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时代徽章
icon
搜索文档
医药投资中重要的几件事
医药投资核心理念 - 医药投资最重要的要素是热爱、专注、诚实开放等普适性特性 其次才是行业认知框架、估值定价体系、宏观策略思维等具体能力 组合构建是行业认知和估值定价判断后的自然结果 [1] 保持热爱 - 内在热爱驱动投资可提供源源不断的自我强化动力 相比外在赚钱目标更持久 早期支撑来自乐趣与新奇体验 后期更多来自意义承载和价值认同 [2] - 热爱转化为强烈探索欲和求知欲 驱动不断学习和思考 通过"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困顿状态实现突破与改变 并在满足后持续产生新渴盼 [3] - 投研体系迭代示例:初期构建低估逆向体系缓解生存焦虑 中期建立专业研究体系解决行业运行认知问题 当前探索高效资产配置能力以优化投资选择 [3][4][5] 坚持专注 - 社会分工深化趋势下 积累比较优势需专注自身擅长 医药投资需结合"逆向"(市场估值修复)和"长线"(内生增长显化)策略 优先布局"现在市场不认但未来不得不认的资产" [6] - 行业认知框架需关注政策影响(如中国2015年医改借鉴美国1980s HATCH-WAXMAN和DRG法案)、技术浪潮(抗体工程化升级、基因编辑/SiRNA肝外应用)及业务模式差异(药/械/商/服本质区别) [7][8] - 性格特质适配逆向长线投资:对市场短期波动敏感性差但定力强 能坚守极端波动中的投资信念 独静性格利于沉浸研究看清趋势本质 [7] 估值与配置 - 逆向标的需估值在横向纵向比较中显著低位 非单纯跌幅大 需估值定价体系支撑 当前美股生科标的3年回报预期达150%-200% 较港股药械更具逆向机会 [9][12] - 组合需区分战略持仓(动力强空间大 估值包容)与战术持仓(价格低于价值 纪律性调仓) 多数标的不适合简单长拿 [14] - 估值方法上 将标的估值翻译为3年回报预期 如2022年港股创新药标的普遍150%-200% 某PD1双抗企业达500% 2024年港股高耗普遍150%-200% 某心血管植介入标的达400% [12] 体系优化与市场认知 - 诚实开放推动体系迭代 需先基于热爱专注构建主体认知体系 再以取长补短心态吸纳外部观点 极端市场时期(如2021-2022港股医药暴跌)更易激发开放性学习 [10][11] - 市场认知需引入宏观节奏(医药牛熊周期多源于宏观波动而非行业基本面剧变)、周期规律(如HYPE CYCLE:国产ADC处左倾冒进需警惕 美股CGT处右倾投降可期待)、股价分析(纵向/横向对比推导市场共识)及视角切换(同一标的不同宏观下叙事逻辑剧变) [13][15][17] - 当前核心困扰在资本市场运行规律认知不足 需积累市场行为理解以构建专业投资体系 解决资源配置、情绪波动、右侧出击及宏观策略指导等问题 [16] 技术与时代机遇 - 技术浪潮清晰:多肽药物(1980s)、抗体药物(2000年)、入胞疗法(2015年) 抗体内部工程化升级(双抗/ADC/双抗ADC) 入胞技术中基因编辑血液/肝脏颠覆潜力及SiRNA肝外普适前景 [8] - 中国创新药械强势崛起时代机遇 需警惕普通医院集团和仿制型药械企业盈利承压风险 [8] - "时代徽章"概念强调横向比较中爆款单品及时代主线契合度对业绩深远影响 "视角切换"概念解释同一标的基本面未变下因市场共识叙事变化致股价暴涨暴跌 [14][15]
国创逻辑正兑现,美股生科待重估
