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感知
搜索文档
夺回大脑的“选择权”,从让时间慢下来开始
36氪· 2025-11-05 09:59
刷手机太久后,会有一种特别的"精神迷雾"悄悄袭来:累却亢奋,感官过载又精神空虚。你坐下来想认真做点事,脑子却像抓不住的流沙:点 开社交软件、查邮件、回信息、接着又刷起社交软件……四五个App来回切换,可到头来,什么都没真正"看进去", "身在其中"的感觉却越来 越少。 与此同时,我们也总感觉时间过得飞快,不知不觉中一个月就过去了,一年过去了。不像小时候,总是觉得时间很慢,长大很遥远。 这些其实都与我们总在大量接收信息相关。我们的注意力被大量信息"分食"时,大脑在高频地刺激下调节着我们对时间的感知。我们在这样的 状态中,有迷茫,有焦虑,有困扰。该怎么办?或许今天的文章将对你有所帮助。 时间不只是钟表上的数字,更是大脑编码的体验。我们感觉时间流动得越来越快并不是错觉,也不完全是因为我们"老了"——问题出在被大脑"建构"出来 的"感知"上。 时间并没有变快,但大脑编码体验的方式会随时间改变,而且它对变化、重点和新奇的事物更为偏好,所以影响了我们对时间长度的感受。 和视觉、听觉不同,我们没有专门感知时间的器官,大脑里也没有"时钟"。时间感知是分散、灵活且高度依赖情境的——多个(负责追踪运动、注意力、 记忆和身体内部节 ...
夺回大脑的“选择权”,从让时间慢下来开始 | 红杉汇内参
红杉汇· 2025-11-05 08:05
[ 编者按 ] 刷手机太久后,会有一种特别的"精神迷雾"悄悄袭来:累却亢奋,感官过载又精神空虚。你坐下来想 认真做点事,脑子却像抓不住的流沙:点开社交软件、查邮件、回信息、接着又刷起社交软件……四五个App来 回切换,可到头来,什么都没真正"看进去", "身在其中"的感觉却越来越少。 与此同时,我们也总感觉时间过得飞快,不知不觉中一个月就过去了,一年过去了。不像小时候,总是觉得时 间很慢,长大很遥远。 这些其实都与我们总在大量接收信息相关。我们的注意力被大量信息"分食"时,大脑在高频地刺激下调节着我 们对时间的感知。我们在这样的状态中,有迷茫,有焦虑,有困扰。该怎么办?或许今天的文章将对你有所帮 助。 每期监测和精编全球高价值情报,为你提供先人一步洞察机会的新鲜资讯,为你提供升级思维方式的深度内 容,是为 [ 红杉汇内参 ] 。 时间不只是钟表上的数字,更是大脑编码的体验。我们感觉时间流动得越来越快并不是错觉,也不完全是 因为我们"老了"——问题出在被大脑"建构"出来的"感知"上。 时间并没有变快,但大脑编码体验的方式会随时间改变,而且它对变化、重点和新奇的事物更为偏好,所 以影响了我们对时间长度的感受。 和 ...
觉得时间过得越来越快?也许是大脑在提醒你慢下来
36氪· 2025-10-10 07:52
不知不觉,已经10月了,2025年又过去了85%。 你会不会跟我有一样的感想:太快了,时间过得太快了。 01 为什么会这样呢? 可能很多人有这种感觉:随着年龄增长,总感觉时间过得越来越快。上学的时候,觉得每一天都很漫 长,总是盼着赶紧到周末。但随着工作和事业发展,迈过30、40大关,时间就像开了三倍速,一晃眼就 过了。 你是否也觉得:回想起 10 年前、5 年前,会感觉当时的自己充满活力,能够做很多事情,恨不得把每 一分钟掰成两半来用。而现在,感觉年初才制定了计划,转眼间一年就快过去了,很多想做的事情都还 没有开始。 这不是你的错觉,实际上,几乎所有人都是这样的。 有一个很常见的解释是这样说的:因为随着年龄增长,每一年在我们的生命中占的比例越来越小了,因 此我们会觉得每一年过得越来越快。 比如,你 20 岁的时候,每一年占生命的 1/20(实际上由于3-4岁之前几乎没有记忆,分母还会更小一 点);但当你 30 岁的时候,每一年就只占 1/30 了。 这个说法很有趣,也有一定的道理,但并不准确。 简单来说:大脑对时间的记忆,并不是按照绝对的时间长度来储存的,而是按照「发生了什么事件」来 储存的。 在一段相同的时 ...
绵延之河,时间是否只是空间的倒影?
钛媒体APP· 2025-05-26 19:47
人脑时间感知机制 - 人脑对时间的感知主要依赖外部规律运动(如时钟齿轮、日月移动)产生的运动痕迹,而非内部时钟[1] - 神经科学家David Robbe提出时间感知是通过与周围世界互动及行为产生的,而非脑内固有机制[1] - 该观点基于啮齿动物行为实验和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的思想重新审视[1] 亨利·柏格森的时间哲学 - 柏格森提出"绵延"(durée)概念,认为真实时间是连续、不可分割的流动,与可量化的空间化时间不同[26][27] - 他强调生命与非生命物质的本质区别,提出"生命冲动"(élan vital)概念,但被误解为活力论[15][16] - 柏格森与爱因斯坦关于时间本质的辩论显示哲学与科学在时间理解上的分歧[6][8] 大鼠时间感知实验 - 实验设计让大鼠在跑步机上7秒到达奖励区,但动物发展出刻板运动序列而非真正时间感知[17][18] - 80%大鼠形成"等着跑"或"跑-等待"的固定行为模式,显示其依赖空间化运动而非时间测量[20][21] - 实验结果表明动物通过动作而非内部时钟来完成任务,验证了柏格森的时间空间化观点[22][23] 时间感知的神经机制 - 传统观点认为大脑有内部时钟(如纹状体、基底神经节)负责时间表征,但新研究质疑这一假设[17][30] - 时间感知可能源于运动系统协调而非专门的时间表征区域[37][38] - 人类将内在变化与外在规律(如钟表)联系的能力是时间测量的关键[37] 人工智能与时间感知 - 人工智能系统缺乏"绵延"体验,其时间处理是离散化、可暂停的,与生物系统本质不同[42][43] - 自动驾驶等系统依赖精确时钟时间而非主观时间体验[44] - 生命系统因代谢需求而重视时间,但AI系统中时间并不重要[45] 科学与人文的交叉 - 神经科学可以从哲学(如柏格森思想)中获得实验设计和方法论的启发[48] - 艺术和文学提供科学无法完全捕捉的主观时间体验视角[47] - 跨学科交流有助于提出更本质的科学问题,避免陷入术语迷宫[48][49]