学与现代审美交织,呈现视觉与听觉的艺术盛宴[1] 观众反响 - 观众评价演出为"经典与创新的巧妙融合",灯光设计、舞台调度和转场处理展现极高艺术水准与现代美感[2] - 台北市民王女士称赞舞台设计和视觉呈现有层次,演员表情动作传神,激发重温原著的兴趣[2] - 演出所有场次一票难求,导演李超表示希望通过创新方式让文学巨著走近台湾观众,传递东方美学意蕴[2] 制作与成就 - 舞剧融合舞蹈、服饰、布景、音乐等元素,采用传统章回体叙事,十二舞段独立又相互呼应[2] - 由江苏文投集团策划,江苏大剧院出品,南京民族乐团联合出品,黎星工作室联合制作[2] - 荣获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奖,已在30多座城市完成超300场演出[2] 演出安排 - 台北演出持续至22日[3]
江苏大剧院原创民族舞剧《红楼梦》台北首演
中国新闻网· 2025-06-20 09:12
演出概况 - 江苏大剧院原创民族舞剧《红楼梦》于6月19日晚在台北表演艺术中心首演,受到台湾观众欢迎 [1] - 首场演出几乎座无虚席,演出票开票即售罄 [1] - 该剧在台北的演出将持续至6月22日,未来三天还将在台北表演艺术中心连演三场 [2] 创作团队 - 该剧由江苏文投集团策划,江苏大剧院出品,南京民族乐团联合出品,黎星工作室联合制作 [1] - 由黎星、李超两位青年舞蹈艺术家共同执导 [2] - 编剧崔磊表示创作过程遵从原著精神,同时注入现代审美和意义 [2] 演出反响 - 导演李超表示舞剧表演更注重传达温度和情绪,让观众熟知的形象"被看到" [2] - 编剧认为台湾观众有很强的传统文化鉴赏力,对《红楼梦》原著非常热爱 [2] - 演员王闵瑞表示感受到台湾观众的热情 [2] 演出成绩 - 该剧已在大陆34座城市完成逾300场演出 [2] - 吸引逾50万名观众观看 [2] - 于2023年获得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奖 [2]
一季度南京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同比增长16.9%
南京日报· 2025-05-12 10:35
体育赛事经济 - 2025南京世界田联室内锦标赛带来直接经济影响1.02亿元,间接经济影响2.20亿元,对"吃住行游购娱"拉动效应达9645.98万元 [2] - "五一"假期南京市重点监测200家体育消费新场景企业累计实现营业额9765万元,日均营收9.765万元同比增长12.5%,拉动相关消费7.8亿元 [7] - 迪卡侬南京夫子庙店作为江苏首家循环经济门店,开业期间发放70万张消费券促进体育消费 [6] 演出市场表现 - 2024年度南京营业性演出12890场(含5000人以上大型演出101场),总票房约19亿元 [3] - 2025年一季度南京营业性演出2969场同比增长33.9%,观众23.7万人次同比增长46%,总票房7294.7万元同比增长27.5% [3] - "齐迹2025巡回演唱会"南京站、张学友演唱会等多元化演出形式推动"看演出,到南京"成为游客共识 [3] 文旅消费数据 - "五一"期间南京文旅消费总额62.4亿元,其中异地消费35.2亿元同比上升23.4%,占全省文旅消费23.1% [5] - 锦创书城等新型文化空间通过"书店+咖啡+文创+观景"模式成为年轻游客打卡热点 [5] - 南京旅游接待总人次和文旅消费总额居全省首位、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5] 产业融合趋势 - "赛事+文旅"模式推动中外运动员和观众开启Citywalk,形成"引流-体验-消费"闭环 [2][3] - 体育首店经济加速扩容,多家江苏首店运动户外品牌密集落地带动产业增量 [6] - 文商体旅深度融合开发八大深度游新业态,包括赛事休闲游、观演品质游等 [8] 未来发展规划 - 5月将举办40余项赛事包括国际赛艇公开赛,配套绿色嘉年华等活动强化经济动能 [7] - 深化"夜泊金陵"品牌打造夜间经济体系,策划"艺人城市Citywalk"系列提升停留时间 [8] - 开发匹克球、飞盘等潮流运动空间,完善适老化设施优化消费转化流程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