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海共生
搜索文档
十五运最炫生态风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17 19:52
生态保护措施 - 全国首个海洋电子围栏系统通过雷达、红外镜头和15个水下监测站实现24小时监控,每15分钟传递数据[1] - 科研团队为全国4160头中华白海豚建立数字身份证,跟踪珠江、湛江、汕头等六大种群动态[1] - 港珠澳大桥建设团队多投入15%造价降低干扰,桥墩从318个减至224个并打造水下声学屏障,实现白海豚"不迁移、零伤亡"[2] - 明阳智能在阳江建海上风电基地时主动将场址向深海迁移2公里避开白海豚核心栖息地,并投入1.2亿元用于生态环保[5] 生态经济转化 - 湛江经开区硇洲岛、东海岛等渔村发展"红树林+白海豚"生态旅游,渔民转行观光船旺季单船接待量超万人次,收入比捕鱼翻数番[3] - 湛江红树林蓝碳项目以66元/吨达成交易,2025年碳汇交易额达2.3亿元,海草床碳汇产品获全国首单[3] - 以白海豚为原型的文创商品如变色吹泡泡挂件成为年轻人追捧爆款,创造经济价值并传播生态理念[6] - 湛江吴川脆虾养殖项目生态投入占总成本15%,通过益生菌喂养和循环水净化获得8项国际认证,线上销量年增30%并吸引新加坡采购商[5] 产业发展与协同 - 广东2024年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连续30年居全国首位,海洋渔业、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等六大产业协同发展[6] - 湛江经纬实业在白海豚保护区附近养殖金鲳鱼,喂料吸引的小鱼苗成为白海豚食物,实现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和谐共生[3] - 法国SGD Pharma集团因广东生态优势获得全球总部资源倾斜,纪录片《海上大熊猫》在法国成功亮相吸引高端合作[7] 文化IP与品牌价值 - 第十五届全运会吉祥物使白海豚成为文化IP,其群居特性与体育团结精神相契合[6] - 纪录片《中华白海豚》通过多语种全球传播并在联合国海洋大会亮相,被海外媒体誉为"东方生态智慧的视觉史诗"[6] - "每一头白海豚都是游动的GDP"成为共识,象征生态系统健康程度可转化为稳定的GDP和生产效率[1][4]
300多家涉海龙头企业集结,2025海博会深圳启幕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9 17:08
博览会概况 - 2025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于10月28日在深圳开幕,主题为“数智深蓝 共创未来”,首次实行市场化办展 [1] - 展览面积4万平方米,汇聚超300家行业龙头企业、科技企业,包括世界500强、大型央企、上市公司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1] - 展会同期举办多场高端峰会论坛,打造海洋经济交流合作平台 [1] 核心展区与前沿领域 - 博览会设海洋能源、深海科技、海洋智能装备、海洋电子信息四大核心前沿展区 [1] - 展会延伸至海洋现代服务业、海洋生物医药、滨海旅游三大高潜力应用领域,构建蓝色经济全产业链创新图谱 [1] 深海油气开发技术与装备 - 流花油田水域部署三大“国之重器”:深水油气加工厂“海洋石油119”、圆筒型油气加工厂“海葵一号”、深水导管架平台“海基二号” [1] - “海洋石油119”集成14个油气生产功能模块,拥有国内最复杂的海上油气处理工艺流程,相当于占地30万平方米的陆地油气处理厂 [3] - “海葵一号”实现15项关键技术设备自主化应用,首次采用新型天然气脱硫装置和双燃料发电机,提升绿色节能水平 [3] - “海基二号”应用数字孪生技术,实现16000个监测点秒级数据回传,设计寿命延长至50年 [3] - 平台通过“六智”举措,开发井整体提速160天,作业效率提升22%,增产原油19万吨 [3] 行业发展趋势与核心方向 - 新技术是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硬核引擎,跨界融合将催生蓝色经济新生态 [4] - 未来海洋开发将从“资源掠夺式”粗放模式转向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可持续发展为内核的“深蓝革命” [4] - “向内”方向是从资源开发转向对海洋生命系统的认知,未来将探索微生物、基因资源等微观宝藏,基于生态系统进行管理 [5] - “向深”方向是突破深海边疆的技术极限,未来勘探开发将从数百米水深迈向数千米超深水 [5] - “向智”方向是构建“透明海洋”的数字镜像,通过空天地海一体化观测网实现全天候、全时空、全要素立体监测 [5] - “向绿”方向是迈向人海共生的和谐范式,海上风电、潮流能、波浪能等可再生能源将构成未来“蓝色能源电网” [6] 国际化与高端交流 - 海博会策划七大核心论坛,话题覆盖蓝色经济增长、海洋法治建设、全球海洋治理等前沿领域 [3] - 展会引入APEC国际海洋研讨会等高端国际会议,汇聚国内外学术界、产业界、政府部门代表 [3]
守护南海“生态明珠”!三沙创新海洋协同保护模式
新华社· 2025-06-06 09:08
海洋生态保护模式创新 - 三沙市创新构建"保护机构+渔民+科学家"协同保护模式,探索科技赋能、全民参与的立体化海洋生态治理新路径 [1] - 通过智能监测与栖息地修复,主要岛礁记录海龟蛋巢1500余窝 [2] - 科研团队首创"珊瑚树"技术,珊瑚断枝年生长速度达15厘米,年补种幼苗超10万株 [5] 海龟保护成效 - 西沙北岛作为我国最大绿海龟自然产卵场,2024年标记保护海龟蛋巢227窝,救助伤病海龟77只 [2] - 渔民巡护队覆盖10余座岛礁,渔民参与日常巡护占比达80%,幼龟成活率较2020年前大幅提升 [2] - 新划定北岛海龟保护临时管控区,强化保护力度 [2] 深海蓝洞科研与监护 - 永乐龙洞(世界最深海洋蓝洞)启用光电一体化监控系统,首次实现全年动态监护 [3] - 构建"海面—水体—海底"三级监护网络,拦截违规作业23次,同步开展15项前沿研究 [3] - 周边海域珊瑚覆盖率较保护前提升12%,海龟、砗磲频繁现身 [4] 珊瑚礁生态系统修复 - 永兴岛海域人工珊瑚修复育苗基地培育14.3万株珊瑚幼苗,为西沙最大规模 [5] - 采用"科研单位动态监测评估+渔民跟踪清理捕捞"模式,高效清除长棘海星等敌害生物 [5] - 珊瑚移植断枝从5厘米生长至15厘米,新生珊瑚丛吸引笛鲷等鱼类栖息 [6] 科技赋能生态保护 - 永乐龙洞保护站实现深海喀斯特地貌全年动态监护,成为地球化学研究天然实验室 [3] - 红外监控与智能预警系统应用于海龟蛋巢保护及违规作业拦截 [2][3] - "海底苗圃"金属培育架技术显著提升珊瑚修复效率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