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新海洋文明
icon
搜索文档
十五运最炫生态风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17 19:52
生态保护措施 - 全国首个海洋电子围栏系统通过雷达、红外镜头和15个水下监测站实现24小时监控,每15分钟传递数据[1] - 科研团队为全国4160头中华白海豚建立数字身份证,跟踪珠江、湛江、汕头等六大种群动态[1] - 港珠澳大桥建设团队多投入15%造价降低干扰,桥墩从318个减至224个并打造水下声学屏障,实现白海豚"不迁移、零伤亡"[2] - 明阳智能在阳江建海上风电基地时主动将场址向深海迁移2公里避开白海豚核心栖息地,并投入1.2亿元用于生态环保[5] 生态经济转化 - 湛江经开区硇洲岛、东海岛等渔村发展"红树林+白海豚"生态旅游,渔民转行观光船旺季单船接待量超万人次,收入比捕鱼翻数番[3] - 湛江红树林蓝碳项目以66元/吨达成交易,2025年碳汇交易额达2.3亿元,海草床碳汇产品获全国首单[3] - 以白海豚为原型的文创商品如变色吹泡泡挂件成为年轻人追捧爆款,创造经济价值并传播生态理念[6] - 湛江吴川脆虾养殖项目生态投入占总成本15%,通过益生菌喂养和循环水净化获得8项国际认证,线上销量年增30%并吸引新加坡采购商[5] 产业发展与协同 - 广东2024年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连续30年居全国首位,海洋渔业、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等六大产业协同发展[6] - 湛江经纬实业在白海豚保护区附近养殖金鲳鱼,喂料吸引的小鱼苗成为白海豚食物,实现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和谐共生[3] - 法国SGD Pharma集团因广东生态优势获得全球总部资源倾斜,纪录片《海上大熊猫》在法国成功亮相吸引高端合作[7] 文化IP与品牌价值 - 第十五届全运会吉祥物使白海豚成为文化IP,其群居特性与体育团结精神相契合[6] - 纪录片《中华白海豚》通过多语种全球传播并在联合国海洋大会亮相,被海外媒体誉为"东方生态智慧的视觉史诗"[6] - "每一头白海豚都是游动的GDP"成为共识,象征生态系统健康程度可转化为稳定的GDP和生产效率[1][4]
十五运最炫生态风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17 19:45
记者丨喻淑琴 编辑丨蒋韵 守护之路 守护情缘,正吸引着更多人躬身入局。湛江中华白海豚保护协会会长董服金坦言:"白海豚活 得好不好,可以看出我们发展这条路走得对不对。我们守护的不仅是白海豚,更是这座城市的 未来。" 科研工作者,则让守护告别"凭经验",迈向精准化。 全国首个海洋电子围栏像 "24 小时不打 烊的海上岗亭",雷达、红外镜头等一双双"眼睛"紧盯大海,水下 15 个小监测站每 15 分钟传 递大海情况,提前排查危险为海豚筑牢安全网。 在该领域钻研十余年的中国科学院深海所副 研究员林文治介绍,"我们给全国4160头中华白海豚都办了'数字身份证',聚焦珠江、湛江、 汕头等六大种群,跟踪生存动态,测算灭绝风险,只为让有限保育资源用在刀刃上。" 从雷州湾到珠江口,守护既贯穿着科技精密,又浸透着人文温度。 人与海豚之间的暖心故事 不断上演: 搁浅的"老白"在佛山获救,工作人员蹲在滩涂持续为它淋水,再用软布担架小心 转运;江门幼豚 "江江" 被塑料碎片卡住,医护人员耐心喂它吃鱼、陪练游泳,送别时"江 江"绕船两圈,像在致谢。正是这些硬装备与软心意的叠加,让白海豚能在这片海域安心栖 居。 更动人的守护,藏在重大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