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扬剧《郑板桥》
icon
搜索文档
江苏5部作品斩获文华奖 获奖总量列全国之首“五朵金花”尽显文艺苏军硬实力
新华日报· 2025-11-05 07:22
获奖成就与行业地位 - 在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上,江苏文艺作品共获得5项文华大奖,获奖总量位列全国之首,创下历届最佳成绩 [1] - 获奖作品包括扬剧《郑板桥》和民族舞剧《红楼梦》获得"文华剧目奖",淮剧小戏《赶脚》获得"文华节目奖",民族管弦乐《江河湖海颂》获得"文华音乐奖",以及滑稽戏《陈奂生的吃饭问题》获得"文华编剧奖" [1] - 在竞争最为激烈的15部"文华剧目奖"中,江苏占据2席,实现文华奖"五连冠",获奖数量取得历史性新突破 [1] 作品特色与行业趋势 - 获奖作品题材形式多样,涵盖舞剧、戏曲、音乐和小节目等多个类别,展现出鲜明的江苏特色和时代气息,是守正创新的典范之作 [2][3] - 本届文华奖提倡"十年磨一戏"的精品意识,将参评剧目首演时间从近5年拓宽至近10年,江苏5部作品同时获奖彰显出文艺创作整体实力已走在全国前列 [2] - 作品在坚守传统艺术本体与精髓的同时,于内容、形式与精神上大胆融入时代气息,实现传统艺术形式与当代审美的创造性融合 [3] 政策支持与创作生态 - 江苏从省级层面加强引领,通过省级艺术基金、省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等一系列政策"组合拳",激活文艺创作生态,本次获奖的5部作品均获得过相关扶持 [4] - 行业生态走向成熟得益于政府"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智慧,在方向引导与资源整合上加强顶层设计,在具体创作中充分尊重艺术规律,赋予艺术家自由空间 [5] - 实施舞台艺术创作"源头工程",聚焦基层编剧人才的发掘与培育,通过戏剧讲坛、实地采风等形式提升剧本创作整体水准 [5] 市场表现与观众接受度 - 本届文华奖注重引导作品从评奖走向市场,提高参评作品演出场次要求,鼓励常态化演出接受群众检阅 [6] - 民族舞剧《红楼梦》已完成从"精品"到"爆款"的转变,巡演41座城市,演出超400场,吸引近60万观众,创下场场爆满的盛况 [6] - 民族管弦乐《江河湖海颂》在上海、苏州、南京等城市演出近40场,几乎场场收获好评,年轻观众对民族音乐的热情超出预期 [6] - 淮剧小戏《赶脚》通过艺术形式创新与青春力量注入,以"小而美"的特点贴合年轻人观赏习惯,三位00后青年演员为古老剧种注入鲜活生命力 [7]
激发文化创新创造的时代华彩——江苏“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综述之五
新华日报· 2025-10-19 07:31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 2025紫金文化艺术节正在全省各地举办,"茉莉花开"文艺直通车行动为群众带来优质文化演出 [1] - "十四五"期间江苏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创新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标识更加鲜明 [2] - 江苏健全文艺创作生产"五全"工作机制,电影《守岛人》等6部作品、扬剧《郑板桥》等5部作品先后入选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舞剧《红楼梦》成为现象级作品,电影《南京照相馆》刷新江苏出品影片票房及观影人次纪录 [7] 理论武装与文明建设 - "十四五"期间江苏全面落实"第一议题"制度,每年组织全省400多万名基层党员参加集中培训,创新打造理论宣讲共建共享平台 [3] - 江苏持续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永远跟党走"等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年均超10万场 [3] - 全省共有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2.2万家,实践点3万多家,通过数字赋能推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 [4] - 江苏共有37个全国文明城市,今年有8个县级城市新入选,文明创建成果转化为百姓可感可及的美好生活 [4] 文化惠民与体制改革 - "茉莉花开"文艺直通车行动自今年1月实施以来覆盖人次超1000万,9月为基层文艺院团赠送科技感十足的流动舞台车 [7] - 江苏创新打造"读城"行动、"非遗生活荟"等特色品牌,优化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 [7] - 文化体制改革纵深推进,推动院团"一团一策"等改革,有效激发发展活力,产生剧目创作"盐城现象"和基层院团"涟水现象" [8] 文脉传承与文化遗产 - 