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新发展观
icon
搜索文档
视界 | “十五五”与“四个新”战略构想
搜狐财经· 2025-09-25 16:17
新周期 - 中国经济进入新周期,核心挑战是扩大有效需求,通过超级工程、新基建和城市更新拉动投资需求,通过服务型消费和商品以旧换新拉动消费需求 [2] - 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站项目总投资达1.2万亿元,规模相当于三座三峡水电站,是拉动投资需求的史诗级工程 [2] - 进入注意力经济时代,政府工作需从供给端向需求端转型,例如重庆荣昌区通过运营新文旅和网络营销开拓市场需求 [2] 新质生产力 - 新质生产力是供给端关键,其质变由数智革命驱动,人工智能技术正赋能并再造千行百业,如AI信贷、AI医院和AI教育 [4] - 数智革命是大国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将推动数智政府、数智经济和数智社会三位一体建设 [4] - 移动支付、高铁和新能源车等产业的领先优势未来将在更多产业中重现,形成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代差优势 [4] 新发展观 - 新发展观以提高人民福祉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目标是提高国民总福祉而不仅是国民总产值 [5] - 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接近美、日、德、韩四国总和,2亿多产业工人是支撑力量,其中焊工数量达3000万,接近美国的70倍 [5] - 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旨在塑造有理想信念、有技能、有作为、有保障、有前途的新时代工人 [6] 双循环新格局 - 双循环新格局需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上半年对美国出口下降9.3%,但对非洲增长14.4%,对中亚增长13.8%,对东盟增长9.6% [7] - 利用内需优势,部分出口企业转内销,电商平台推出出口转内销扶持计划以应对贸易战挑战 [7] - 徐工集团是双循环模式缩影,通过国际工程项目带动设备出口和实时数据服务,实现建设项目-设备-服务的循环,提升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全球服务能力 [8]
环球圆桌对话:在制度化中推动中国中亚合作“提质升级”
环球网· 2025-06-25 06:56
中国—中亚精神的内涵与意义 - 提出"互尊、互信、互利、互助,以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现代化"的"中国—中亚精神",植根于六国长期合作的共同理念和价值 [1][2] - "中国—中亚精神"为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理念支撑,中亚各国元首一致同意强化合作的精神凝聚力和理念向心力 [2] - 中国与中亚国家同属发展中国家,是现代化道路上的同行者,"中国—中亚精神"凝结着双方对发展的普遍共识 [2] 中国—中亚合作的制度化进展 - 六国元首共同签署永久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以法律形式将世代友好原则固定下来,标志着政治互信达到新高度 [3] - 中国—中亚机制实现制度化,建立常设工作机制,超越一般双边关系组合,获得更多整体性与稳定性 [5][6] - 中国中亚合作经历五波发展浪潮,从建交到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再到"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发展战略对接,逐步实现制度化 [6] - 中国—中亚机制涵盖元首会晤、外长对话、秘书处协调等机制化安排,形成覆盖政治、经济、安全、人文等多维度的合作体系 [7] 务实合作与高质量发展 - 六国元首商定2025至2026年为"中国中亚合作高质量发展年",聚焦贸易畅通、产业投资、互联互通等六大优先方向 [3] - 中方宣布建立减贫、教育交流、荒漠化防治三大合作中心,愿同中亚国家共享发展经验和最新技术成果 [3] - 中国与中亚国家在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绿色能源、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拓展合作,加快5G、物联网、智慧城市等建设项目落地 [12] - 中吉乌铁路项目、中哈第三条铁路规划、中欧班列等基础设施和交通物流合作项目加速实施 [10] 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 - 中国同中亚国家在地方合作、人员往来、教育交流、文化旅游等领域达成一系列新合作成果 [4] - 中方将在中亚开设更多文化中心、高校分校、鲁班工坊、中医药中心,深入开展治国理政经验交流 [4] - 六国元首签署促进人员往来便利化合作倡议,推动互设文化中心,合作开展"中国—中亚文化和旅游之都"评选 [4] 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意义 - 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建设对周边地区乃至全球其他区域合作产生示范效应,激励更多国家携手合作 [4] - 中亚地区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先行区,为全球实践树立示范样板 [5] - 中国—中亚机制为新一轮经济全球化转型发展提供长期、稳定的确定性,为新型国家间关系和地区合作贡献新范式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