全球生物医药市场表现 - 2025上半年恒生医疗指数上涨+47.9%,全指医药指数上涨+3.5%,标普500医疗指数下跌-2.0%,XBI指数下跌-7.9%,港股医药表现显著优于A股和美股 [2] - 2025H1港股医药大涨是2024H1大跌的镜像回归,恒生医疗累计涨跌幅仍落后于XBI和全指医药,但差距已收敛 [2] - 港股18A创新药企中位PB从2024年初1.6-1.7倍快速拉升到6.0倍,同期港股高耗中位PB从1.6-1.7倍先跌至1.2倍后回升至2.2倍 [4] 港股医药内部分化 - 港股创新药中位涨幅约300%远高于高耗的100%,但两者在下跌周期中跌幅相近(创新药-90% vs 高耗-86%) [10] - 医疗器械、医疗服务等子行业涨幅有限,整体仍明显低估,行业存在强烈上涨预期 [6] - 药品因科技属性强、放量快、国际化易等特点,时代动能显著强于器械 [26] 美股生物科技投资机会 - 美股生科市场分裂严重:ALNY.O和KRYS.O股价较2020-2021高点涨50%+,而MRNA.O、ARWR.O等缺乏商业逻辑支撑的标的下跌80%-90% [11] - 美国在基因编辑、siRNA等前沿领域保持全球领导地位,入胞生物技术将带来第三波生物科技浪潮 [16] - 美联储可能在未来半年重启降息通道,为优质低估的美股生科标的提供估值修复动力 [18] 国产创新药发展逻辑 - 三大医改推动下国产创新药械崛起是时代必然,2022年起优秀药企率先见底,2024年后更多药企随BD交易增长和海外认可度提升而修复 [23] - 创新药更适合BD授权和国际化,更容易诞生"时代徽章"级企业 [23] - 部分港股创新药估值已趋公允,资金可转向更具吸引力的港股创新械和美股生科股 [31] 资产配置策略 - 港股创新药行业处爆发期但整体趋公允,少数优质成长标的仍有吸引力 [25] - 港股创新械跨过拐点进入持续改善阶段,整体明显低估可超额配置 [25] - 美股创新药中存在优质低估的错杀标的,值得重点布局 [25]
寻找时代徽章,适应极端状态
行业异质性分析 - 创新药行业存在显著分化现象,同一时期不同标的的基本面表现差异巨大,同一标的不同时期的股价主导逻辑也可能剧烈变迁[1] - 市场表现远超预期时,往往反映认知局限而非市场非理性,需跳出简单化思维重新审视复杂现实[1] - 2017年前获批的国产创新药在2022年PDB样本医院销售额差异显著:西藏药业新活素、三生制药特比澳、石药集团恩必普表现突出,而天士力普佑克等产品营收不佳[2] 创新药回报模型 - 经营杠杆放大创新药利润差异:世界级产品(峰值200亿营收)研发投入20亿可获780亿净回报(39倍),平庸产品(峰值4亿营收)投入10亿仅获6亿净回报(0.6倍)[4] - 港股18A生物科技公司股价分化剧烈:17家公司跌幅超90%,8家实现正回报,其中1家涨幅超300%[5] - 成熟药企(如阿斯利康)通过多产品管线对冲风险,但会摊薄爆款弹性[7] 爆款产品筛选逻辑 - 顶级国产创新药国内峰值或超100亿人民币,海外峰值或超100亿美元,潜在回报倍数可达70-80倍[8] - 政策与技术是筛选爆款关键线索:需顺应"民族复兴"政策导向(投新/投价值驱动/投科创制造)和生物技术浪潮(关注抗体药物/基因疗法等)[11] - 国际案例显示爆款决定长期表现:礼来因多爆款10年涨10倍,百时美施贵宝因管线失利跑输行业指数[11] 市场极端状态应对 - 港股医药指数3年累计跌幅达110%(年化-40%/-40%/-30%),反映宏观叙事逻辑剧变[13] - 极端市场下定价机制扭曲:乐观期采用"终局回折价"(梦想成真现值),悲观期采用"破产清算价"(仅计净资产)[15] - 某TTVR产品公司市值从200亿港币(终局估值)跌至8亿(净现金估值),反映预期杠杆放大效应[20][23] 投资体系优化方向 - 优选标的需兼具时代属性(政策/技术趋势)与极端状态适应性,重点布局潜在时代徽章型标的[22] - 战术层面需改变买卖节奏:极端下跌趋势中避免过早对抗,极端上涨趋势中避免过早兑现[24] - 长期战略应坚持专业深度,通过差异化认知挖掘市场尚未认可的潜力标的[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