江苏深入实施地域文明探源工程,《江苏文库》至去年年底已出版近1600册,创新举办江南文脉论坛等高水平学术活动 [9] - 2025世界运河城市论坛在扬州举行,该论坛自2007年连续举办,是展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成果的重要平台 [9] - 2024年全省备案博物馆全年接待观众约1.4亿人次,居全国前列,共举办各类主题展览超千个,平均每天新增近3个 [10] - 91家博物馆实现延时开放,其中47家场馆接待观众人次同比增长22.05%,"数见苏韵"环省行活动单日接待人次达4.2万刷新纪录 [10] 文化产业与文旅融合 - 2024年全省文化及相关产业营业收入规模达2.25万亿元再创历史新高,规上文化企业数量位居全国第一 [10] - 《江苏省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正式出台,为数字文化产业按下加速键 [10] - 2024年全省接待境内外游客超10.9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超1.3万亿元 [10] - "苏超"全民体育盛会单场最高上座超6万人,创下中国业余足球赛事单场观赛人数纪录,赛事巧妙串联全省文旅线路带动多场景消费 [10] 青少年美育与国际传播 - 发源于南通的"童声里的中国"少年儿童歌咏活动去年带动全国超2665万人次参与 [5] - 江苏广泛开展"童"字系列美育活动,助力少年儿童向美而行、阳光成长 [5] - "文明遇·鉴"活动在欧洲成功举办,昆曲、民乐、非遗等多种艺术形式让江苏的中国故事走向世界 [11][12]
江苏7部力作冲刺文华奖
新华日报· 2025-10-05 07:18
活动概况 - 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暨第十八届文华奖终评将于10月15日在四川成都开幕 [1] - 江苏共有7部作品入围本届文华奖终评 [1] 入围剧目详情 - 入围的5部大型剧目包括扬剧《郑板桥》、锡剧《英雄儿女》、民族管弦乐《江河湖海颂》、民族舞剧《红楼梦》、滑稽戏《陈奂生的吃饭问题》 [1] - 入围的2部淮剧小戏包括《赶脚》和《我的亲家管得宽》 [1] - 民族舞剧《红楼梦》自2021年试演以来演出超300场仍一票难求 [2] - 滑稽戏《陈奂生的吃饭问题》演出超200场 [4] - 文华奖首次针对时长不超过40分钟的节目增设15个文华节目奖 [5] 剧目艺术特色与创作理念 - 锡剧《英雄儿女》改编自巴金小说《团圆》及经典同名电影,融合江南戏曲温情与战争题材磅礴 [2] - 民族舞剧《红楼梦》要求演员“百场如一”,对动作精准度要求极高 [2] - 民族管弦乐《江河湖海颂》包含《春暖江花》等8个乐章,融合昆曲唱诵、多声筝演奏等多元表现形式 [4] - 淮剧小戏《我的亲家管得宽》节目时长20分钟,讲述两亲家为养鸡引发误会的喜剧故事 [5] - 淮剧《赶脚》源自经典剧目《孝灯记》,由平均年龄24岁的演员主演,将40多分钟戏份浓缩至25分钟 [6] 团队筹备与投入 - 国庆假期期间江苏文艺工作者放弃休假对剧目进行最后打磨冲刺 [1] - 扬剧《郑板桥》剧组实行“半天排练、半天研讨”工作方式,100多名演职人员参与修改打磨 [3] - 滑稽戏《陈奂生的吃饭问题》演出7年来演员无一人更换,坚持原班人马保留原始风貌 [4] - 涟水县淮剧团为建团70年来首次登上文华奖舞台,对剧目进行多轮修改并重写结尾 [5] - 盐城市淮剧团00后演员主动延长排练时间,反复打磨唱词和念白节奏 [6]
把情思化为接通古今的桥梁(艺海观澜)
人民日报· 2025-07-15 06:03
行业现象 - 80后编剧罗周横跨南北5个剧种6部作品晋京展演,包括昆剧《六道图》、扬剧《郑板桥》、闽剧《幻戏图》等,引发业界关注 [1] - 从2007年起罗周有110部剧作搬上舞台,3次获得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6次获得田汉戏剧奖剧本奖 [1] - 2024年底扬剧《郑板桥》获得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1] 创作理念 - 罗周的历史叙事注重将情思化作接通古今的桥梁,目光始终凝视当代人的心灵 [2] - 昆剧《瞿秋白》通过场景反差展现人物精神高洁与理想坚定,引发年轻观众情感共鸣 [2] - 创作理念源于古典文学研究,强调文学是"人学",通过塑造形象实现情感判断的共鸣 [2] 创作技法 - 罗周从历史缝隙中挖掘新意,如昆剧《六道图》灵感来自唐代笔记《酉阳杂俎》,闽剧《幻戏图》灵感来自故宫藏品《骷髅幻戏图》 [3] - 作品注重雅俗结合,扬剧《郑板桥》展现文人雅趣与民生疾苦的碰撞,越剧《织造府》让曹雪芹化身贾宝玉与红楼人物互动 [3] - 语言艺术上追求古典文雅与通俗性平衡,昆剧《世说新语》中"报药名"段落用中药材双关隐喻治国安邦 [3] 市场反响 - 昆剧《六道图》终场朱砂挥毫的震撼意象满足Z世代对"高燃瞬间"的审美期待 [4] - 作品因对现代审美的敏锐捕捉而受到年轻人喜爱,使传统戏曲呈现青春、时尚、活力的新面貌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