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民族管弦乐《江河湖海颂》
icon
搜索文档
江苏5部作品斩获文华奖 获奖总量列全国之首“五朵金花”尽显文艺苏军硬实力
新华日报· 2025-11-05 07:22
获奖成就与行业地位 - 在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上,江苏文艺作品共获得5项文华大奖,获奖总量位列全国之首,创下历届最佳成绩 [1] - 获奖作品包括扬剧《郑板桥》和民族舞剧《红楼梦》获得"文华剧目奖",淮剧小戏《赶脚》获得"文华节目奖",民族管弦乐《江河湖海颂》获得"文华音乐奖",以及滑稽戏《陈奂生的吃饭问题》获得"文华编剧奖" [1] - 在竞争最为激烈的15部"文华剧目奖"中,江苏占据2席,实现文华奖"五连冠",获奖数量取得历史性新突破 [1] 作品特色与行业趋势 - 获奖作品题材形式多样,涵盖舞剧、戏曲、音乐和小节目等多个类别,展现出鲜明的江苏特色和时代气息,是守正创新的典范之作 [2][3] - 本届文华奖提倡"十年磨一戏"的精品意识,将参评剧目首演时间从近5年拓宽至近10年,江苏5部作品同时获奖彰显出文艺创作整体实力已走在全国前列 [2] - 作品在坚守传统艺术本体与精髓的同时,于内容、形式与精神上大胆融入时代气息,实现传统艺术形式与当代审美的创造性融合 [3] 政策支持与创作生态 - 江苏从省级层面加强引领,通过省级艺术基金、省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等一系列政策"组合拳",激活文艺创作生态,本次获奖的5部作品均获得过相关扶持 [4] - 行业生态走向成熟得益于政府"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智慧,在方向引导与资源整合上加强顶层设计,在具体创作中充分尊重艺术规律,赋予艺术家自由空间 [5] - 实施舞台艺术创作"源头工程",聚焦基层编剧人才的发掘与培育,通过戏剧讲坛、实地采风等形式提升剧本创作整体水准 [5] 市场表现与观众接受度 - 本届文华奖注重引导作品从评奖走向市场,提高参评作品演出场次要求,鼓励常态化演出接受群众检阅 [6] - 民族舞剧《红楼梦》已完成从"精品"到"爆款"的转变,巡演41座城市,演出超400场,吸引近60万观众,创下场场爆满的盛况 [6] - 民族管弦乐《江河湖海颂》在上海、苏州、南京等城市演出近40场,几乎场场收获好评,年轻观众对民族音乐的热情超出预期 [6] - 淮剧小戏《赶脚》通过艺术形式创新与青春力量注入,以"小而美"的特点贴合年轻人观赏习惯,三位00后青年演员为古老剧种注入鲜活生命力 [7]
江苏7部力作冲刺文华奖
新华日报· 2025-10-05 07:18
活动概况 - 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暨第十八届文华奖终评将于10月15日在四川成都开幕 [1] - 江苏共有7部作品入围本届文华奖终评 [1] 入围剧目详情 - 入围的5部大型剧目包括扬剧《郑板桥》、锡剧《英雄儿女》、民族管弦乐《江河湖海颂》、民族舞剧《红楼梦》、滑稽戏《陈奂生的吃饭问题》 [1] - 入围的2部淮剧小戏包括《赶脚》和《我的亲家管得宽》 [1] - 民族舞剧《红楼梦》自2021年试演以来演出超300场仍一票难求 [2] - 滑稽戏《陈奂生的吃饭问题》演出超200场 [4] - 文华奖首次针对时长不超过40分钟的节目增设15个文华节目奖 [5] 剧目艺术特色与创作理念 - 锡剧《英雄儿女》改编自巴金小说《团圆》及经典同名电影,融合江南戏曲温情与战争题材磅礴 [2] - 民族舞剧《红楼梦》要求演员“百场如一”,对动作精准度要求极高 [2] - 民族管弦乐《江河湖海颂》包含《春暖江花》等8个乐章,融合昆曲唱诵、多声筝演奏等多元表现形式 [4] - 淮剧小戏《我的亲家管得宽》节目时长20分钟,讲述两亲家为养鸡引发误会的喜剧故事 [5] - 淮剧《赶脚》源自经典剧目《孝灯记》,由平均年龄24岁的演员主演,将40多分钟戏份浓缩至25分钟 [6] 团队筹备与投入 - 国庆假期期间江苏文艺工作者放弃休假对剧目进行最后打磨冲刺 [1] - 扬剧《郑板桥》剧组实行“半天排练、半天研讨”工作方式,100多名演职人员参与修改打磨 [3] - 滑稽戏《陈奂生的吃饭问题》演出7年来演员无一人更换,坚持原班人马保留原始风貌 [4] - 涟水县淮剧团为建团70年来首次登上文华奖舞台,对剧目进行多轮修改并重写结尾 [5] - 盐城市淮剧团00后演员主动延长排练时间,反复打磨唱词和念白节奏 [6]
水的礼赞 颂的升华
人民日报· 2025-09-30 06:30
作品核心艺术理念 - 作品根植于江苏独特地理风貌,以“水”为主要意象,传递“百川归海”的自然哲思,借水的流动与包容奏响文明颂歌 [1] - 核心艺术特色在于以音乐语言对“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等中国传统哲学观念进行当代转译 [1] - 作品实现了从“苏州的”到“中国的”再到“世界的”审美跃升,以中华美学方式呼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3] 音乐结构与表现手法 - 作品结构承袭交响音乐的严密逻辑,延续中国传统音乐写意传神的美学特征,各乐章以“江”“河”“湖”“海”对应不同水系 [2] - 在“江”章节中,古筝与琵琶以轮指技法结合低音声部持续音型营造历史纵深 [2] - 在“河”乐章用二胡群如泣如诉的旋律勾勒黄河的沧桑与奉献 [2] - 在“湖”部分依托箫、笛等吹管乐器写意描绘江南湖泊的烟波浩渺 [2] - 终章“海”调动全乐团音响资源,展现大海的浩瀚与包容 [2] 乐团演奏与技术创新 - 指挥以精准的指挥语言平衡各声部层次与张力,既保持传统民乐韵味,又凸显交响化的宏伟气势 [1] - 乐团演绎复杂的节奏叠置与音色对位,通过细腻的音色控制与动态对比表现“水”的万千形态 [1] - 乐团秉持中西合璧理念,立足民族调式与传统音色,大胆融入音簇、微分音等现代作曲技法以拓展民族乐器表现力 [2] - 柳琴、中阮等中音乐器承担丰富和声功能,低音笙等低音乐器构建坚实音响基底,使乐团声场层次更加立体 [3] 文化内涵与社会价值 - 在“湖”乐章里,评弹的节奏特征与昆曲水磨调的旋律韵味重组于现代交响音乐中,使苏州象征着胸怀江河湖海的中华文化 [3] - 作品平衡了“可听性”与“艺术性”,既有激动人心的旋律段落,也不乏哲思深度,满足专业听众与普通观众的不同期待 [3] - 这一平衡使作品有望走出专业音乐厅,走向惠民演出现场,实现艺术服务人民的价值追求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